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药对(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03 浏览:29641
论文导读:配伍及其单味药中含量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药对配伍对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可初步阐明药对组合特点。如邢学锋研究发现,与金银花和连翘的单煎液相比,金银花-连翘药对(1∶2)共煎中的连翘苷、绿原酸的溶出量显著增加,咖啡酸的溶出量显著降低。说明金银花-连翘共煎可推动连翘苷、绿原酸的溶出,而抑制咖啡酸的溶出。可见,两药味配对伍
[摘要]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简单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因此,药对功效物质研究是药对配伍研究的基础,对揭示药对的配伍效应、作用机制与中药新药创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基于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药对作用于机体或和机体相关环境后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药对现代基础与应用的系统研究,揭示药对配伍的科学实质。
[关键词]药对;配伍;功效物质;体外煎煮;体内变化
[对(Ⅲ)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稿日期]2013-09-1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I51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4058);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KJA360039)
[通信作者]*唐于平,Tel:(025)85811695,E-mail:yupingtang@njutcm.edu.cn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是指药对中含有的能表达与该药对临床疗效相关活性的化学物质总称,它包括直接起作用的物质和代谢后起作用的物质(即经过生物体内转化后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也包括起辅助作用的物质,这些辅助物质可能没有直接生物活性作用,但可通过促溶或促吸收等方式推动其他活性物质发挥功效。两药相配后,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
药对整体综合效应的发挥在于其组成药味配伍的精当,它们配合在一起煎煮过程中伴随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化学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药对溶出的功效物质发生量变与质变,从而影响药对整体功效的变化。并且当药对进入机体后,不同的化学物质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中也可产生推动或抑制等相互作用。因此,药对配伍效应物质的体内外变化研究是揭示药对配伍规律的基础,是认识药对现代科学内涵的前提。
1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物质基础变化研究

1.1药对不同配伍比例的比较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设置是组方过程的关键环节。古人在药对配伍的实践中十分重视配伍比例的探索,并总结出了很多经典配比,如李东垣的经典方当归补血汤中当归、黄芪比例为1∶5;《金匮要略》温经汤中吴茱萸、当归配伍比例为6∶4等等,其配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已逐步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如赵奎君等[1]比较当归-黄芪5个配比(1∶1,1∶3,1∶5,1∶7,1∶10)中阿魏酸、黄芪甲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及总多糖的含量发现,以李东垣的经典方当归补血汤(1∶5)中各成分含量最高。訾慧等[2-3]研究发现,吴茱萸-当归的9个配比(1∶9,2∶8,3∶7,4∶6,5∶5,6∶4,7∶3,8∶2,9∶1)中,阿魏酸、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溶出率均随着吴茱萸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以6∶4配伍组含量较高,其后含量变化趋于平稳,与《金匮要略》温经汤配伍比例相一致。
除经典配比外,同一药对的两药味常以不同配伍比例应用于古代方剂和现代中医处方中。因此,常以药对的经典配比为核心,采用基线等比增减法设置不同配比,或者是基于药对独自成方中所存在的不同配比及临床常用配比为基础而设计多个配伍比例,研究不同配比功效物质的溶出变化特点,既可为阐明现有药对配伍比例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也为现代临床中寻找能够提升方剂疗效、使药效指标达到综合最优的配伍比例提供参考。如刘立等[4]研究发现,当归-桃仁药对(1∶1,2∶1,1∶2,4∶1,3∶1,3∶2,5∶1,3∶100,4∶3,2∶3)中苦杏仁苷、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在1∶1和4∶3时溶出率均明显增加,与中医方剂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结果中当归-桃仁配比1∶1的使用频次最高相吻合。林丽丽[5]在黄连-枳实药对制备策略确定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总量,以黄连中巴马汀和小檗碱、枳实中柚皮苷和橙皮苷含量作为指标,分析该药对不同配伍比例(1∶1,1∶1.5,1∶2,1∶2.5,1∶3,1∶3.5,1∶4,1∶4.5,1.5∶1,2∶1)的最佳配比。在各不同比例醇提合煎供试品中,各成分在1∶4配比中含量均较高。
但药对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配比时亦可能不受另一药味的影响。如张荣等[6]采用RP-HPLC观察桃仁-红花常规临床配伍比例(质量比分别为1∶1,1∶2,1∶3)水煎液中羟基红花素A(HSYA)的含量分别为(38.629±1.012),(79.730±1.895),(101.364±1.697) mg·L-1。可见,HSYA的含量随着红花用量比例的增加而呈相应倍数递增,说明桃仁中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并未与红花中的HSYA发生明显的物理化学反应,对HSYA的溶出没有明显影响。

