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汉语“借代”与英语Metonymy 跨文化差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02 浏览:19064
论文导读:film-makingindustry(美国电影制片业,电影界)6.Heistoofondofthebottle.7.HeyoueverreadShakespeare?例1和例2用花白头发“grayhair”这一老年人的特征来指代上了年纪的人,用大鼻子“bignose”、蓝眼睛“blueeyes”、黄头发“yellowhair”来指代有这些外貌特征的人;例

3、4中笔“pen”、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 要:汉语的借代修辞法与英语的Metonymy & Synecdoche & Antonomasia有相重叠之处,但并不完全等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混淆。本文分别探讨了这几种辞格的特点及其使用范围,并和借代及隐喻加以区分,以达到无障碍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借代 修辞 英语
跨文化交际,无论是海姆斯所指的交际能力,还是李筱菊提出的三位一体的交际模式,都涵盖了文化内交际和文化间交际这两方面的交际过程,这就不可避开地涉及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词汇差异因素。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或文案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以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而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言:“语言所含载的文化本体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这种文化渊源的差异尤其体现在语言的精华——修辞手法上,在交流实践中,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语言,使用者往往在交际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因为修辞的运用不仅可以完整、圆满地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且具有丰富的感彩,合理正确的使用,可以迅速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甚至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但文化的差异往往导致交流的汉语“借代”与英语Metonymy 的跨文化差异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语意缺失甚至产生误会,这主要由于英汉修辞手法不能等同使用,更不能对号入座,如英语的Metonymy,它本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翻译成汉语时常译为“借代”,但实际上汉语的“借代”修辞法并不完全等同于Metonymy,它所涵盖的汉语信息内容,在英语中有更细的划分,而且是通过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三种修辞形式表现出来。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有必要对这两种辞格进行比较研究。

一、汉语“借代”的使用

汉语的“借代”,又称“代替”、“代用”,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此人此事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替代,由于代的和被代的事物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借代这个辞格实际上是改换一种说法来表述。①可见借代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关性,其替代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由工具器物代本体。如: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而决不容许指挥党。(“”指代“军队”)
2.由人或物的典型特征来代本称。如:(1)花白胡子蹲在墙角吸旱烟。(2)按一按,硬硬的还在。(花白胡子和硬硬的分别指“老人”和“钱”)
3.处所名称代本称。如:要划清两种界限,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延安”代“革命人”,“西安”代“反革命人”)

4.局部代整体。如:几千双眼睛在盯着你。(“眼睛”代“人”)

5.具体代抽象。如: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理论”)
6.用个别代一般事物。如: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希腊”指“一切外国的东西”)
7.用专有名词代普通名词。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指“聪明的人”)
以上示例表明,汉语的借代辞格借助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使用一个更加动听的名称来指代本体,更加突出本体,使之形象更显得具体鲜明。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新鲜别致、生动形象,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加深人们的感受。①
但在英语中,以上几种借代方式又可细分为Metonymy,Synecdoche和 Antonomasia。其中例1、2、3是Metonymy;例

4、5、6是Synecdoche;例7是Antonomasia。

二、英语Metonymy的应用

所谓Metonymy,来自16世纪的希腊语metonumia, 意为“change of name”,②“换名”,可译为换喻、转喻,是借代的一种,同汉语借代一样利用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如crown (王冠)for king(国王), the White House(白宫)f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政府),以此达到简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上例1、2、3所示,它多指由工具、器官代此类人或物(如下例1、2);人或物的典型特征来代本称(如下例3、4);处所名称代本称(例5)这是和汉语借代相同的部分,此外它还常用于容器代所盛物品以及作家名字代其作品(如下例

6、7)以理由代替结果等。

1.Gray hair should be respected.

2.Those big nose, blue eyes and yellow hair taught them English.

3.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4.Sword and cross in hand, the European conquerors fell upon the Americas.
5.Foggy Bottom(雾谷)—U.S. 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
Hollywood(好莱坞)—American film-making industry (美国电影制片业,电影界)

6.He is too fond of the bottle.

7.He you ever read Shakespeare?

例1和例2用花白头发 “gray hair”这一老年人的特征来指代上了年纪的人,用大鼻子 “big nose ”、蓝眼睛 “blue eyes”、黄头发 “yellow hair”来指代有这些外貌特征的人;例3、4中笔 “pen”、剑 “sword”和十字架分别指使用这些工具的人和与之相联系的军队和宗教,例6、7中瓶子 “bottle”代其所装酒,莎士比亚 “Shakespeare”代其作品。

三、英语Synecdoche的喻义及应用

英语的 Synecdoche多译为提喻,中古英语时期源自希腊语的sun论文导读: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的隐喻来形成。”③这表明隐喻暗含了人类认知上一页123下一页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汉语“借代”与英语Metonymy 的跨文化差异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ekdokhe,sun-“together” + “ekdekhestha” “take up” 意为 “整体与部分”,②所以这种辞格多指整体和部分(如下例1、2)、个别和一般之间(如下例3、4)以及具体和抽象之间(如下例5)的互代,此外还可用原材料指代其所制造出来的东西(下例6)。它和换喻的主要区别是,它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的从属性,是一种相似关系(resemblance),而换喻借助的是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一种毗邻关系(contiguity)。
1.The farmers are short of hands during the harvest season.

2.The score is 2 to 1 in for of China.

3.I never knew such a strange creature, yet harmless, mind you, as the baby unborn.

4.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5.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tongue in the world.

6.Do you he any coppers?

