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迎合与引导,都应着眼于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43 浏览:22733
论文导读:
摘 要:迎合与引导是对立统一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迎合与引导的侧重点不同。迎合学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它明显地使教学变得被动。而学生良性的自主发展一定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得以实现的。教师的迎合和引导都必须建立在满足社会发展和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 迎合 引导 社会 学生 需要
所谓迎合是指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而引导,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用某种手段或策略去带动某事物的发展,也即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迎合的同时也是在引导,而引导的同时也有迎合。只不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迎合与引导的侧重点不同罢了。我们所说的迎合是指完全以满足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而引导则是重点满足学生潜在的兴趣爱好。
讲课要引领学生深思,还是迎合学生兴趣?这个理由我们经常在深思。很多人认为,如果学生不愿意听,那么讲课有什么用?但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比如八卦新闻、网络流行故事,对学生并不好,这样又怎么能提高学生思想、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呢?学生到学校,显然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玩的;也许由于种种理由,学生在学校并不喜欢做应该做的事情,而喜欢做其它的事情,但是老师应该明白,学生是来干什么的,老师应该干什么。
有些人说,老师讲课讲得太深,学生听不懂,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那么,如果只讲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对于那些想学更多东西的学生,公平吗?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讲课讲得很深,但是也要反对讲课只要以迎合学生兴趣为目的。
诚然,一些学校的教学中确实也存在“一味迎合”学生的现象。现在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学生评教的巨大影响,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听课感受以及自己的授课效果,这本是正常的教学互动,正确的运用会有力地推动师生的教学相长。但是,现实中许多老师因为不能处理好这种教学评估体系,过分担心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就出现了一味迎合学生、降低标准、矮化知识等不良现象,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学生的懒惰与止步不前,从而严重地损伤了教学质量。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生动有趣,有些课程,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本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遵循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不必一味地迎合学生。
虽然有时迎合学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这样做也只能让学生理解所讲的抽象内容而已,这种迎合式的教学法明显地使教学变得被动。客观地讲,理论课程有理论课程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与让学生产生理论兴趣是两回事儿。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课,不要曲意迎合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依附”于“理论”才行,老师,教要教得主动,不能被动;学生,学要学得主动,也不能被动。这就要在学生的心中首先装上一个学习理论的“发动机”才行。
事实上,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从思维发展阶段上看,正是理性思维的形成时期。本应该是对各种现象充满浓厚深思、兴趣、思想十分活跃的时候,更应该是通过学习抽象的知识来进一步提高深入认识各种现象的能力的时候,这个时期更应该是培养理论兴趣最好的时期。因此,我们不能只埋怨他们缺乏理论兴趣,为他们的不积极而忧虑,也不要被动地要他们去理解所授内容。作为老师,更应该首先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理论内容,抓住学习心理、思维的这个转向的关键点,促成他们不断转化思维方式。教学实践证明,不迎合学生,直面理论的困难,从难处入手,是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现实中,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存在着从传统的灌输、引导方式逐渐转向迁就、迎合方式转变的现象,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深刻的危机。迎合方式的出现,并不是对灌输方式的简单抛弃,而是对之进行辩证的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仍然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因此,在迎合模式中,灌输还是蕴涵于其中的基本教学原则。但要求教师在理解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施教与引导,把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观念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从外部输入学生的心灵,以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借此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主体性格往往表现出数种类型的组合,而且还表现出较快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了适应特定环境的需要,学生主体往往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如何让学生主体的心理需要和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使之接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艰难任务。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理解、领悟、感动和体验的过程,从而诱发和生成人生智慧,推动学生主体追求存在的生命作用。兴趣只能迎合、引导,不能强制,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主体基本上是未成熟主体,其思想、言论和行为往往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主观化和随意性的趋向。因此,迎合不能没有原则和限度,没有原则和限度的迎合必定会走向师生之间双向性的自由放纵。
然而,在某些人眼里,似乎一旦强调迎合,便可以不要原则,可以不负责任地曲意逢迎和随波逐流。其实,迎合并非曲意逢迎、媚俗,不是无原则底线的退让与放纵,而是秉持教师应有的专业精神与道德良知,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坚持运用德法相结合的管理策略,用平等的态度与和风细雨的方式进行双向甚至多向的对话、交流和讨论,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沟通。迎合方式之所以必要,在于人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而是关系性的特殊存在物。
学生的良性发展不能没有教师的引导,离开了教师对学生在知识和价值选择上的引导,学生的发展必定会走向自由放纵。学生良性的自主发展一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才得以实现的,教师的引导也必须在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
迎合方式的出现,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事实上构成了一种互为“他者”的结构性关系。作为学生“他者”的教师有责任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自身不能没有起码的价值观念,不能没有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不能丧失价值评判的功能,不能放弃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对于那些挑战基本道德与审美论文导读:则、亵渎人性的极其低俗的现象,理应进行批判和抵制,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现实所缺失的作用的深思。当涉及一些重大思想政治理由时,教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摆正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正确的成长成才。参考文献:蒋维.迎合还是吸引.青年记者,2008,(11).段大勇.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0,(6
准则、亵渎人性的极其低俗的现象,理应进行批判和抵制,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现实所缺失的作用的深思。当涉及一些重大思想政治理由时,教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摆正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正确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蒋维.迎合还是吸引[J].青年记者,2008,(11).
[2]段大勇.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10,(6).
[3]熊荣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海口: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