1.2单味药与药对的比较

在方剂拆方研究的启迪下,对药对中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时,亦可采用拆对研究将某成分在药对配伍及其单味药中含量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药对配伍对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可初步阐明药对组合特点。如邢学锋[7]研究发现,与金银花和连翘的单煎液相比,金银花-连翘药对(1∶2)共煎中的连翘苷、绿原酸的溶出量显著增加,咖啡酸的溶出量显著降低。说明金银花-连翘共煎可推动连翘苷、绿原酸的溶出,而抑制咖啡酸的溶出。可见,两药味配对伍用后所形成药对含有的化学成分并非2个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在药对煎煮与提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如溶液pH的变化,煎煮中的受热水解,各化学成分/群之间的反应:生物碱+鞣质→鞣酸生物碱,蛋白质+鞣质→鞣酸蛋白,有机酸或酚酸+生物碱→生物碱盐,含-COOH及酚性化合物+金属离子→络合物,等一系列增溶、助溶、形成络合物、沉淀等),从而使各成分的比例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伴随着新成分的产生和某些成分的消失。如郑春松等[8]采用GC-MS策略分析川芎和白芍的挥发油,在该药对鉴定到成分60个。其中,藁本内酯在川芎及川芎-白芍挥发油中相对质量分数为42.71%,56.68%。苯甲醛在白芍中的相对质量分论文导读:要调和作用。甘草酸是甘草中一个重要活性物质,属于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具有强大的亲水性基团糖链和强大的疏水性基团三萜苷元,所以它是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数为1.78%,但在川芎-白芍中未检测到。在31.37 min川芎中出现苯甲醇峰,但在川芎-白芍中消失。另外,在川芎-白芍的挥发油成分中,还出现了一些单味药中没有的新成分,如[3R-(3α,3Aβ,7β,8Aα)]-八氢化-3,8,8-三-6-亚-1H-3A和7-亚薁及(Z)-9,17-十八碳二烯醛等。1.3药对与方的比较
药对是方剂配伍最简单、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形式,其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与组合原则,可以通过揭示药对配伍规律阐明方剂配伍的内涵与奥秘。如徐群等[9]采用HPLC测定半夏厚朴汤及其君臣佐使相关配伍水煎液中和厚朴酚及厚朴酚的含量发现,佐以茯苓后提高了君臣(半夏、厚朴)配伍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佐以生姜则降低君臣配伍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使以紫苏叶未显著影响君臣配伍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而在半夏厚朴汤全方君臣佐使配伍中缺少佐、使药之一时,其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却明显降低。说明半夏厚朴汤君臣佐使药配伍与其抗抑郁有效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王雁梅等[10]采用RP-HPLC测定芎汤(当归9 g、川芎9 g)、生化汤(当归9 g、川芎9 g、桃仁6 g、炮姜2 g、制甘草2 g)、四物汤(当归9 g、川芎9 g、白芍9 g、熟地黄12 g)中阿魏酸煎出量分别为(109.4±3.0),(95.3±1.9),(85.6±2.0) mg·L-1。说明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桃仁、炮姜、制甘草,以及配伍白芍、熟地黄后阿魏酸煎出量均降低。

1.4单味药-药对-方剂的比较

以单味药-药对-方剂为研究主线,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研究思路和策略是对现代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重要认识。如刘红梅等[11]采用RP-HPLC同时测定当归、白芍单味药、当归-白芍药对、当归芍药散提取物及含当归、白芍常见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养血生发胶囊、安军太逍遥合剂)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含量。结果显示,药对的提取效果优于单味药,而对当归芍药散全方的提取效果优于单味药和药对,这可能与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

