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诗歌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96 浏览:145295
论文导读:语言的超常组合与语言的审美之间存在一种必定联系,这个联系是诗人们经过对诗歌创作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得到的“信手拈来”的陌生化语言组合使用,形成的语言组合的超常性。对日常语言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变形,以便增加读者对诗歌理解的难度,以便将注意力引向诗歌本身,非常耐人寻味。如:(1)物象的颠倒:“云飘在水
摘 要:“陌生化”该概念对于诗歌创作和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在诗歌领域里扩展和运用“陌生化”的艺术空间这一尝试更值得深思和实践。本文将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审美特征为基点,浅谈诗歌语言意象的可观性、诗歌语言组合的超常性以及语言体验的新奇性对“陌生化”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陌生化”;诗歌语言;什克洛夫斯基;审美特征;价值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02
一、前言
胡适在《梦与诗》提到:“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语言的运用是诗的灵魂体现所在,是诗歌感染力、艺术扩张力和生命力的最重要体现。
诗人从日常生活语境入手,加以艺术加工和创造,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从中提出某些熟悉的人、事与物,融入再现的艺术充分和文学作用,以一种似乎第一次被人看到的方式或是最与众不同的面貌将它们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诗歌艺术的功能,完成这种任务的手法就是“陌生化”
“文学以语言为载体,语言的丰富性对文学影响甚大。语言符号是文体的直接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成为组成文学的有机整体的因子”[1]。所以,我们所说的“陌生化”,是文学本质特征。它的审美特点更是直接表现于语言上,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审美特征在于诗歌语言意象的可观性、诗歌语言组合的超常性以及语言体验的新奇性,其中又包括了语言意象的选择和使用、语言组合的异化、语言技巧的巧用等方面的内容。

二、“陌生化”审美特征

(一)语言意象的可感性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核心思想包括:艺术存在的作用是具有“可感性”;获得“可感性”的手法是陌生化;诗歌语言的本质是艰深而困难的。[2]那么对让人直观可感的就是读者在欣赏诗作时所走近的作者世界和文本世界,在二者之间最让人感动震撼或是直击心灵的是诗中的意象,不论具体还是抽象意象。由此,陌生化,也根植于意象创造。
傅天琳的诗《迪斯科·在西柏林布达舞厅》:快渴死的金鱼/一池火焰嘶咬着/脱不掉紧身的红鳞。这首短诗,在“舞厅”和“金鱼”这两个陌生却又熟悉的物象面前,我们似乎联想不到二者的关系,但是从这短短的三句诗中却给人以新鲜感和震撼感,可谓妙哉!描写迪斯科舞厅人们跳舞的情状,“然而不是写实,而是拟喻一条金鱼在火焰中翻腾、挣扎的意象”[3]。不是舞蹈,却是最真实的舞蹈。这个“燃烧舞动的金鱼”的意象,无疑是灵动、激烈,甚或怪异,但却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产生了神奇的艺术魅力。意象的直观可感是诗歌生命力的“最优秀使者”,也是读者直面的第一层面,让读者更为深刻深思的第二层面。

