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我国英语”与话语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74 浏览:19836
论文导读:发展变化的一个必定趋势。英语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期使用,必定受博大精深的汉语思维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汉化”,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是大势所趋。“中国英语”的发展是汉语走入“他者”话语的一个正面积极的例子,不仅使得世界英语的范畴更加丰富,而且也是传播中国思想文化的良好途径。推广“中国
【摘要】他者话语与汉语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汉语在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吸收和容纳他者话语的同时,也在积极影响着他者话语。“中国英语”的出现便是汉语走入他者话语的一个正面例子。但是在推广“中国英语”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保护汉语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
【关键词】他者话语 中国英语 话语权争夺

一、“中国英语”的产生和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跨文化交际中,虽然英语一直是国际通用语言(world lingua franca),但是英语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由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使用者在国际交往中使用的英语势必体现本民族,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烙印,这就出现了众多英语变体( English varieties)。中国英语 ( China English)是英语变体的典型例子,它是通过中西文化互融互通,英语与中国特有文化进行接触融合而成,并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特别是在词汇层面,一些中国特色词汇,如“四书”( Four Books) 、“五经” ( Five Classics) 、“秀才”( xiucai) 等这些英语中的文化空缺词汇的中式译法对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实现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双向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英语”与话语权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影响力辐射更广,“中国英语”产生的词汇也被广泛应用。 “中国英语”的崛起也成为了中国人争夺话语权的体现。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所以,权力实质上就是说话的权力,所谓争夺权力就是指争夺话语权( 吕俊,2001: 157,164)。当需要用英语表达中国所特有事物时,中国人不再费力寻求英语中的对应词汇,而是有意识地使用中国英语。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存在大量文化空缺词,另一方面,中国人希望行使自身的话语权,发出中国的声音,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所特有的表达方式。纵观越来越多的权威报纸,包括国内外的China daily,The New York Times,The Economists等等,他们的报道中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包括 “taikonaut” (宇航员),“the 12th Five-Year Plan”( “十二五”计划),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等等。除此之外,民众还利用汉语的拼音为基础,采用英文中的构词法,创造出一些易于别人理解的新词。如网络上流行的“偷菜”一词,“菜”的英文单词为“vegetable”,“偷”的英文单词为“steal”,合二为一成为“vegeteal”。又如将“ile”(微笑)和“silence”(沉默)结合在一起形成“i?lence”,表达“笑而不语”。这些表达都非常生动形象,趣味十足,也非常易于让外国人明白其意思。
根据Tom McArthur(2001)统计,英语中来源于汉语的词汇也已达到约1000个,汪榕培,常骏跃(2001)的统计显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有1488个。这是一个良好的势头,“中国英语”的发展与互联网日益发挥巨大语言传播威力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由网络带来的“他者”语言的“入侵”,加强汉语本身的推广。比如说对于很多中国网民来说,喜欢使用“汉英”混用或者英文字母缩略等形式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如“人民币”的表达,大家喜欢用“RMB”代替等。引发更大关注的是商务印书馆于2012年7 月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因其收录3000 多条“新词酷语”而备受关注与热议。这其中也包括首次收录的239个西文缩略词,包括“CPI”“GDP”“ATM”“PM2:5”等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虽然说“中国英语”词汇收入英文词典是推动文化交流的良好途径,可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中文字典里能够正式收纳英文缩略词呢?笔者认为不然,因为“中国英语”毕竟还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属于世界英语的范畴,而“CPI”“GDP”“ATM”“PM2:5”等词汇还是纯英文缩写,收入权威的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似乎欠妥。当我们在积极推广“中国英语”同时,此举是会削弱我们对话语权的争夺。当下可以说是一个汉语新旧碰撞、中西交融的‘过渡期’,在这个特殊时期中,的确,我们对于外来词的进入不妨适度宽容,但同时更应抓紧时间、组织力量,逐步地把它们‘汉化’,转换成汉语用词。在推广“中国英语”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保护汉语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
“中国英语”的产生是英语在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必定趋势。英语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期使用,必定受博大精深的汉语思维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汉化”,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是大势所趋。 “中国英语”的发展是汉语走入 “他者”话语的一个正面积极的例子,不仅使得世界英语的范畴更加丰富,而且也是传播中国思想文化的良好途径。推广“中国英语”是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体现,是为中国争夺话语权的方式。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保护汉语,因为这才是中国民族的“文化根”。
参考文献:
[1]Tom McArthur.Oxford Concise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57,164.
[3]金惠康.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讨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报, 2003(5):66-70.
[4]汪榕培,常骏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yfylw/lw43488.html上一论文:简析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