1.5提取工艺对药对功效物质溶出的影响

中药提取是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中药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提取工艺对提取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取工艺或制剂方式的不同均可能对药对的物质基础产生影响。而药对中两药味合煎与单煎合并是最常用的2种方式。故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研究药对合煎液与单煎合并液的差异有助于剖析其配伍变化的机制,亦可为临床应用及制剂的改型提供依据。如徐福平等[12]对黄柏、知母单煎液,黄柏-知母(3∶1,3∶3,1∶3)合煎液和黄柏-知母(3∶3)分煎合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合用少量黄柏或合用少量知母使芒果苷或小檗碱的煎出量明显减少,而两药等量配伍时芒果苷或小檗碱的含量与知母或黄柏单煎相比基本相同或更高;两药合煎小檗碱的含量比煎后合并更高;新芒果苷在不同配伍比例和不同煎煮策略时含量基本一致。说明,黄柏知母在等量配伍合煎的条件下更有利于3种有效成分的煎出,特别是小檗碱,这也为黄柏知母药对在临床等量配伍的应用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不同提取溶剂和煎煮时间的差异均可能对药对煎煮过程中成分的溶出产生影响,如Li W X等[13]比较了水提、醇提及先水提后醇提3种提取策略对当归-川芎药对不同配比中芳香酸和苯酞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发现,与单味药相比,当归-川芎药对的水提液能够更好的推动芳香酸和苯酞内酯类成分的溶出,且当归-川芎药对醇提物和先水提后醇提物中总芳香酸的含量随着川芎比例的增加而升高,水提物中总苯酞内酯的含量随着川芎比例的增加而升高。毕志明等[14]对栀子-黄芩不同比例(3∶1,2∶1,1∶1,1∶2,1∶3)配伍前后不同煎煮时间(0.5,1,2,3 h)时栀子中主要化学成分(栀子苷和西红花苷-1)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比较。与栀子单味药比较,和黄芩配伍后栀子苷的含量均略有增加,西红花苷-1的含量增加较明显。其中,栀子苷在煎煮0.5 h时溶出基本达到平衡,继续煎煮含量变化不大;各个不同配比中西红花苷-1的含量均有增加,在煎煮时间为0.5~2 h时各配比中西红花苷-1的含量无明显变化,但在煎煮时间达到3 h时,各配比中西红花苷-1的含量依次逐渐增加,差异明显。此外,栀子中还有多个色谱峰面积都有所转变,其中西红花苷-2和西红花苷-3的含量增加也很明显。
针对不同的化合物结构类型,溶剂pH可能也会对一些药对的功效物质提取效果产生影响。如刘沛和刘翠哲[15]采用HPLC测定当溶剂pH分别药对(Ⅲ)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为4.5,5.5,7.0,8.0,9.0,10.0时丹参药材提取液以及丹参、三七合煎液中丹参素、丹参酮ⅡA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结果,酸性条件下丹参素提取效果较好,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丹参酮ⅡA和三七皂苷R1的提取效果较好。说明丹参与三七配伍能够明显转变丹参提取液中酚酸类化合物和三七提取液中三七皂苷的含量,且与溶剂酸碱度有关。此外,在考察药对成分提取效果造成的差异时,还应该同时考虑药对所含化学成分本身的酸碱性所造成的影响。如莪术单煎液、三棱-莪术1∶2,1∶1,2∶1共煎液中姜黄素的煎出率分别为1.21%,3.51%,4.03%,2.69%。三棱、莪术配伍后,姜黄素的煎出率大幅度提高,其中三棱-莪术1∶1配伍的姜黄素煎出率提高最多,为莪术单煎液的3.3倍。推测可能是三棱中含有的琥珀酸、三棱酸等有机酸类成分,在煎煮过程中使溶液保持弱酸性,从而起到了保护姜黄素的作用,使得三棱、莪术配伍后,姜黄素的煎出率大幅度提高,这可能是三棱、莪术配伍增效的一个重要理由[16]。
药对在提取工艺的研究中,还应考虑一些天然存在的表面活性剂作用。如甘草由于性平、药性缓和,故在方剂配伍中经常用来调和诸药,起着重要调和作用。甘草酸是甘草中一个重要活性物质,属于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具有强大的亲水性基团糖链和强大的疏水性基团三萜苷元,所以它是论文导读:
天然的表面活性剂,有增溶作用。而含有甘草的药对也很多,如解表的麻黄-甘草、清热的黄连-甘草、寒下的金银花-甘草、温下的大黄-甘草、温里的附子-甘草、理气的陈皮-甘草、清热化痰的贝母-甘草、补益的黄芪-甘草等。所以,与其他药物同煎煮时可增强其他药物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赵海峰[17]在“甘草和百药”配伍原理初探中还提到,甘草与黄连配对伍用时由于甘草中的甘草酸和黄连中的小檗碱反应生成小檗碱甘草酸盐,而使小檗碱的苦味消失。可见,这些复杂反应不仅在药对的理化性质方面表现为矫味和增加澄明度等,而且可能在药效和临床表现为增效减毒作用等。

