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93 浏览:15662
论文导读:
学校社会工作视角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它是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与策略运用于学校工作,为学生提供各种根据学生需求而服务内容的一种策略。这种工作策略旨在协助学生预防理由发生、改善不利处境,帮助学生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友好的关系,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完成学业与健康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目标。我国当前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素质,旨在通过思想政治觉悟实现教育目的。这两种理念是有所差异的。学校社会共工作视角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助人为本、以需要为本,而传统的辅导员工作以思政为本、以理由问本。虽然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之间也是可以联接的。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思政理念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尊重并了解学生切身需求、联接资源理念相结合,形成注重学生需求、接纳学生行为背后的理由及价值观的工作模式。

一、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大一新生的需求分析

步入大学的校门意味着一个人要面对与以前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同转变,在应对这种转变中,不管是生理层面、心理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会产生一些困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某院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下。
1.优势视角层面。通过调查,了解到某院60%的同学有着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强,对于新的环境和角色都充满了好奇。尽管,来到本三院校学习并非大部分同学理想学校。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协助他们从困境中寻找力量。再不理想的情景也会存在着机遇。而正因为他们有着比较高的热情,对于新鲜事情都会充满兴趣,也是培养兴趣的最好阶段。
2.需要取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结合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视角,笔者认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对困惑,而导致不适应现象,不是学生本身存在理由,而只是在新的环境下,存在某些需求未被满足而导致的。
成长是毕生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结果。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的转折过程,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而言,也是一节成长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大一新生都能很好地将自己脚下踏着的阶梯与下一节的阶梯很好地相连接,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技巧,就不能在成长转折中与新的生活接轨。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一新生工作的路径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成熟的专业服务,强调服务理念、行动理念,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专业的策略和技巧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动力和生命潜能,调动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相关资源解决学生面对的困境,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1.个别辅导。对大学新生中出现较严重的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现象的学生进行个案辅导。面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象,个案辅导的内容具体有关于学习技巧、学习困难与压力的处理、时间管理技巧以及有效的办事策略等。高校辅导员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和环境的良好适应。
2.小组工作及团体辅导。高校辅导员可以进行资源链接,联系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或者社会工作室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团辅服务。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个工作策略之一。小组工作是在小型的治疗性和任务性小组中开展的,以满足社会-情感需要、完成某些特定任务为宗旨,以目标位导向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在一个社会服务系统内进行的,针对个体组员和全体小组而开展。小组工作策略的运用在学校、家庭等领域运用颇为频繁,而且成效不错。小组工作应对大学新生适应理由,主要对这些有类似理由和需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求的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效用,通过小组过程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这些个人获得小组经验、行为的转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并达到个人、小组、社区及社会的发展。
3.加强高校辅导员对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及策略的学习。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人本精神,从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特别化,尊重差异性。高校辅导员在注重培育学生的三观之外,更需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为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学习并掌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念及价值观,学习需求评估、个别辅导、团辅等操作性技巧。站在同理和接纳的角度,理解学生,协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总之,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思想放置到高校学生工作之中是当前高校教育转型的必定选择。高校辅导员引进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评估学生的各项需求,注重以学生为本,从需求出发开展学生工作,对于培育学生具有显著的现实作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yshxlw/lw28579.html上一论文:浅谈社会主义协商的内涵和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