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医之书:剖开医患关系另一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052 浏览:94972
论文导读:的膨胀,人文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缺失,造成医疗服务中的冷漠和算计。“科学主义至上,医疗的组织方式,社会演变奠定的医疗底色,我们对存活的渴望投射在医疗之上的期望……这些一起酿就着今日的医患关系。”讴歌如是评价。而在众多因素中,患者对医生的过高期待,其对医患关系的破坏威力不容小觑。如《医事》一书中所言,医生
医生承担着病人如对待上帝一般的期待,却终究只是凡人。当他们拿起笔,作为“内部人”坦陈医学的种种遗憾与不完美以及不为人知的隐痛时,无疑有助于人们重新深思如何让医学回归“医为仁术”,如何给医生以尊严,还患者以尊重
有人曾问渡边淳一为何弃医从文?这位曾经的外科医生说,无论医生还是作家,无外乎都是研究人,只是策略角度不同。
和渡边淳一一样,很多作家都有过从医经历。冷静与深刻,是医学给他们打下的烙印,因而他们的笔锋也更为冷峻锋利,如解剖一般,剖析纷繁人生。
“解剖课的本质不仅在于积累解剖知识,更多是赋予医学生一种‘手术刀’气质。这种气质让他们直视现实,直视身体的美与丑,直视那些巧夺天工的构造以及身体处处可见的恼人细节。”医学博士讴歌在其所著《医事》一书中,如此描述医生身上的“手术刀气质”。
不同于那些彻底的弃医从文者,撰写《医事》一书的讴歌更多是以“内部人”身份,探讨当下中国的医患现实,深思和“医”有关的种种理由,而医学的专业历练,也让拿起笔的她,具有客观、理性、开阔的立场。
和讴歌一样,近些年很多中外医生虽没有投身文坛,但纷纷写作出书。这些书中有门诊病房中的生动故事,也有关于医疗目前状况的思索探讨。
医生之书,无疑有助于人们认识医学。特别是在国内伤医事件频频发生的当下,它们或许可以在医生与患者间架起一座通向彼此的心灵之桥。
对上帝的期待落于凡人之上
讴歌最初完成《医事》一书是在2005年,当年关于医学,普通读者能读到的书不是求医问药、养生保健,就是充斥着医疗术语行文八股的小册子。而讴歌写作《医事》,曾希望用它,在久乏沟通的医学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之间,开凿一条隧道。“虽简朴,但起码让两端可以看见彼此的光亮。”
然而2011年《医事》再版时,讴歌却不得不在书中增补进类似这样的故事——2009年6月,短短一个月,就发生五起“血溅白衣”事件:三明医闹,医生怕被打,无奈跳楼;广东医闹围堵医院,出动防暴警;南平医闹,医;医闹导致武汉护士长被割喉;河南医闹,围殴院长。
当然,那时的讴歌还不会看到下面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暴力伤医事件40起,2012年发生11起,达到顶峰。然而到了2013年,仅被媒体报道的袭医案件,全年就近30起。9月至11月,暴力伤医事件就达18起。其中,包括有震惊一时的浙江温岭杀医案。就连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在去年特别刊出一篇不涉及医学科技的长文,文中称“中国医生目前正处于危机之中”,“最近几年,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涉及个人人身安全的威胁。”
黑洞洞的现实,把讴歌想要点亮的那道隧道之光衬得微弱。
然而,只要是光,便有其作用与价值。正如讴歌在《医事》一书中谈及医患困境时表示,正常的医疗服务、平常的医患关系必须恪守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底线,基本的人道主义职业操守;二是适宜技术,与病况、支付能力相适宜。“但今天的医患双方都无视这两个基本点。”
讴歌没有偏向医生与患者任何一方。
在她看来,患者这边,常肆意抬高道德标尺,期望平凡的医生成为“白求恩”般的道德圣人,同时渴望得到最先进、最品牌化的技术服务,感冒也要去协和,却希望较低的支付水平承担代价,求医心态极不平衡。一不满足,就拒付逃费,恶闹恶告,甚至伤害医生。
而医生这边,一部分医生在市场经济法则下违背“适度原则”,滥用先进技术与新药,小病大诊查、大治疗,以赚取提成,不惜背离“底线”。加之“技术之上”意识的膨胀,人文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缺失,造成医疗服务中的冷漠和算计。
“科学主义至上,医疗的组织方式,社会演变奠定的医疗底色,我们对存活的渴望投射在医疗之上的期望……这些一起酿就着今日的医患关系。”讴歌如是评价。
而在众多因素中,患者对医生的过高期待,其对医患关系的破坏威力不容小觑。如《医事》一书中所言,医生承担着来自病人类似对上帝的期待,却脱不了一个凡人的身份。然而事实却是,“医存活在局限是一定的,这种局限既来自他作为凡人而非神的特性,也来自医学本身的局限和某些不确定性。”
不完美的医学与医生
医学圈内人,也许很多都会同意“医生非万能,也并非完美”的观点。就如几年前,时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发表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据他介绍,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他认为,因为目前医疗技术对疾病的认识不是100%,患者应该对医学和医生有正确的认知。
当然,这种医生与医学的不完美并不限于国内。就如一个名为奥斯卡·伦敦的外国医生曾著书列出作为好大夫的57条规则,而其中的规则9却是——尽可能少杀人。
与之类似,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内科医生杰尔姆·格鲁普曼也曾在所著《医生怎么想》一书中,系统地列举了医生最容易犯的错误,鼓励病人对医生的诊断多提出疑问。
格鲁普曼在书中举出案例:一位名叫安妮·道奇的女性在15年里看了多达30位医生,为的是治好被一直诊断为进食障碍的病。道奇进食后会感到恶心、胃部剧烈疼痛,有时还呕吐。她的体重因此骤减到37公斤。
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医生都给出了相似的诊断。但道奇最后终于找到一位有不同看法的医生。这位医生与她交谈了几个小时,并为她进行了一系列检查,最终发现了病根所在:道奇罹患的是罕见的自体免疫方面的疾病,只要不食用麸质食物就能轻易制约住病情。道奇几乎立刻就恢复了活力。
道奇的经历,刚好可以得出美国外科医生、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葛文德在其所著《阿图医生》一书扉页上的话——医学,一门不完美的科学。
在葛文德看来,医生这个行当中,有一件事毋庸置疑:所有的医生都可能犯下可怕的错误,医疗过失并非只是由于某些医生不称职造成的。他引用哲学家认为人类为什么会犯错的理由:一是知识有限,二是能力不足,三是无法克服的“必要错误”。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ycwgllw/lw24663.html上一论文:简谈医改办:今年全面推开大病医保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