1.6炮制对药对功效物质溶出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药大多要经过规范的炮制才能应用于临床,进而保证其安全有效。而经过炮制后的药对往往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这些结果与其物质基础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炮制前后药对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揭示其功效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Zhou W等[18]对蒲黄-五灵脂药对水提物和醋煮水提物进行UPLC-Q-TOF-MS分析发现,2种提取物的总离子流色谱峰存在显著差异,经MarkerLynx分析鉴定出存在差异较大的蒲黄中的5个差异性成分[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它们在醋煮水提物中的含量均显著升高;说明经醋煮后可能推动了该药对中黄酮类成分的溶出。在五灵脂中亦存在差异较大的色谱峰成分,如m/z 621.29,591.28,383.23,375.21等。而药理实验证明,蒲黄-五灵脂药对的醋煮水提物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水提物,其物质基础的转变为其功效的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周静波等[19]研究表明,与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单煎液相比,配伍甘草后各组别中的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有显著的下降,下降的幅度在12%~43%,而且与配伍甘草的多少呈正相关性,即附子-干姜1∶2>1∶1>1∶0.5>1∶0;其中生附子的下降幅度最高,分别为16.09%,35.26%,43.40%;黑顺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2.93%,23.28%,34.48%;白附片下降幅度分别为12.41%,21.38%,33.10%。可见附子配伍甘草后对不同炮制品附子的有毒组分——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起到了加速作用,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降低则说明附子及其汤剂中毒性的降低。

1.7理化参数与化学物质的关联性分析

中药汤剂是科学内涵十分丰富的物理化学体系,汤液在水煎煮过程中溶入水体的各药味所含许多小分子成分如黄酮、蒽醌、生物碱、皂苷、萜类、强心苷、有机酸及其盐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等,以及部分无机元素等,均影响和转变着汤液的理化参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不仅与汤剂的组成、化学成分和相关剂量有关,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如pH、电导率、浊度、黏度、盐度等)也密切相关。陈婷等[20]研究发现汤液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成分含量的变化影响着汤液的浊度、黏度等理化参数,乳香-没药水提液中五环三萜酸酯类化合物与汤液的浊度呈显著正相关,倍半萜类化合物与汤液的黏度呈显著负相关。
2药对配伍体内过程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作为物质的存在,它必定也同化学药物一样在治疗过程中被机体吸收、转化、运载直至排泄,所不同的在于中药所含有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一些成分(可被吸收的与不被吸收的成分)可能影响着另一些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等行为。