上例中1用手 “hands”代人是部分代整体;反之例2以中国 “China”代中国队,则是整体代部分;例3以这类人“creature”代这个古怪、天真的人,是一般代个别;例4以牛顿代像牛顿一样的人的群体,是个别代一般;例5以舌头“tongue”代替抽象的语言;例6则以金属铜“copper”代替以它为原料制造出来的硬币。

四、英语Antonomasia的喻指

Antonomasia 多译为换称或代称,16世纪中叶源自希腊语antonomazein,意为“name instead”换名, 由 anti-“against, instead” (取而代之),和onoma “a name”(名字)两部分构成。②多以表特性的修饰词(epithet)、简明的复合词、专有名词或形象化的词组来代替一个普通名词,它和换喻同为利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替代,所以两者有重叠部分,如(山姆大叔)Uncle Sam—America(美国),就既可以理解为换喻也可理解为换称。不同的是,换称的使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种代称为交际双方或大家所公认,甚至家喻户晓,正如诸葛亮在中国人人皆知是指聪明有智谋的人,在西方一提起所罗门Solomon 人们同样会想到the wise man(聪明人)。所以换称多以有宗教、历史、文化渊源的专有名词,因其为人们所熟知、认可,产生了某种象征作用,用它们来替代一个普通名词,就会使人们联想起固有的背景文化,从而对这个普通名词也产生同样的联想。
1.宗教(圣经)或神话渊源(biblical or mythological figures) 。
Solomon(所罗门)—a wise man(聪明人)
Daniel(但尼尔)—a wise and fair judge (聪明而公正的法官)
Delilah (大莉拉) — An unfaithful woman (不忠的女人)
Jezebel (耶洗别) — A cruel woman (阴险的女人)
Judas(犹大—耶稣十二门徒之

一、后来出卖了耶稣)—a traitor(叛徒)

Samson(参孙)—a hero of strength and brery (大力神)

2. 历史渊源(historical figures)。

the Rubicon(鲁比肯河)—an irrevocable step (破釜沉舟,无可挽回)
Nero(尼禄)—a tyrant(暴君)
John Wayne(约翰·韦恩)—a modern figure of a tough man(粗犷型男子汉形象)

3.文学渊源(literary figures)。

Romeo (罗密欧) —male lover (恋人)
Uncle Tom(汤姆大叔)—a Negro who compromises and conforms with the Whites (与白人妥协顺应的黑人)

4.表特性的修饰词(epithet)指代一个专有名词或普通名词。

The Iron Duke (铁腕公爵) —the Duke of Wellington (惠灵顿公爵)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英国诗歌之父) —Chaucer (乔叟)
His majesty (陛下) —a king (国王)
his honor (阁下) —a judge (法官)
以上四点渊源突出了文化背景在运用换称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希腊神话和希伯来文化(Helleni and Hebrai), 这是因为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就脱胎于希伯来人(以色列人) 的犹太教 (Judai), 并继承吸收了希腊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演变而来的,所以要想正确使用领会换称辞格,必须对西方文化加以了解,否则就会不知所云。

五、换喻与隐喻(Metaphor)的区别

隐喻和换喻、提喻极易弄混,应加以区别。隐喻是比喻的一种, 强调的是两个作比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本体和喻体之间虽然没有喻词, 但完全可以加上变成明喻。正如雅各布森把隐喻看成相似关系的比喻,而把换喻叫做毗邻关系的比喻一样,就其形成机制而言,隐喻类似于一个具体而微的寓言,通过偏离语词的字面作用来拓展命名的范围。这一偏离的根据是用和本体具有相似性的喻体行使命名功能而且喻体是人较为熟悉的事物,正如维柯所说:“在一切语种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的隐喻来形成。”③这表明隐喻暗含了人类认知论文导读:性命名所产生的感性意象为基础的,本体一般不出现。如果说隐喻的内在特质是“同中见异”的话,那么换喻则对其中“异”的一面进行了辨认,表现为以行动主体代替行动、以主体代替形状或抽象形式、以理由代替结果等种种情况;而提喻则在“同”的方面加以引申,主要有以局部代全体或以全体代部分。1.Hehasaheartofstone.(H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事物的方式,即把自己作标准由己度人、由己度物。转喻和提喻是以隐喻性命名所产生的感性意象为基础的,本体一般不出现。如果说隐喻的内在特质是“同中见异”的话,那么换喻则对其中“异”的一面进行了辨认,表现为以行动主体代替行动、以主体代替形状或抽象形式、以理由代替结果等种种情况;而提喻则在“同”的方面加以引申,主要有以局部代全体或以全体代部分。
1.He has a heart of stone. (His heart is as cruel as stone.) 他铁石心肠。(隐喻)
2.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 (is—is like) 外语可以是斗争生活的武器。(同上)
3.The buses in America are on strike now. (bus 代与其相关的driver) 美国公交司机在罢工。(换喻)
4.The river is crowded with masts. (用船的一部分桅杆mast代船 boat本身) 河面上帆樯林立。(提喻)
隐喻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事物,与之不同,提喻、换喻及代称则是为了使语言达到明快、生动、幽默的情绪效果。
可见汉语的借代和英语的换喻、提喻和换称以及隐喻互有交叉、重叠又各自独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说明人类语言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特点,认识汉语和英语在修辞使用方面的异同,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遣词造句和充分地表达情感,从而顺利地实现双向沟通,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 张涤华.汉语语法修辞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② Judy Pearsall.新牛津英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③ 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 丁往道,等.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江红辉.顶尖英文修辞[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 徐鹏.英语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