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论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主体性缺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21 浏览:10393
论文导读:众多的文12下一页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已经逐渐意识到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目前状况却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在自主性缺失、创造性缺失和情感性缺失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主体性缺失;自主性;创造性;情感性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已清晰地认识到: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高职学生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一方面需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无疑,文学作品的熏陶是首要的途径。因为,文学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代码,具有审美、愉悦、教化的功能,能潜移默化地丰富人类的情感,影响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人类去探索生命的价值、人生的作用。但是,要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非易事,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文学鉴赏或者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但从培养效果上看却形同虚设,经笔者多方分析和考察发现,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主体性缺失是一个严重的理由。

一、受现代传媒语境影响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自主性缺失

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当前学生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他们习得知识、获取信息大多依赖于各种传媒手段——电脑、电视、广播、报纸或者手机等,这样的人文社会环境孕育了网络化的年轻一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这是一个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而这种传媒语境下生成的竞争激烈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各类媒体需要让受众以最短时间获得最简易明晰的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更助长了当前人群浮躁而急功近利的时代个性,而由此产生的文学观念淡薄、文学兴趣低下等特征极大地制约了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自主性。

1.高职学生的文学观念淡薄

现代传媒语境下的高职学生本身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以及人文素养于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作用,而且急功近利只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课内,他们忽视学校开设的文学鉴赏类课程,逃课、玩手机、讲笑话等现象在高职院校的文学鉴赏类课堂上十分普遍;而课外,只有不足10%的高职学生有阅读习惯,但武打、言情、恐怖、推理以及一些网络游戏改编的读物才是他们的最爱。大部分学生津津乐道于网络上流行的及作品,甚至把他们当作偶像。如果选择实体阅读的话,他们更喜欢有插图或者图片的漫画书,很难沉下心来阅读那些只有文字的实体书籍。在阅读形式上,很大比例的大学生都采用网上阅读或者下载电子书,这也体现了他们受现代传媒的影响和导向很深。

2.高职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低下

现代传媒语境下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薄弱的意志力和跳跃性的思维决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阅读较为枯燥的理论和卷帙浩繁的书籍。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进入了误区,原本应该多姿多彩、声情并茂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也严重异化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兴趣,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大学文学鉴赏类课程已经完全没有期待。据统计,在高职院校中,自认为是“文学爱好者”的学生不足2%,平时习惯用文字表达自我、会定期更新日志博客的学生少之又少,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设立文学社团。

3.高职学生本身的弱势也决定了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自主性缺失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差异,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和群体观念,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主性差,坚持度不高,他们中大多数对生命作用的认知浅薄,更谈不上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北大教授钱理群曾忧虑地指出:“也许更应该注意的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

二、高职院校的教育目前状况制约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创造性

1.高职院校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不对接影响了文学鉴赏类课程的开设

虽然众多高职院校也受到西方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开始综合客观地认识“能力”一词:“能力”不仅指的是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包括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也是以人格塑造为支撑的。不少院校开设了综合素质课程,把文学鉴赏类课程纳入开课计划当中,然而,由于教育目标对学生人文素养包括文学素养的教育培养缺乏明确的规定,在实际的教育中,文学教学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高等职业学校经常被忽视。在教育行为上依然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而且大部分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并没有从教育观念上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有这些,不仅在观念上消解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大班授课的形式也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2.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创造性

文学鉴赏类课程单一的教学形式无益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现代教学采用的是工业社会时期标准化管理模式,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策略上都是机械性的、建构性的,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这样的教学形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职院校文学鉴赏类课程上尤为如此,在学生自主性缺乏的情况下,尽管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依然以单方面灌输为主;尽管有些教师精心备课,学识渊博,语言风趣,但浮躁和功利的高职学生已经习惯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空间的立体性、学习方式的可操作性、多样性以及学习过程的参与性,根本无法接受在单一的空间里接受单一的教学形式。久而久之,教师把上课当成了任务,学生把课堂当成消谴,更遑论创造性的培养了。现代心理学认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现行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堂教学大多只重逻辑分析而轻视直觉思维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3.传统的教学内容也不利于发挥高职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以来,文学鉴赏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依然传统,大多脱离社会现实,以致倾向于学习专业技能的学生一再发问“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高校文学鉴赏类教师仍秉承着自身在高校里所获得的文学理念,完全不考虑时代因素和培养对象的变化,使文学鉴赏课程脱离时代、远离生活,也不符合环境要求。尽管有少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自主开发教材,但众多的文论文导读:上一页12
学鉴赏类教材在内容设置上都大同小异,以传统作用上的经典作品为主。但是当前大众主流的审美理念已经由精英化转向平民化,众多大学生在选择文学作品时也表现出同样的反经典和泛娱乐化倾向。他们的叛逆和反传统在这方面得到泛化,无视一切经典和权威。他们对于传统中经典的东西存在着天然的敌意,在没有应试的压力下,学习经典只能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