2.1体内研究策略

2.1.1血浆药动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必不可少的环节,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药效/毒性实验设计和药效/毒理分析提供依据。目前最常用的是血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并且已广泛地应用到了有关药对效应成分的研究中来。主要包括同一药对不同配比、同一药味系列药对、单味药-药对合煎、单味药-药对中两药味单煎合并-药对合煎、单味药-药对-方剂和单体成分-单味药-药对等中主要效应成分进入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比较药对(Ⅲ)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研究。如张壮等[21]研究犬灌胃1∶2和2∶1川芎-赤芍制剂后血浆中芍药苷的药动学发现,增加赤芍的配伍比例可导致阿魏酸吸收显著加速;增加赤芍的配伍比例可能减低阿魏酸的生物利用度。胡大裕等[22]研究发现当归-川芎药对组中阿魏酸在兔体内比当归-白芍药对组消除延迟,t1/2有显著性差异,AUC也较后者显著增大。付志玲等[23]研究发现,与丹参单煎液比较,配伍丹皮后丹参素的AUC,Tmax,Cmax,t1/2α和t1/2 Ka明显增大。说明丹参与丹皮配伍可推动丹参素吸收入血,代谢速度减慢,作用持久,从而增强丹参素的体内作用。沈红等[24]采用HPLC-MS研究发现,与附子单煎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比较,甘草与附子配伍后合煎液中3种乌头碱的Cmax和AUC均降低,MRT和t1/2均延长,Tmax无明显变化;甘草附子合煎液相比于甘草附子单煎合并液,Cmax和AUC更低,MRT和t1/2更长。王静等[25]对盐酸小檗碱单体、黄连提取物和黄连-吴茱萸药对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盐酸小檗碱单体成分相比较,大鼠灌胃黄连提取物后能加快盐酸小檗碱的吸收和消除;与黄连提取物相比较,大鼠灌胃黄连-吴茱萸药对提取物后,吴茱萸能推动盐酸小檗碱的吸收,但对消除影响不大。张琰等[26]研究发现,与川芎单味药中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伍用丹参明显降低了川芎嗪的血药浓度;川芎伍用当归、白芍、熟地黄(四物汤)后亦明显降低了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四物汤组川芎嗪血药浓度不但低于川芎组,而且低于川芎-丹参药对组。表明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可明显地影响彼此在体内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参数。
但上述均为药对中效应成分在正常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而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药物的药动学过程可能会发生转变,甚至会和正常状态下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很有必要对病理状态下药动学的参论文导读:
数变化进行研究。此外,在病理状态下获得的药动学数据将比正常状态下的参数更有益于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如Li W X等[27]通过对正常和血虚模型大鼠灌胃给药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提取物后体内阿魏酸的药代动力学比较发现,阿魏酸在血虚大鼠体内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慢的清除率,延长了阿魏酸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提示在血虚状态下给药归芎药对时可以相对延长给药间隔;灌胃给药归芎药对的模型组与当归模型组的药动学参数比较,阿魏酸的药动学参数t1/2α,Vd,AUC0-t和AUC0-∞均显著性升高,与川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表明当归和川芎合用时,川芎能够延长阿魏酸在血虚大鼠体内的半衰期,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和吸收,而当归没有这些作用。研究结果说明在归芎药对中,川芎能够协助当归更好地发挥养血补血功效,体现了归芎相使配对的科学实质。2.1.2在体肠吸收评估药物口服吸收效果的常用策略是整体动物的药代动力学实验,但是存在着生物样本中药物分析难度大、周期较长等一些局限性。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在体肠循环技术研究药物在体肠的吸收情况。根据大鼠小肠的生理状况与人体具有相似的特点,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来进行研究,策略简便、快捷、可行,并且动物吸收特点与人体吸收的相关性也得到许多实验证实。如翟永松等[28]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比较单味栀子提取物组与配伍三七总皂苷组在低、中、高浓度下有效成分栀子苷的肠吸收情况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配伍组栀子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均小于单味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三七总皂苷的存在影响了栀子苷的吸收,进一步证实了栀子苷存在主动吸收的可能。单味组与配伍组均随着浓度的升高,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K明显降低,其理由可能是栀子苷在肠循环液中浓度不同而造成肠吸收动力学的差异。栀子苷在全小肠均有吸收且吸收较差,随着浓度的升高栀子苷的K降低,说明降低浓度有利于增加栀子苷的吸收总量。因此,可将栀子苷开发成缓控释口服制剂,制约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有利于提高栀子苷的生物利用度。
