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与预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623 浏览:57872
论文导读:
摘要: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犯罪心理及预防进行研究,进而对金融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进行预防和转化,是遏制金融的第一道防线,对防范金融风险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金融犯罪心理的形成、心理表现及其心理预防与转化。
关键词:金融;犯罪心理;预防

一、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研究的目的

所谓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货币资金的融通过程中,以获取非法利润为目的,违反金融管理法规,非法从事融资活动,破坏金融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支,是了解犯罪人行为的重要学科。近年来,犯罪心理学在许多研究主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金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上特别是对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的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金融从业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各种各样,但其心理特征也可总结出基本的共同规律。对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的形成、表现以及预防、化解进行研究,对于填补研究空白、防范金融风险、减少国家损失、挽救员工、遏制犯罪、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和建设和谐企业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研究的范畴

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犯罪心理进行研究,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犯罪心理的成因与衍变。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与内部诱因,旨在探明犯罪心理发生、衍变的基本规律和形成机制,以及犯罪的需要、动机、性格、气质、能力的形成和犯罪人的自我意识特征等。
(二)犯罪心理的特征与表现。这部分内容将从犯罪行为实施前和犯罪行为实施后两方面对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的特征进行研究,其目的旨在比较系统地比较各种形态的犯罪心理特征,为预测、预防金融犯罪提供依据。
(三)犯罪心理的预防与化解。研究金融犯罪心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犯罪,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犯罪预测与预防的理论和策略,以及对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的技术,旨在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减少金融犯罪,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的形成

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任何犯罪都在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当犯罪可能比从事其他可供选择的合法行为带来更大的利益,并只须付出较小的代价和成本,而且具备实施行为的时机和环境时,犯罪人就会选择犯罪。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行为也不例外。从近年来发生的金融犯罪案件来看,少数金融从业人员之所以沦为罪犯,除了客观方面的理由外,不健康不正常乃至畸形的心理状态无疑是驱使他们堕落的“助推器”。归纳起来,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人格错位。本我和超我是人的心理两个不同的主体部分。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原始部分,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一般的普遍的金融犯罪主体在人格结构上是健全的,犯罪心理的表现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失衡。金融犯罪主体在其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是面对着一种痛苦的抉择,受党和国家教育的共产主义信念,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与私欲无限膨胀的本我有着激烈的冲突,他们并没有用正确和合适的方式调节心理,而是相反的甚至是错误和扭曲的心理防卫占了上风:如侥幸心理、法不责众的心理,必定强化本我的无限扩张。
(二)侥幸心理。金融犯罪是一种职务犯罪,犯罪人在职务行为方面的连续性为其重复或连续实施此类犯罪创造了较大的便利条件。银行的业务种类相对较多,部分业务的技术含量较高,金融犯罪的智能性特点,决定了犯罪人较其他人具有更强的甄别和选择作案机会和环境的能力。大多数犯罪人在犯罪预备阶段,都具有这样一种侥幸心理,即充分利用自以为隐蔽性强、不易被发觉的作案机会实施行为,一般来说他们的业务熟练程度较高,往往盯住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空子,精心策划,反复设计,择机动作,这种心理比较典型地体现在挪用银行资金犯罪行为中。
(三)贪婪心理。从内心需要来看,实施金融犯罪的犯罪人心理需要不正常,都有超出合理范围的畸形需求,这些畸形的需要主要是贪欲。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金融从业人员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
(四)攀比心理。近几年来,地区和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拉大,面对这一现实,少数意志薄弱的金融从业人员,看到别人买汽车、购美宅等,心理不平衡,心想你能办到的我也能,从“仇富”到“攀富”,从而放任自身的膨胀,与社会上的“富者”尽快“缩小差距”,或者通过岗位致富“跑步致富”,成了其强烈的心理需要。从金融从业人员犯罪情况看,因攀比心理而坠入犯罪的人员占较大比例,特别是那些经济状况差、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银行职员尤为突出。
(五)贪图享受。有的人崇拜腐朽奢侈的生活方式,追求“活着就是要吃、喝、玩、乐”的人生哲学。当一味追求享乐的主观心理与客观经济能力相矛盾时,私欲就不断膨胀,使其行为准则、心理态势、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失去了平衡,甚至不惜“浓缩人生”,不顾廉耻、不计后果地故意实施犯罪,以满足自身物欲需要。在金融机构,由于工作人员对货币经营工具及其衍生产品的接触多,认知进程较快,因而少数人员由享乐心理转化为实施犯罪的进程加快。

四、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的表现

金融从业人员犯罪心理的表现,往往是多种心理因素渗和和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表现。
(一)处处伪装。伪装心理,即以种种方式策略伪装自己,防止轻易被怀疑和识破。金融犯罪心理有两面性,表里不一,是金融犯罪人伪装自己的重要特征,有的甚至因其表现突出,而获得各种奖励,得到广泛的信任。2005年1月4日暴露出来的中行黑龙江省分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的数亿元资金被盗案,这家支行的行长高山在盗用客户资金高达10亿元之后携巨款安然离境,离境前还在大庆、哈尔滨等地提取近3亿元就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xxlxlw/lw46279.html上一论文:论愉快因子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