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学与辅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468 浏览:133070
论文导读: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心理学的一名教师,自然是这方面的主要引导者、教育者。心理学它具有学科教学的一些特点,但更多的是具有心理活动辅导的特性。它要求按照学生主体性、发展性、体验性及活动性等原则和要求进行教学与辅导。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管理实践和探究,针对目前学生面对实际理由,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目前状况,综合论述了教育管理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辅导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更多的中小学校正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纲要》颁布以来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不少专任教师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科课程,仍不太了解它的特性,把握不准教学与辅导的要求和要领,出现了《纲要》所要求力戒的学科化教学、传统化教学等不良倾向,未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学与辅导的基本特性和要求等理由,尚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与宣传。

一、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

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如果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疏导,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医学化的倾向,就会忽略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理由——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误将心理理由归结为思想品德理由,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首先,学校这方面工作者大多为半路出家,专业性不是很强,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身体验的方式才能实现,而且心理课程只能解决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理由,很难能解决个性的或特殊性的理由。常常因措施不当以致公开结果,人为分类,结果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教师的表率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质量。”教师完善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并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有理想,有抱负,对事业兢兢业业,刻苦认真。有正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行为等,体现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广博,思维敏捷,良好仪态,充沛精力,开朗性格,乐观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风度,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友善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足以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2课堂的渗透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学与辅导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如需论文.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2.1选择恰当教学内容

强加给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无力的,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等古代的化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从的爆炸成功到人造卫星上天,从现代海洋开发到合理利用资源,从现代化工业发展到人类环境的保护,从人的衣食住行到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适时产生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展示学习化学的价值。使学生明显地感觉到,学好化学能够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实践意识,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理由的能力,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2.2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无形的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可感的某种心理气氛和情景,是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产生“共振性”即整体倾向性的心理情绪。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体现出与学生的平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多赏识,少责备,多表扬鼓励,树立每位学生的威信,宽容学生,善待他们的错误。一次测验中,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得很不好,该做的都没有写。在评讲试卷时,其中有一道比较难的习题让他讲解,结果讲的很好。我接着说:“试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这道题没有错的话不是更完美了吗?”这种心理的沟通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三、总结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主导教师工作当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主导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协同其它科任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来将其开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培育出一代代心理健全、人格品行高尚的人才。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yxlxlw/lw37869.html上一论文:探讨基于环境心理学理沦的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