2.1.3组织分布组织分布研究的重要性不亚于血浆药物浓度研究,虽然对人体组织直接测量药物中药效物质成分的含量存在很大的困难,但现阶段却可以采用动物实验获得的数据借助数学模型推导出在人体分布参数,为药物的有效性及毒副作用做出合理的解释。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性味”、功效的中药对机体产生定位效应的认识,与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相联系。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药对配伍作用中药效成分在动物体内组织分布过程的影响,来探讨药对组成药味的归经理论和药对配伍在归经中的作用。如李莹等[29]研究原发性高血压(SHR)大鼠灌胃天麻和天麻钩藤合煎液后天麻素在肝脏和肾脏中的分布情况。SHR大鼠灌胃天麻混悬液后,效应成分天麻素在肾脏内的Cmax高于肝脏;天麻与钩藤配伍后,天麻素在肝脏中Cmax增大,分布速率加快,消除速率加快;在肾脏中Cmax减小,消除速率减慢。提示钩藤对天麻归肝经可能有协同增强作用;SHR大鼠灌胃天麻混悬液后,天麻素在肝脏的分布出现,而在肾脏中并未出现此情况;SHR大鼠灌胃天麻混悬液后,肝脏在180 min出现二次达峰,而天麻与钩藤配伍后现象消失。这说明并不能单纯地以使用单味药物时某些时间点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选择性分布来论证中药的归经理论,还需从其与药物的配伍使用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2.1.4代谢药物在体内发挥药理活性后大多经代谢排出体外,通过生物转化的药物药效降低或消失,极性增加,更易清除。进行药对中主要成分代谢的研究可以了解药对的代谢途径及参与药物生物转化的酶,所产生的代谢物是否具有药理活性和毒性且药物对代谢酶是否有抑制或诱导作用,从而预测药对中效应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特征,及可能影响药物性质的理化、基因、病理因素,为正确的筛选新药及药对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由于药物代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药物的药动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对其进行透彻的研究是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前提。如Qin K M等[30]采用HPLC-ESI-MS技术分析灌胃百合知母汤提取液后大鼠的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在大鼠血浆检测到15个原型成分和3个转化成分;在尿液中检测到15个原型成分和7个转化成分;在粪便中检测到18个原型成分和5个转化成分。说明在大鼠体内生物样品特别是血液和尿液样品中检测到的黄酮类成分和皂苷类成分可能是百合知母汤的主要药效基础。
2.1.5代谢组学中医药具有复杂性、整体性、非线性、动态性等特点,在重视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研究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将中医药作为复杂系统,采用复杂科学的策略研究中医药的复杂性理由,已成为当今中医药发展的新趋势,也决定了中医药研究需要走复杂系统研究的道路。而代谢组学是以生物体内低分子质量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来表征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趋势,并最终还原相关联的生物事件以揭示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实质和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全新的组学技术。它作为研究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非靶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它适于研究中药(包括药对及方剂)治疗疾病的动态过程。如徐文杰[31]采用大鼠背部皮射干酵母复制大鼠热病症候模型,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麻黄、桂枝和麻黄桂枝药对(3∶2)对热病证候大鼠的干预作用。结果发现,给予干酵母后大鼠正常生理代谢被干扰;模型组随着造模后所处时间段的不同,其代谢产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同时间模型组偏离正药对(Ⅲ)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常组的程度明显不同,表明在观察时限内(0~36 h),模型组的物质代谢呈一定的自我调节趋势,但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进一步对18~24 h各组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发现,给药麻黄、桂枝和麻黄-桂枝药对后均可使热病症候模型大鼠的代谢紊乱向正常状态转归,其中药对的作用优于单味药,鉴定得到能表征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差异的生物标志物包括有机酸、脂肪酸、氨基酸与胺类等。

