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40 浏览:107468
论文导读:
摘要: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物中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策略: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759份痰标本中检出细菌463株,阳性率为61%,其中,真菌239株,占51.6%;革兰阴性杆菌213株,占46%;革兰阳性球菌11株,占2.4%。药敏显示,真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高度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痰培养 病原菌 耐药率
1671-8801(2013)10-0166-02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痰标本的细菌学检查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作用[1],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笔者对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策略
1.1 标本来源。标本采自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共计759份。
1.2 标本采集。先用冷开水洗漱、清洁口腔和牙齿,再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吐至无菌痰杯中,及时送检。
1.3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用迪尔测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部分,完全按照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药敏试验2001年的文件编制。
1.4 质量制约。质控菌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金葡萄球菌ATCC25923。标准菌株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759份痰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463株,阳性率为61%,其中,真菌239株,占51.6%;革兰阴性杆菌213株,占46%;革兰阳性球菌11株,占2.4%。革兰阴性菌前4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4株、铜绿假单胞菌29株、鲍曼不动杆菌19株、大肠埃希菌15株。

2.2 药敏情况。检出革兰阴性菌前4为耐药情况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也不断变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医院使用抗生素的习惯和种类差异[1],使各地区感染的菌谱构成及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本组数据显示,759份痰标本共分离出463株细菌,阳性率61%,远高于潘杰[2]50.4%与李艳文[3]30.3%。可能与我院痰标本相对合格率较高有关。
本组数据显示,痰培养中检出率最高的白色念珠菌,共232株,占50.1%。白色念珠菌对氟胞嘧啶、霉素较为敏感,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高度耐药。真菌的高检出率可能与我院近年来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关。
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谱相似,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较为耐药。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都较为敏感。本院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保持较低的耐药率,但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于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BRSSG)2001年、2002年的统计结果[4,5]。这可能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作为抗感染的一线药物广泛使用有关。
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升级换代,细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而且有明显上升趋势,细菌的耐药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理由。面对细菌的多变性,在尚未明确诊断感染病原菌时应慎用抗生素。临床医生与检验科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多送合格标本,减少经验用药。检验科应及时报告病原菌和药敏结果,为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以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建平,周秀兰.超光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12-113
[2] 潘杰,潘慧娟.6570例住院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132-133
[3] 李艳雯,刘双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2):37-38
[4] 马越,李景云,张新妹等.2002年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38-44
[5] 李家泰,李耘,王进.我国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35-1045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xxlw/lw2379.html上一论文:论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