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岗位能力阶梯式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405 浏览:97679
论文导读:
摘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等实践性教学模式,以达到加强专业知识传授效果的目的。文章就3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结合目前高校教学改革方向,提出一种根据不同阶段专业课程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专业教学思路,使学生通过连续变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岗位能力的阶梯式成长。
关键词: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新四块课程体系;技能阶梯线
0.引言
自教育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工学结合”3种教学模式(以下简称3种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并逐渐成为各高校特色办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不少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3种教学模式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办学经验和丰富的改革成果。但经过大量调查与比较,发现很多高校未能完全理顺3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尤其体现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教学模式单一性、错位性的使用。因此,在现有教学改革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并给出一套针对不同课程使用相应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指导策略,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分类应用3种实践性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对象的岗位技能得到阶梯式成长,见图1。同时,为让研究有充分的依据和实体参考论证价值,使研究内容具有现实价值,将以软件类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为例进行涫示,
图1将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划分成3个阶梯:第1阶梯是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层次,第2阶梯是在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础上灵活运用层次,第3阶梯是在专业技能灵活运用基础上达到解决岗位实际理由层次。其中不同阶梯层次之间应达到教学素材共享、企业信息反馈成效,使低阶梯层次的教学效果成为高阶梯层次实施的基础,高阶梯层次的实施效果成为改善低阶梯层次实施的重要参考。

1.教学模式特性分析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工学结合”3种教学模式,经过细致分析和比较,得出每种教学模式具有不同的定义和使用场合。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强调基本知识的传达,使用的示例具有典型、明了、小型等特性,比一般随堂教学示例大一些,更注重涵盖所传授的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的有机联系。案例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讲解与演示,融会贯通当前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达到加深当前知识点的理解。
由于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相关知识理论的传授效率,教学对象以初次接受相关知识点的受众为主。对于这些受众的教学过程,更加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传授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案例讲解非常适合成为这种载体;其次,案例往往体量不大,适合知识点较多且分散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便此类课程按知识点组织、设计案例实体,并能满足理论基础课程中知识点过渡较快的教学场景。
2)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具有明确而完整的项目任务,要求应用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地解决理由,并在尽可能模拟实际项目环境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主要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设定的项目目标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式教学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动手训练,让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理论达到整体贯通和深入掌握。
项目式教学侧重于对个专业知识结构的综合训练,需要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因此,项目式教学模式适于高年级专业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对专业技能有较高的强化训练和实践性要求的课程最为合适。
3)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需要以工作过程为核心搭建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胜任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综合素质。其中第二个方面也是近年来各高校在高年级推行此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
根据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该教学模式强调在专业整体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岗位能力培养倾斜,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岗位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适于高年级或毕业班的岗位实践性课程教学,如企业仿真类教学、校企联合研发项目类教学等。

2.教学模式综合运用

1)综合运用场景概述。
随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制造业、科技产业所替代,从而对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机构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市场需要大量具有高新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二是高新技术升级速度较快,对相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岗位能力阶梯式培养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关产业人才技能结构需求变化变快,导致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迁移频率明显增加,从而要求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不光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技能,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岗位变化适应能力。
为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将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成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4种分类,称为“新四块”课程体系。
其中,职业能力课程是指着重培养学生所从事行业的专业能力的课程,面向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专业知识课程是指对所从事专业的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面向专业基础能力、正确基本概念的建立与培养。从定义可以看出,职业能力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将包含学生专业学习的大部分主干课程,因此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策略改革与研究自然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的迫切需求。
2)综合应用教学模式实例分析。
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服务全体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信息产业”的办学宗旨指导下,能及时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尤其在近两年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上述3种实践性教学模论文导读:
式的课程分类综合运用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这里以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分类实施3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为例,见表1。
从表1首先可以看出3种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分类实施以课程性质为分类依据,而不是按年级划分,其中,专业知识课程和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中的基础能力课程均使用案例教学模式,属于培养图1中第1阶梯岗位技能;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中的专业实践课程和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均使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属于培养图1中第2阶梯岗位技能;而整个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最后阶段位于专业课程体系最顶端的专业级综合性实践课程中,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属于培养图1中第3阶梯岗位技能。
其次可以看出,在整个专业技能结构中有若干条技能主线,围绕这些主线形成多条技能成长阶梯线,见图2,在这些技能成长阶梯线上按技能阶梯层次对相关课程分类使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同时也是这些技能成长阶梯线共同形成了岗位技能阶梯层次递增。
图2中,为保证工学结合的实效,顾及学生的适应过程,将工学结合的开展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校内仿真阶段,将软件工程综合实训、工程编码与测试实训两门课程组合成跨课程统一化实训,采用跨课程工学结合项目作为实训任务载体,并构建仿真工厂形式模拟软件企业的实际开发环境、流程、管理、任务和角色,使实训完全参照实际开发组织实施。第2阶段是充分利用校内校企合作联合研发中心,以及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教学作用,与企业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形式,保证学生在实习阶段充分实践专业技能,良好适应企业相关岗位工作模式。
3.结语
通过软件技术专业分类实践教学改革的试运转,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运用和岗位从业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学生一次性对口就业率逐年提高。但在改革运转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理由,如不同技能阶梯线上的课程之间能力培养融合理由,学生交叉运用专业技能水平还是较差;又如在同一技能阶梯线上的先后课程之间技能成长连续性还需加强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计划在每条技能阶梯线上推行跨课程大案例教学素材改革,以期增强分类实践性教学模式运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