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论中学生心理韧性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15 浏览:19331
论文导读:
摘 要:心理韧性在目前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以潜能的角度对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却不多。心理韧性是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会在个体受到不利情境或者危险因素的时候表现出来。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中,要面对诸如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若这些压力处理不妥当,很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所以积极探究心理韧性潜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
关键词:心理韧性;潜能;培养策略
1002-2589(2014)26-0203-02

一、心理韧性的内涵

(一)心理韧性的早期研究

结合中外相关文献来看,心理韧性的早期相关研究主要是将重心放在挫折和困境情况下能够适应良好的个体,或者是一些有心理理由的个体上,探讨他们身上相同的人格特质和外在的保护因子。主要的代表人物有Wemer,他提出了有关心理韧性的特质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在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的同时,又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一种能力[1]。Mastem对心理韧性的概念提出了结果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一类面对严重的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2]。

(二)心理韧性研究的逐步深化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间,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作为了这个时期研究心理韧性的重点,这一阶段是心理韧性研究发展的深入阶段。Kumpfer和Richardson是主要的代表人物,Kumpfer提出了“个人——过程——环境”的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个人包括个体内部心理韧性的特质因子,而环境不仅包括了外在的危险因素,还有保护因素,这一模型主要是将个人、环境和适应结果三个方面的作用和他们之间相互的作用作为研究重点。
Richardson提出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涉及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三个层面的动态平衡。在个体遇到压力事件和情境时,便会积极调动身边的各种资源应对这些事件并保持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平衡,如果出现保护性因素不足以应对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机能的失调。这一阶段的心理韧性研究已经过渡到过程性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在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

(三)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相契合阶段

第三阶段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是与积极心理学的相契合。西方心理学领域在21世纪初开始逐渐兴起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同时对心理韧性的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开始走向新的篇章。一些研究者在逐渐完备的心理韧性模型的基础之上开始探讨一个新理由,获得这种身心平衡的心理能量到底来自于何处?有些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潜能和积极方面的力量解释心理韧性的能量,这都属于人性的积极的方面。于是就衍生出了一个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天生潜能作为这个模型的研究重点[3]。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中学生尽量少的受到危险因素的影响,推动他们的身心都能更加健康的发展。这一阶段,从根本上说,心理韧性是来自个体不断成长的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所以应该从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下定义,即个体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为促使自身和谐发展和良好适应,积极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来应对的一种内在心理潜能。
综上理论研究,研究者们对心理韧性的界定,经历了由最早期的特质型定义、结果型定义延伸到过程性定义,最后发展到现今的潜能型定义,这一过程看出了逐渐表现出来的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思想。但是说到挖掘出韧性形成过程的能量型来源,非潜能型定义莫属,这也迎合了积极心理学时代的脚步。

二、心理韧性的培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者已经对与心理韧性相关的因素做了研究,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关系早在Bleuler的个案研究中,报告了一个叫“Veni”的女孩,母亲因病长期住院,父亲嗜酒如命,她既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还要照料体弱的父亲,这位女孩后来婚姻美满,生活幸福。后来的研究中也有很多结果表明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心理韧性及其多个维度与幸福感及其多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且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可以间接的预测九周后的幸福感[4]。国内学者也研究不仅是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也可以预测幸福感[5]。
学生时代网络成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理由,青少年不当和过度的使用网络,很可能会导致社会和心理功能的损害,同时还会伴有与上网相关的戒断反应与强迫性行为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而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对于防治网络成瘾和领悟生命的价值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6]。
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制约和准确预测的,而在多自然灾害发生地区,青少年在经历了重大的自然灾害后,心理适应能力的状况就备受关注,仅仅靠发生灾难性事件后对心理进行辅导和纾解的补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或者活动中加强发掘学生的心理韧性,推动其潜能的实现,才是最根本的[7]。
我们所说的有关心理韧性潜能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是发掘个体存活和成长的力量所在,是为了让个体在逆境中所受的消极影响达到最小,适应和成长达到最优化。学生面对着的理由和挑战诸多,所以心理韧性这种能力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存活和发展,因此如何推动学生的心理韧性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学生心理韧性潜能的培养策略

(一)完善健全交叉综合式支持系统,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心理韧性的提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交叉综合式支持系统。这个系统通常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关系等[8]。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的融洽可以提供给孩子安全感与信任感。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中有可以进行体育锻炼的广阔场地,让孩子们自由的舒展身心的活动场所,还有积极组织的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有着良好的品行师德的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授知识之余还能传递正能量,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能够增强正确对待逆境的信心和能力,提升韧性水平[9]。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xxlxlw/lw40853.html上一论文:浅议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群体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