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课前练功台:魅力语言灵动前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529 浏览:47149
论文导读:
为了规范小学生用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我把每节语文课的前10分钟设置为“课前练功台”, 作为魅力语言的灵动前奏,用于给学生开展语言交际活动,通过“信手拈来”功、“唇舌剑”功的实施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信手拈来”功——在聚沙成塔中苦练基本功

“信手拈来”功,是以训练“听、说、读、写”为抓手,从信手拈来的素材中为学生创设了平台,让学生快乐练功,愉悦表达,在聚沙成塔中培养语感,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1. 成语名言我来说

“成语名言我来说”操作流程:开辟园地——主持带读——成语名言沙龙——教师评价。首先在教室前面的黑板的一边开辟“课前积累”园地,每次语文课前,由主持人将2个成语,一则名言写到黑板上,带领大家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然后讲述成语名言故事的来源,或讲述这个成语名言需要注意的地方,或启发同学们造句,或让其他学生分别作补充并能适当地加以评价,最后由老师作评价,评价的要求侧重学生的仪态、声音、发音、表达。每周评选一个“金话筒”并进行奖励。
实施前2周让综合能力好的同学带头当主持人,便于其他同学理解训练的形式和程序;之后采用按座次顺序进行,每天的班干值日生负责督促语文课前提前写好成语名言。

2. 经典诗文共赏读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而日积月累的经典诵读,不仅对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让孩子们在平时习作中能运用自如,与他人交流时能脱口“而出”。
每天课前练功台则成为激扬经典的主要阵地。诵读内容:低年级:《新三字经》《弟子规》;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高年级:《论语》。诵读策略:主持人要在课前把相关的内容抄在黑板的一角课前练功台:魅力语言的灵动前奏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用普通话带大家正确朗读一遍,然后简要讲述大意或自己所了解的背景、故事等等,也可让别的学生进行补充评价或自由提问等等,形式灵活多变。

3. 时事新闻我来谈

我利用课前练功台为学生献上一碟精致的“小吃”—— 时事新闻我来谈,包括“三分播报、两分评论”。操作流程:以座次为序,每天安排一名学生收看电视“新闻联播”,在第二天语文课前向全班口述重大新闻,限时三分钟,并于课后抄在黑板报上。随后进行两分钟自由评论,包括主持人、其他学生及老师。每周评选一位最佳评论员。除此之外,还可以播报自己目睹的校内外时事新闻。

二、“唇舌剑”功——在刀光剑影中修成正果

为了锤炼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我设计“海阔天空来演讲”和“练笔比武摆擂台”这两大活动,做到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的运用,通过培养听、说、读、写、书等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海阔天空来演讲

古语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话题,让学生展开唇舌剑的辩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学生围绕单纯的话题死读演讲稿,老师简单评价要实效、鲜活得多。如某日,发现一年轻母亲拉着两岁左右的儿子在公园散步,儿子一不小心摔倒,嚎啕大哭,母亲却视而不见,让其自己爬起。路人皆斥这位母亲冷漠。我却以此为素材,第二天课前练功台上抛出这样的话题:是冷漠还是真爱?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5分钟后不分伯仲,布置大家回去收集资料第二天继续辩,结果双方每天都有新的佐证材料,真可谓刀光剑影、烟焰涨天,难分难解。结果,一个话题辩了一个星期。

2. 练笔比武摆擂台

(1)“战”前。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这次比武分为男队和女队,并由学生各自选出队长一名,每节语文课前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日记,要求大方得体,吐字清晰,声情并茂。为了一举夺魁,各队还成立智囊团,派出“探子”,采用了“田忌”的策略,一时各路人马齐聚,局势紧张,合作能力得以培养。
(2)“战”中。“战场”上,双方选手朗读作品后,要求大家围绕中心,选材,重点,详略,题目,是否具体生动、真实等方面纷纷发表意见,按“先优后缺”的原则,做出公正评论并。大家唇舌剑,一时刀光剑影,难分难解……最后老师作为主裁判,对每篇文章优缺点进行总结性陈词,结合学生评委票数判出输赢。还重点就一两个方面让大家现场给文章提倡议,共同润色。
(3)“战”后。走下战场,无论上一场比赛输赢与否,马上进入第二天的备战状态,总结双方成败的理由,口头表达?仪态仪容?写作水平?马上调整,选好人员。因为,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王者”。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uyongxlw/lw9330.html上一论文:试谈语言表达之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