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资源整合有效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13 浏览:14349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 要】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中课堂教学的优化近年来成为了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英语是中学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就要从英语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入手。本文就新课程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性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英语 有效性
高中英语老师想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措施和手段,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资源整合有效性。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就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性,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1.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有效性的定义

所谓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有效性,指的就是将和英语课堂教学有关的一切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利用,使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效益最大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对于英语学科而言,课堂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作用十分重大。

2. 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困境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效率较低

虽然新课程实施了有一段时间,但是,多数高中的英语老师还是没有认清新课程的真正内涵,而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太多繁琐的铺垫,使英语课程的教育目标变得模糊,有时候还会产生本末倒置的情况。

2.2教学策略不适宜现代学生的要求,且缺乏针对性

对于现代学生而言,灌输式教育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要求,因此,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前备课环节,很多老师的备课过程缺乏针对性,部分英语教师直接拿着现成的文案照抄,没有依据学生的目前状况备课,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3.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明确课堂教育的目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基于《英语课程标准》,每堂课前,都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英语教材的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计划,同时,还要对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予以严谨实施,千万不能抱有“完任务”的心态。笔者认为,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使教学计划平稳有序地进行。

3.2合理设计教学的环节和过程

在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时,要对教材进行灵活的整合,把握好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英语知识和对英语情感态度,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符合教学特征的环节与过程,听说读写四环节,要在课堂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老师也要运用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高二选修六Unit 4 Globe warming阅读课,目的旨在让学生利用对话掌握书本中的信息,因此,我便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活动:让大家说出自己知道的地球当前所面对的危机,然后展示我之前通过网络下载下来的关于地球危机的图片,让学生找出解决理由的策略,以此来导入课程。

3.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要求,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上,一定要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运用在课堂上,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喜欢整合一些挂图、热点话题等教学资料,例如,在上“The power of nature”一课时,我就利用了理由创设情景的方式,提问学生:“Do you know any city that disappeared within a minute?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这样的提问,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设备等播放火山爆发摧毁一座城市的内容,让灾难和古代历史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感官都受到刺激,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图、文等做成多媒体课件,比如,在讲述“supermarket”有关的知识时,supermarket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应的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播放出来,除了投影仪外,录影机、CD、MP

3、计算机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资源。

总之,新课改下,要求老师摒弃传统古板的教学方式,有效整合与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一定要抱有高度负责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心态,大胆创新,将一切有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资源和措施都予以充分利用,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1] 杨立群,潘安霞.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 学英语, 2010(22).
[2] 陈小妮. 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 考试周刊, 2012(46).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ylwgs/lw17675.html上一论文:关于汉语“借代”与英语Metonymy 的跨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