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原点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248 浏览:119987
论文导读:思《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学生在评价中国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建构主义的高效课堂学习观认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所以,展评课的评价应基于学生的生“长”,而重点放在教师的“导”上面。基于此,
骨干教师展评课,有人认为就是一种形式,完成任务休矣;有人认为就是样板课,无须再评;有人认为评价重心理应在教师,学生的发展在一节课难以显现;有人认为评价是专家的事,自己只有学习的份。结合扬州市“百千万”现场展示活动,笔者指出,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原点应为生“长”,即评价课堂教学应遵循三维度: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生“长”。
一、前言
近日,扬州市师能“百千万”现场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有幸观摩了高中英语骨干教师科研引领下“我的教学研究”课堂展示。三节高中英语展评课分别由市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执教,课例涵盖高一阅读、高三语法复习、高三专项复习技能指导。整个活动分为骨干教师教学示范、专家点评、教师互动等三环节。此项活动在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展示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风采,更使与会教师对有效课堂的打造和质量效益的提升提供了不少新的启迪。然而,对于课堂教学评价,除了专家教师点评外,观摩教师互动评价环节则不够热烈。庞丽丽(2014)通过调查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有明显的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倾向。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基于此,笔者在此与大家做一番探讨。

二、展评课教学评价通常有的四种误区

1.展评课,不过是一种形式

龚晓林(2014)指出,新时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普遍存在强功利化,重甄别化发展趋势。上课教师以为只要完成了承接的教学展示任务,则事成功毕。至于课堂展示课的选材作用何在以及亮点有无,则不够关心;更不用说,深刻反思展示课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得失了。

2.展评课,就是样本课,无须再评

省市级骨干优秀教师的展示课,面对教学中的亮点多、个人教学特色多,观摩教师往往缺乏批判性深思,仰视听课。因为他们深感个人的差距,缺乏互动的勇气及智慧的碰撞。甚至有个别观摩的教师对评课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评课基本上停留在亮点的褒奖上,而要是指出存在的理由却容易得罪人。

3.展评课,评价的重心理应在教师,学生的发展在一节课难以显现

教师的教态、基本功、教学媒介运用、教学设计往往是评课老师评价的重点,但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学习潜能开发程度等却设计甚少。显然,这与高效课堂所倡导的 “学生主体,教师为导”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严重偏离。

4.展评课,点评是专家的事,自己只有学习的份

诚然,有一些展评课的活动安排过于紧凑,导致话语权过于局限。执教者匆匆应战,有些展评课的教师可能连和所教学生的接触也只是靠的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课后,就直接安排了专家点评。按理说,专家的点评及大家的互动这效果绝不亚于听公开课本身,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专家点评的高度也会拔高听课者的理论高度。但要是仅仅是由于时间的紧凑,省略了执教者的设计思路与反思环节,压缩了专家们点拨的发挥,裁剪了听课者和上课者的双向互动,示范的效果能否更为有效呢?

三、基于生“长”的展评课评价深思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学生在评价中国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建构主义的高效课堂学习观认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所以,展评课的评价应基于学生的生“长”,而重点放在教师的“导”上面。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评价应基于以下维度:

1.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率

观摩的三节课,不管是阅读教学、语法复习、任务型阅读策略点评,教师的着眼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引入新课,解读所授课的学习目标。目标简洁,并展示在屏幕上,由学生读出学习目标,教师并做了重点强调。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看是否完成了既定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最终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设计的任务既要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学习目标就是本节课的靶心。教学的效果最终得落实到设计本节课的中心上来。

2.学生的参与度

既然评价课堂的高效离不开学习目标的达成,那么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就不得不成为评价课堂的另一要素。新课程提倡,关注一切学生的发展,关注全员的参与。
当然,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任务驱动下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既是教学活动任务的设计者,又是任务的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而且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因此,在任务设计时,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能将所学语言融会贯通,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学任务设计务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

3.学生的生“长”

黄忠敬(2011)认为评价一堂好课需要“五维度”,其中教学资源的生成度就是一项重点指标标准。学生的生“长”,离不开教师的围绕课堂的预设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动态生成。仅仅完成了预设的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没有高效、深度的发展,则这节课也是不理想的。课堂上教师须呈现出专业性。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导”上面。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及情感需求,教师的导在课堂主要体现在哪里?教学中的导入,如理由导入、背景导入、学案导学,哪种方式导入更为有效等。
四、结语
公开课、展评课、研究课的目的在于,通过优秀教师的讲授,引领教学方向,并给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学习、提升的机会。对于课的评价,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长,从课堂教学的原点来深思教学的价值和效果,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在教师“导”学下的生长的途径、效果和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ylwktbg/lw48789.html上一论文:探讨考纲变化后的中职对口单招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