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如何上好一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78 浏览:15622
论文导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推动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理应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人格与高尚道德品质的塑造。因此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至关重要。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来上品德与社会课程呢?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尊重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活动

一、尊重、爱护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由教师一个人来进行,课堂教学完全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尤其是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还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干扰,而将学生排斥在教学之外,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是课堂教学的听众。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遏制,使得原本活泼好动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规规矩矩,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配合着教师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提倡要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与学习的主体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抑制学生渴望求知的积极性,要为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原本教师的独角戏变成学生教师共同表演的大舞台,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深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中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理由、分析理由与解决理由的能力。

二、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世界里,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我们的现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割裂生活与教学的关系,只能让我们的教学远离生活,也远离了学生,学生所学到的也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无法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更不要说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来为生活服务。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以生活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教学。现行品德与社会如何上好一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教材非常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向学生叙述了一个个生活事件。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取舍,使教学更加切实本班本校学生的学情。在教学生如何爱护公用设施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让学生来分析在自己生活与学习的地方都有哪些公用设施,举实例来说明它们对我们每天生活与学习重要性。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更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公用设施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增强保护公用设施与环境的公德意识。

三、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表演天赋,他们喜爱表演,善于模仿。而现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以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来向学生讲述道理,有着较强的故事性与情节性,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将角色扮演引入课堂,选取故事情节性较强的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他们认真地阅读教材,分配角色,积极地练习,认真揣摩,以期能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征与故事的情节。这样通过一台台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真正融入具体的情节,可以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在学习红、绿灯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分别扮演交警指挥交通,扮演行人与司机来过马路。在此为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各小组成员积极地设计,课下积极排练。然后集中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扮演,学生的设计才能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有的学生设计了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的编成帮助老人过马路,有的扮演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人身危害等等。这样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交通规则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这也为学生日后遵守交通规则埋下了伏笔,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更利于创造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深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来展现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实现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以积极的学习心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红、绿灯》这一内容时,转变以往枯燥的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上播放,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交警指挥行人和车辆如何过马路,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来讲解自己是如何过马路的。由于多媒体动画的形象性、直观性与趣味性,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要开展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导读:
,达到知行统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推动道德行为准则的内化,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如开展“爱护公共设施”等等,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具体的行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认识,同时可以激励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今后的学习与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素养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理由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徐龙华.新课标下思品与社会课教学效率的探究[J].教育论坛,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