2.2体外研究策略

2.1论文导读:

离体肠吸收基于离体实验的外翻肠囊法模型由于影响因素较少、实验条件可控、参数易于分析等特性,在药物吸收及肠壁转运机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模型保持了完整的组织和黏膜特性,结果与实际吸收水平较为接近,给出的数据可靠,是简便、快速的药物吸收模型。如林丽美[32]采用HPLC研究了金银花、连翘水煎浓缩液以及银翘药对药材不同配伍比例(3∶1,2∶1,1∶1,1∶2)的水煎浓缩液样品在大鼠肠管外翻模型中的吸收,对样品中绿原酸、木犀草苷、连翘酯苷A、芦丁、连翘苷和连翘脂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金银花、连翘及银翘药对不同配伍比例中的主要色谱峰都能吸收进入小肠段,在吸收过程中并没有量比较大的成分产生或消失。说明银翘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是吸收进入小肠的众多成分,而不仅仅是某一成分。这与中药方剂多成分、多作用、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相符合。从空肠和回肠段对金银花、连翘及银翘药对的吸收来看,空肠段是其主要的吸收肠段。一般情况下,随着取样时间点的延长,肠段所吸收成分的含量呈增加趋势。但是,从空肠段对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吸收来看,肠吸收有饱和现象。这说明银翘药对的药效与给药剂量相关,并不是剂量越大越好。2.2.2Caco-2细胞Caco-2细胞模型与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形态相似,具有细胞极性及紧密连接,存在各种代谢酶及转运系统。近年来,Caco-2已经以它独特的优势广泛地用作药物肠吸收机制和代谢研究。如曾晓会等[33]对黄连吴茱萸药对不同配比(1∶1,2∶1,6∶1)中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和吴茱萸碱4种成分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该药对配比中黄连比例的增加,无论是AP-BL还是BL-AP,4种化学成分的Papp均随时间的推移呈线性增加趋势,即黄连-吴茱萸为6∶1时吸收率最大,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增加黄连的配伍比例,有利于黄连和吴茱萸主要化学成份的吸收,黄连吴茱萸为6∶1时各主要化学成分的吸收最多。
2.2.3人工胃液、肠液吸物经口服进入胃肠内会在胃酸、胃酶、肠道菌群等作用下发生代谢,但代谢后的产物如何发挥药效作用尚不清楚。人工胃肠液很独特,具有不同于体外水溶液的特性。人工胃肠液具有生物活性,人体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活性酶;具有pH特性,胃肠液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pH,随消化道的位置和进食状态而变化;胃肠液具有分泌物质特性,含有具有增溶性的体液分泌物。因此,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与胃肠蠕动模型的复制,研究药对中功效物质在胃肠内的作用过程,可为揭示药对的药效物质奠定基础。如林丽美[32]研究发现,金银花、连翘和银翘药对中绿原酸、木犀草苷、连翘酯苷A、芦丁、连翘苷和连翘脂素的含量均低于未代谢样品中的含量。在人工胃液代谢样品中,除银翘1∶1和银翘1∶2中木犀草苷的含量低于未孵育的相应样品含量,其他成分绿原酸、连翘酯苷A、连翘苷、连翘脂素和芦丁的含量均高于相应未代谢样品。人工肠液代谢后样品中的绿原酸、木犀草苷、连翘酯苷A、芦丁、连翘苷和连翘脂素的量均高于人工胃液代谢后的样品。
2.2.4肝药酶代谢肝脏是药物生物转化的重要器官,含有参与药物代谢重要的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该酶系参与药物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体外代谢研究可较好地排除体内因素干扰,直接观察酶对底物代谢的选择性,为整体实验提供可靠的依据。如黄果等[34]对黄连与吴茱萸(6∶1)合用大鼠体外肝代谢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檗碱在各给药组大鼠肝微粒体温孵液中的代谢速率均有显著下降,且代谢速率连萸配伍组< 吴茱萸组<黄连组<空白对照组。与空白组大鼠比较,酮康唑组、吴茱萸组和连萸配伍组ERD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同时吴茱萸和连萸配伍组还可使ADM活性显著降低;黄连组对ADM活性抑制作用显著,但对ERD活性作用不明显。说明连萸配伍合用通过抑制大鼠肝药酶ERD和ADM活性降低黄连主要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的肝脏代谢,这可能是连萸配伍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奚丽君等[35]运用探针药物法分析半夏生姜配伍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CYP)酶的药对(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影响,发现半夏组、生姜组及配伍组丙米嗪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各组CYP水平均明显升高;配伍组在10 min处丙米嗪浓度低于半夏组,即配伍后CYP水平高于半夏组。半夏、生姜及半夏-生姜配伍均可诱导CYP酶;同时半夏-生姜配伍运用较之半夏单用对CYP酶具有诱导作用,可抵消半夏单用对CYP酶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且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如从单一成分测定到多成分(群)同时测定,不仅研究体外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溶出和含量变化特点,还从药动学、代谢和代谢组等体内过程阐明药对作用于机体后的功效物质变化。因此,基于体内外药效物质对应研究,对阐明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揭示其组成原则与配伍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奎君,钟萌,杨恩来,等.当归和黄芪的比例变化对当归补血汤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师,2006,9(11):1032.
[2]訾慧,朱会,张振秋.吴茱萸当归不同比例配伍对阿魏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5):9.
[3]訾慧,朱会,张振秋.吴茱萸当归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对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187.
[4]刘立,段金廒,唐于平,等.当归-桃仁药对配伍特点及其效应物质基础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415.
[5]林丽丽. 黄连-枳实药对的配伍研究[D].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6]张荣,王涛,刘启德,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桃仁红花配伍药对中羟基红花素A含量的变化[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381.
[7]邢学锋. 金银花、连翘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D].广州: 第一军医大学,2006.
[8]郑春松,叶蕻芝,刘献祥,等.川芎和白芍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5):25.
[9]徐群,欧阳臻,常钰,等.半夏厚朴汤君臣佐使配伍对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0):1.
[10]王雁梅,康红钰,刘春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川芎药对配伍复方中阿魏酸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61.
[11]刘红梅,刘晶,论文导读:analysisofmetaboliccomponentsinratplaa,urine,andfeces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BaiheZhimuTangbyHPLC-ESI-MSmethods.ActaChromatogr,2011,23(2):307.徐文杰.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桂枝药对I.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

