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41 浏览:85685
论文导读:,提升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自信。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精神的洗礼。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价值多元、外来文化入侵、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当今社会,读点国学,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国学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一整套价值观和世界观,涵括了一个独特
【摘 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改善教育策略,创新教育路径,形成教育合力,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才能确保取得教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状况;路径
1671-0568(2014)32-0035-02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日趋多元,各种异质文化的涌入造成传统价值观断裂,更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积极的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否得以维持和巩固,关系到我们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教育路径,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确保取得教育实效。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前状况和理由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基本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力求全面发展,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一些非主流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认真领会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责,在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手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理由。
1.教育未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未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高速发展,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增加了压力。“90后”大学生从小被鼓励树立远大的理想,而其理想往往容易被放大,其中掺杂有太多的空想成分,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盲目独立自信,个性叛逆,思想偏激。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大学校园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塔,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略显幼稚又易冲动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迷茫,从而导致价值观偏离。面对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贴大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二是未针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也时常受到情感与情绪、学业与就业等理由的困扰。他们对未来扑朔迷离,对人生常常感到迷惘。毕业后的一切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紧张、恋爱的不顺、情感的波动,极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迷失,从而危机感四伏。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使价值观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情感的实际需求,使教育落到真处、落到实处。
2.教育策略落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备,在教育方式、评价机制等各方面都有待加强。当前,学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由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校媒介传播等几种形式构成。课堂理论教学有固定的课时和完备的教材,成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往往因害怕出现安全理由而流于形式,或者因缺乏统一部署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生知与行相脱节。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是采取显性灌输式教育,其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3.教育实施未形成合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家庭、社会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要使他们真正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让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但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基本处于缺位状态甚至起了负面作用。当前新旧体制、价值观念交替并存,社会矛盾突发,人情淡漠,环境恶化,人们普遍缺少理想,充斥着人们的内心,价值观迷失加速了一些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天天讲,但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得学校教育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灵。
1.加强理论建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许多学生头脑中常常出现一些忧虑和疑问,良莠不分,表现出对政治冷漠的倾向,他们对脱离实际的、空洞僵化的说教和形式主义的东西是抵制的,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去认识社会,但是,这种判断往往因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而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2]要注重以人为本,多采取隐性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提高教育效果。
2.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自信。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精神的洗礼。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价值多元、外来文化入侵、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当今社会,读点国学,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国学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一整套价值观和世界观,涵括了一个独特而温润的精神世界,而我们时代的论文导读:生而言,应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校园可开展“诵读经典”、“百家讲坛”、“人文讲座”等活动,要更加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及爱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
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也应该由此生发。[3]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学生而言,应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校园可开展“诵读经典”、“百家讲坛”、“人文讲座”等活动,要更加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及爱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