(二)语言组合的超常性

“语言的变异组合,虽超越了经验事实的限制,却因此传递出新的审美信息,叫人从中品味到含蓄蕴藉的诗意,获得充分的审美满足。”[4]诗中使用反习惯化的或表面模棱两可的语词是诗歌语词陌生化的主要特征。这恰恰符合了“陌生化可以是扭断修辞的脖子,也可以是语词创造的奇异语境。”这个道理。
语言组合的超常性中“超常性”是指陌生化语言因自身的整体性结构,通过语词的内存和张力,打破一般语言线型排列的组合方式,使语意变得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又因其有违常理,使语言产生出一种异化感觉,于是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实,诗歌的语言魅力无论是在选材或是组合上都是别有一番滋味的,语言的超常组合与语言的审美之间存在一种必定联系,这个联系是诗人们经过对诗歌创作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得到的“信手拈来”的陌生化语言组合使用,形成的语言组合的超常性。
对日常语言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变形,以便增加读者对诗歌理解的难度,以便将注意力引向诗歌本身,非常耐人寻味。如:
(1)物象的颠倒:
“云飘在水里,帆飞在天上。”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道路不服从他的指挥,车子开得歪歪扭扭”。
“走得累了,就把双脚放在地狱,把眼睛搁在天堂。感觉恰在共鸣”
(2)语序颠倒: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蛙声在故乡的水田里,长势良好。”
“潮湿的鸟啼还沾在睫毛上,她的思念早已展羽远飞。”
(3)词性活用:
“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飘过了青葱,凝望了淡红。”
“左脚刚刚踏进黎明,右脚早已黄昏。”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语言的超常组合实现了一种“语义的转移”,即是语言出现了特定语境中的另类意思,这也许需要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语词被作为一个突然换了一副面孔的熟人而被接受,或者是给予人一种熟悉的感觉,在诗的作品中,就其整体功能而言,实际上一定会带来别样的新奇感和审美效应。
文本中来自“字词”和“情景”“作用”、“常态”和“异化”所体现出来的上下文的超常性和耐人寻味之处,这恰恰是文本所体现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在读者的阅读视野和意象思维就会进行不自觉的对比,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风格,这就更能体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诗人的创作价值,给诗歌注入了生气和蓬勃运转的动力。

(三)语言体验的新奇性

“陌生化可以是扭断修辞的脖子,也可以是语词创造的奇异语境。”[5]扭断修辞的脖子的语词能够增加其质感的视觉性、触觉性、动态性、趣味性。在语言技巧方面,巧用修辞如诗文中的夸张、比喻、通感、联觉以及超感觉描写等,也可以到达“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云会爬在山的肩膀上,等着太阳回家”,“雪白的泉水翻身坐起”,就不仅有趣味性,也有视觉性,动态性;“我将叙述之吻藏在唇下。我将日子的方向藏在耳中。我没有什么可以倾听的,除了黑暗”。可见,这种语词的陌生化,能够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时刻感受到诗歌艺术中的闪光点。如:(1)运用比喻:
“山是凝固的波浪,海是跳动的丘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一条象一堆积雪,或者曾经藏身于积雪的鱼。”
比喻是诗歌语言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其实质就是一种语义的转移”, 什克洛夫斯基认论文导读:
为比喻是“将通常用以表达一定概念的语词转用于与之截然不同的另一概念。”其实,诗人借用比喻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一个物象和意象之间有机融合、虚实相生、具有象外之象,激发读者主观联想的一种审美的深层境界,即意象的意境化的审美理想境界,在这基础上,把这个概念抽离出来,艺术再创造到另一个作用系列中去,呈现读者面前的是耳目一新的系列,好比如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6]
再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中,尤为突出的是诗的隐喻。它成了一种在我们的经验世界模式中无法充分还原的表达形式,更是“陌生化”最好的诠释。由此,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成了诗语“陌生化”的最佳载体。最让人耳目一新和感受到新奇性的是庞德的诗作《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流辘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7]如此新奇和耐人寻味的诗歌语言是走向诗性艺术的又一途径。
(2)巧用拟人手法: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
把回忆和,参合在一起,
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3)巧用夸张手法:
“白发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把我们从一般语言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由视觉化、听觉化、色彩化、形态化或是意象化等等,再加上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读者真真切切感受到新事物,而不是浮光掠影读到新事物。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善于发现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也发现诗学“陌生化”体现了一种诗性文学的美学原则。文学“陌生化”将会最终超越语言理由,走向诗性语言。
三、小结
“在文学研究中,陌生化理论第一次以文本为中心,第一次确立了文学语言的本体地位,将文学文本看成是语言的产物”[8]。在诗学中,“陌生化”概念的巧妙运用让我们诗歌的生命力得到扩张,艺术价值得到更为深刻的体现。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陌生化理论所必定会具有的局限性,因为,很显然,诗歌不是纯语言或纯形式,而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价值,更是一种人类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雅各布森:《现代俄国诗歌》,见茨维坦·托多罗夫编选:《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2]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李辉凡、张捷译,漓江出版社
[4]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志军:《文学文本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黄宝富:《论“陌生化”》,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7]余松:《现代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要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8]张益:《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评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