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029 浏览:45303
论文导读:感情,了解其产生抵触情绪的理由,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影响因素;
策略
〔〕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6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学正好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心境、坚强的意志、个性等来推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师要面对的一项新课题。

一、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

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有: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等, 其形成的理由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或者学习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而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较,他们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也无法赶上其他同学,于是在练习时放不下思想包袱,从而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且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而且在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还是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导致失败。久而久之,这种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以及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感是增强其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老师,让学生愿意跟老师沟通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互助法。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从而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一个大家庭。
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其产生抵触情绪的理由,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6.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复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帮助其恢复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使矛盾激化。
7.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要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制约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8.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较差的学生的微小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还要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从而消除其自卑心理。
9.规则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用此策略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转变某些条件,制订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10.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帮助其抛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同,如果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
编辑:王金梅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xxlxlw/lw46293.html上一论文:浅谈金融从业人员的犯罪心理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