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从“父与子”文学母题看卡夫卡“畏父”情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946 浏览:158956
论文导读:
摘 要:卡夫卡的父子矛盾几乎是世人皆知,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父亲形象和儿子形象,其中几乎都存在着对父亲或隐或显的不满、幽怨、质问和控诉,他有着深深的“畏父”情结,而这一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有着深刻理由,同时应该说它和西方古典文学中父与子这一文学母题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卡夫卡;“父与子”;西方文学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1

一、“父与子”是西方文学永恒的母题

“父与子”是西方文学一个永恒的母题,在这之中有两个文学原型,即父亲与儿子,父亲原型一方面象征着力量和尊严,充满了慈爱,是儿子的保护者;另一方面又象征着权威和法律,显得高深莫测,令人恐惧,上帝、国王这些都是父亲原型后来的演化轨迹。而与之相对的儿子原型则演化为人类和臣民,他们一方面对父亲充满了依赖与尊敬,一方面又充满恐惧,继而与之对立抗争,因此在这一文学母题中,父与子几乎永远是出于矛盾对立的双方,永远斗争又永远依存。
进入二十世纪,各种传统思想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父权思想自然也在其中,“父与子”这一文学母题又一次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即产生了一些热衷“父与子”的文学流派,同时产生了一批以“父与子” 以主题创作的作家,如索尔.贝洛、卡夫卡等。

二、卡夫卡的“畏父”情结

在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之中,“父与子”的主题不仅作为经常出现的意象,甚至于贯穿了他的创作始终,在早期的创作之中,他总喜欢用“父亲”“儿子”“判决”“流放”“惩罚”和“逃避”这一类词语。
在早期的作品《判决》中,都有一位共同的父亲形象活跃其中,这些父亲全都高高在上,总以威严公正的面目出现在儿子面前,又不能理解儿子。
《判决》中主人公年轻商人盖奥尔格.本德曼准备写信告诉在外地彼得堡的一个朋友自己的婚约,但是父亲说他已经告诉那个朋友了,儿子感到不快,父亲对儿子的这一反应极为愤怒,就判处他的死刑,叫他去跳河,儿子竟真的跳了。这里的父亲神秘莫测、表面上体弱多病,实际上对儿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狂暴易怒、蛮横无情。
由此我们看出卡夫卡深深的“畏父”情结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无处不在,这种情结一方面表现为“畏惧”,他创作的儿子们都敏感脆弱,父亲们常常滥用自己的权威,动辄就置儿子于死地。儿子们则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在这里,“儿子们”被赋予了弱势、受虐、被制约、被判决、被处死的含义,而这一切都来自那个使他们成为儿子们的父亲们。作品在哀怨、质疑、愤懑中倾诉了儿子们的不幸,历数了父亲们的不善,充满着对父亲们的质疑和敌视。
另一方面,“畏父”也有“敬畏”的一面,他们同时对父亲又有着依赖与敬仰、关心和爱护,《判决》主人公关心父亲的身体,因为他吃了太少的早餐、老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而劝说他,抱他上床休息,在他听到父亲他去死的时候,内心绝望了,父亲的声音回荡在他的耳中,可是他跳河还说出了爱父母亲的那句话;《变形记》中格里高变形之后,也始终惦记着家里的境况,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为老板要炒他的从“父与子”的文学母题看卡夫卡的“畏父”情结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鱿鱼”而焦虑,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

三、卡夫卡“畏父”情结的形成理由

卡夫卡为什么有这样驱之不散的“畏父”情结呢?首先,应该是来自于从小的影响,卡夫卡幼年时就非常畏惧父亲,父亲那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存活能力使他在敬慕中夹杂着压迫感,他哀怜地说:“我又瘦、又弱、又细,你又壮、又高、又宽,在更衣室里我自惭形秽,而且不仅仅是对你,而是对全世界。”可见,卡夫卡自小面对父亲已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这成为他以后“畏父”情结形成的重要理由。
第二,卡夫卡与父亲在性格上极其不和甚至处于对立,父亲强悍而又粗鲁,而儿子脆弱而敏感。父亲极其清楚自己肩负的双重责任:既要在外打拼,又要教育孩子。他坚强、健康、沉着镇定,有某种豪爽的气度,同时也自以为是、性格暴躁、唯我独尊、喜怒无常、严于律人。面对儿子天生“羸弱、胆怯、迟疑不决、惴惴不安”的样子,就更容易走火失控,从而走向“恨铁不成钢”的极端。其实,正是他的强悍急躁更加促成了卡夫卡的敏感脆弱,这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他与父亲也就愈加难以融合。
第三,卡夫卡与父亲的追求完全不同,父亲是一个商人,自然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但是卡夫卡却对经商完全不感兴趣,整日热衷于写作,他们都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应该的,价值取向的背离使他们人生方向势若水火,他们坚持己见、不肯妥协,当然难以形成融洽的关系,父子之间的争斗,也就永无休止。
卡夫卡对父亲存在着既崇拜又反感,既依恋又畏惧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对其父亲抱着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不能也不愿摆脱父亲的影响。一方面他与父亲有许多隔阂,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他又为这段距离和冷漠的关系而痛心。一方面他本能地反抗父亲,另一方面他又畏惧地崇拜父亲。因为,卡夫卡作为一个犹太人,他身上有着浓重的犹太文化烙印。在犹太文化中,父亲形象往往与上帝联系在一起的,卡夫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父亲的权威看成是上帝的权威。卡夫卡畏惧地崇拜父亲,是宗教信仰使然。此外,卡夫卡早就意识到,父亲的世界制约着儿子们能否成功的一切物质条件。尤其是他父亲这位"身影庞大的人",更是生活的强者。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父子性格志趣完全不同是不可能彼此认同的,但他还是期望能够父子相融,实现关系的正常化,这应该是他知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卡夫卡作品集》
[2]冀桐《精神的漫步——西方文学经典重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uyixuelwen/lw31393.html上一论文:试论电视新闻播音语言样态中的 “播”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