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当代文学之人道主义维度建构努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027 浏览:83636
论文导读:止,我们却一直都没有一部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体性深入剖析的研究著作。假若承认我们以上观察的合理性,那么,王达敏的这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版),无论如何都应该被看做是国内第一部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于长达将近65年历史的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的学术专
如果从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算起,中国当代文学存在发展的时间就已经差不多有65个年头了。正如同中国当代文学本身成绩的突出一样,这么多年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不可小觑的可观成绩。然而,在看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得必须承认,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其中,不容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人道主义角度研究的明显匮乏。假若我的记忆无误,早在1986年,在纪念新时期文学十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刘再复先生所作的主题报告《论新时期文学主潮》一文的基本主旨,就是力图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而对于新时期文学有所概括。但或许因为人道主义在中国当代曾经长期遭到排斥打压的缘故,此后尽管也不乏有研究文章坚持从人道主义角度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有所探讨,但迄今为止,我们却一直都没有一部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体性深入剖析的研究著作。假若承认我们以上观察的合理性,那么,王达敏的这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版),无论如何都应该被看做是国内第一部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于长达将近65年历史的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的学术专著。这部研究专著的问世,标志着王达敏教授在确立中国当代文学的人道主义研究维度方面所作出的扎扎实实努力。如果说人道主义思想某种作用上可以被理解为文学之魂的话,那么,王达敏的研究显然就是在为中国当代文学招魂。对于如此一种具有突出的填补学术空白作用的建构努力,我们理应表示充分的敬意。
在业已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文学研究生涯中,王达敏一贯以严谨认真而称道于学界。轻易不做结论,一旦做出某种学术结论,则肯定会言必有据,可以说是王达敏文学研究一个突出的特点所在。这一特点,在这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中同样有着极其鲜明的体现。体现之一,就是一种严谨周全的理论建构。要想完成一部理想作用上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首要的理由,就须得弄明白究竟何为人道主义。关于这个理由,王达敏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就了事。细读此书,即可以发现,围绕人道主义定义的提出,王达敏最起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在一个宏阔的视野内对于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状况及其不同的表现形态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深入考察。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道主义起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文艺复兴至近现代人道主义、俄罗斯“新精神哲学”人道主义,一直到包容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世俗人道主义以及生命人道主义等几种不同样式在内的20世纪多元化的人道主义,作者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对于人道主义思想在西方的演进流播情形做了精准的概括与扫描。其二,以否证和排除的形式逐一对比说明人道主义不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工作,王达敏自己在书中有着很好的说明:“关于人道主义是什么,前者用的是加法,即在追问何谓人道主义与辨析人道主义历史及其形态中,确定人道主义质的规定性及在历史演进中累积的特定内涵。后者用的是减法,即用否证法和排除法减去混存于人道主义中的‘杂质’和‘他物’,最终留下来的,才是真正作用上的属于人道主义的‘沉淀物’。”在这一部分,王达敏引经据典,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澄清了经常会混淆在一起的人道主义与“人性”、“道德”之间的异同关系。其三,简洁地引述介绍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关于人道主义的定义。正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对于人道主义的理解也可以说是言人人殊各不相同。由于定义众多,所以王达敏只能够择其要者区分为三个层面加以展示。一个层面是诸如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以及中国《辞海》等相关词典与百科全书中的说法,一个层面是世界一流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解释,另一个层面则是当下时代中国三位学者给出的定义。正是在以上三方面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王达敏结合前人的深思成果,根据自己的体会,明确地给出了自己对于人道主义的定义:“为了使我的这个课题能够顺利展开并对人道主义的解释有所推进,我必须给出一个我所认定的人道主义定义。这个定义既要符合人道主义质的规定性,又要体现出人道主义对于现实建构的目的性。我的定义是:人道主义是一种从人性、人道的立场出发,以善和爱为核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活、权利、尊严、价值,以人的自由、幸福和发展为最高目标,具有人类性、普世性观念(如自由、平等、博爱、和平、宽容、同情等)的思想或思想体系。当它演进成势时,便形成了思潮或运动。”这一定义的明确提出,对于这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的写作具有纲领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人道主义概念的提出固然重要,但对于一部具有鲜明文学史性质的著作来说,更重要的理论建构,恐怕却应该体现在相关文学史概念的处理上。与人道主义概念的给出相比较,王达敏更具原创性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首先是从启蒙人道主义到世俗人道主义这样一种发展过程的提出。在王达敏看来,人道主义在已经长达将近65个年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被切割为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止时间是1949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时代文化语境强力打压的缘故,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阶段有过良好表现的人道主义实际上处于特别式微凋零的状态之中:“受战争思维和政治阶级论主导的中国当代文学从一开始就被动地接受了这一悲剧性的现实,并在现实政治的规约下,将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强行纳入到阶级论的构架之中,将其定性为‘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的理论’、‘修正主义意识形态’。”既然与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之类的语词搭配在一起,那么,人性论与人道主义的被无情放逐,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基本事实。惟其如此,人道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也就只能是:“具体到文艺界,一边是作为文学之本性、之血脉魂魄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或自然而然地流露,或有节制地机智闪现,或借机破冰而出,形成一股时大时小、时断时续、时隐时现的潮流;一边是政治嗅觉特别敏锐的意识形态调动比这不知要大多少倍的力量对其进行压制和批判。”正因为人道主义在政治的高压之下只能够偶一现身,所以这个时期人道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便乏善可陈。而王达敏的学术原创性,也只有到面对另外两个时期的文学时方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uyuanxlw/lw49210.html上一论文:试论语言测试反拨效应对高校大学英语考试改革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