2.林丽美.以银翘药对为对象探讨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快速发

李可意.RP-HPLC同时测定含当归白芍中成药中阿魏酸及芍药苷的含量[J].中成药,2007,29(11):1707.
[12]徐福平,林爱华,刘奕明,等.UPLC同时测定黄柏知母药对中盐酸小檗碱、新芒果苷、芒果苷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951.
[13]Li W X, Wang H, Tang Y P, et al. The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 main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Angelica sinensis, Ligusticum chuanxiong and the herb pair Gui-Xiong [J]. J Liq Chromatogr R T, 2012,35(17):2439.[14]毕志明,郭井妹,张珊,等.栀子黄芩配伍前后栀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19(1):29.
[15]刘沛,刘翠哲.溶液pH值对丹参、三七中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1,22(11):1017.
[16]李林,殷放宙,陆兔林,等.莪术与三棱配伍前后姜黄素煎出率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3):28.
[17]赵海峰.中药配伍奥秘的探讨:从化学成分的变化谈谈中药配伍[J].陕西中医,1992,2:12.
[18]Zhou W, Su S L, Duan J 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in Shixiao San using bioactivity evaluation followed by UPLC-QTOF and Markerlynx analysis[J].Molecules,2010,15(9):6217.
[19]周静波. 附子配伍甘草、大黄、干姜调控药性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20]陈婷,宿树兰,钱叶飞,等.乳香-没药配伍前后汤液理化参数变化与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J].中成药,2012,34(8):529.
[21]张壮,刘楠,陈可冀,等.川芎赤芍配伍比例对阿魏酸在麻醉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3):28.
[22]胡大裕,朱景申,常明向.当归不同配伍药对当归-川芎与当归-芍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 30(4):384.
[23]付志玲,刘春芝,房敏峰,等.双丹方中丹皮对丹参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中成药,2010,32(1):62.
[24]沈红,朱玲英,姚楠,等.甘草与附子配伍对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大鼠药动学的影响[J].中药材,2011,34(6):937.
[25]王静,袁子民,张振秋.黄连、吴茱萸药对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5):755.
[26]张琰,李平,程建峰.川芎煎剂、川芎丹参煎剂与四物汤在大鼠体内川芎嗪的血药浓度测定[J].四川中医,1994(12):6.
[27]Li W X, Guo J M, Tang Y P, et al. Pharmacokinetic comparison of ferulic acid in normal and blood defi药对(Ⅲ)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ciency ra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ngelica sinensis, Ligusticum chuanxiong and their combination[J].Int J Mol Sci,2012,13(3):3583.
[28]翟永松,杜守颖,陆洋,等.三七总皂苷对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大鼠肠吸收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59.
[29]李莹,李晓倩,王兴,等.天麻与钩藤配伍前后天麻素在SHR大鼠肝脏和肾脏的分布与归经探讨[J].中国药房,2011,22(43): 4036.
[30]Qin K M, Shi Y, Fang Q B, et al. Screening and analysis of metabolic components in rat plaa, urine, and fec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Baihe Zhimu Tang by HPLC-ESI-MS methods[J]. Acta Chromatogr,2011,23(2):307.
[31]徐文杰.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桂枝药对I[D].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2012.
[32]林丽美.以银翘药对为对象探讨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快速发现的策略[D].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33]曾晓会,涂瑶生,孙冬梅,等.黄连吴茱萸药对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1):9.
[34]黄果,李凯鹏,杨洁,等.黄连与吴茱萸合用大鼠体外肝代谢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5):651.
[35]奚丽君,陈卫平,陆兔林,等.探针药物法评价半夏生姜配伍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9,2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