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语言修辞视角下对霍桑《红字》写作特征解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00 浏览:16116
论文导读:新批评”的影响下,重点转向了对小说结构的分析,现代研究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霍桑传记、超验主义影响、美丑善恶与是非真伪、红“A”象征作用的阐释、女性的解放、自然人与社会人、宗教与圣经的溯源等理由都做出了讨论,而在语言风格、创作技巧方面研究虽有涉及但不够细腻和广泛,并且常常局限在《红字》的象征意向以及对之后
摘要:《红字》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反响和文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将基于对修辞内涵的阐释,从语言修辞这一新的视角出发,对这部优秀的浪漫主义和美国象征主义发端的作品进行解读,从语境的限制作用、象征的充分表现和反衬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全面论述《红字》的写作特征,深化人们对这一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语言修辞 《红字》 写作特征
《红字》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内容深刻,构思新颖,手法独特,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被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品,更是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并因此为作者赢得了一代象征主义大师的称号。与此同时,该书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解读《红字》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之后在“新批评”的影响下,重点转向了对小说结构的分析,现代研究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霍桑传记、超验主义影响、美丑善恶与是非真伪、红“A”象征作用的阐释、女性的解放、自然人与社会人、宗教与圣经的溯源等理由都做出了讨论,而在语言风格、创作技巧方面研究虽有涉及但不够细腻和广泛,并且常常局限在《红字》的象征意向以及对之后波德莱尔、现代派象征主义的影响等方面。因此笔者从语言修辞的视角出发,力求细致全面地对《红字》的写作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让读者对这一作品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把握,这便是本文语言修辞视角下对霍桑《红字》写作特征的解读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的立意所在。

一、修辞的概念

人们运用语言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时,总是充分利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力求把信息内容、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好些,修辞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知识储备的丰富和视野的扩大,语言学研究者们对修辞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对其定义的阐释更加科学合理。“修”即修饰,“辞”即言辞,修辞就是对言辞的修饰、润色和美化,也就是充分调动各种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早期对于修辞的这种看法很容易把修辞局限于运用修辞格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的范围之内,特别容易把修辞的研究局限于书面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之中。事实上,非文学作品的书面语甚至是口头交际语言中,也包含着大量修辞上的运用。因此,一些研究者扩大了对修辞概念的理解,如陈望道、刘焕辉等学者将修辞看成是语言的调整、选择和组合,进一步接近了修辞的本质。近些年来,诸如宗廷虎、李军等学者认为修辞包括表达和接受两个方面,修辞学既要研究表达,也要研究接受、领会,提倡将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从两个方面给修辞下定义,指出修辞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确切地组建和正确地理解话语,以达到理想交际效果的活动。明确了修辞的概念,就能更好地从语言文字视角下对霍桑的《红字》进行解读。

二、霍桑《红字》概述

小说《红字》讲述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跟丈夫从英国移居到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丝特只身到美国后,迫于生活,被一青年牧师诱骗怀孕,被迫站在示众台上受审,并终身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海丝特宁愿一人受辱,誓死也不招供出那个男人的名字。为了女儿珠儿,在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海丝特这种忍辱负重、代人受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让她怀孕的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大为感动和大受刺激,不久他便心力交瘁地病倒了。而一直在暗中侦察底细的海丝特的丈夫罗杰·奇林渥斯医生,也基本了解到了实情,并欲置丁梅斯代尔于死地。最终,丁梅斯代尔携海丝特和珠儿走上示众台,当众宣布了自己诱骗海丝特的事实,并死在海丝特的怀抱中。海丝特带着珠儿远走他方,在珠儿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后,才又一人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耻辱的红字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直到老死。

三、语言修辞视角下霍桑《红字》的写作特征

(一)语境的限制。修辞是运用语言增强效果的活动。任何修辞活动都要依据具体的环境去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恰切组建话语和透过语言表达手段正确理解话语,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效果。修辞寓于语言的具体运用之中,语境对修辞有着一定的选择作用与限制作用。
《红字》不仅能够紧扣特定的语言环境来制定个人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使人物语言不光与其身份地位、内心思想等主观语境相符,而且还充分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说话对象等客观语境因素。在第二章市场中,描写那些挤在人群中,等待看海丝特·白兰被宣判的好戏的几个妇女时,她们的语言与自身的行为、素养高度一致,她们一个个粗鲁彪悍,嗓门极大,说起话来必定也是直截了当、粗声粗气的,比如一位妇人开口闭口就是“娘儿们”,她们把白兰称作是“破鞋”“”,认为她伤风败俗,当白兰走出监狱佩戴的红字像修饰一般让她光彩照人时,妇女们却说“还有哪个女人,会像这个不要脸的想到用这来露一手!”而那个红字,“她缝得那么稀奇古怪的红字,我倒愿意给她一块我自己患风湿时裹关节的法兰绒破布,那样做起来才更合适。”这与白兰出场时,尽管胸前戴着象征着耻辱的红字A,却优雅如贵妇人一般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照,人物形象的描写和语言的修饰很好地融合在主观化的语境中。与此同时,《红字》的语言描述还充分反映了当时客观的语境因素。综合考虑小说中人物所处的地点、场合以及他们说话的听者等动态因素,选择最具符合语境要求、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形式以达到描写的最佳效果。
(二)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小说《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而独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红字A内涵的阐释时,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在人物刻画上,象征手法运用得极为突出,四个主角分别象征着不同的使命,珠儿在小说中的象征意象尤为典型。珠儿既象征“罪恶”的产物又象征爱情的结晶。珠儿和红字关系的日益密切,红字被不断赋予新的象征作用。“孩子是另一种形式的红字,是被赋予了生命的红字!”与红字相比,珠儿带给了白兰更大的惩罚。然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是珠儿使白兰勇于认罚从而得到拯救。对丁论文导读:、隐忍和对爱情的坚贞逐渐得到人们的原谅,红字成为能力的象征与美德的标志。在小说尾声部分,一座新坟的碑石上面刻着:“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A成为这块土地上每一个人的一部分,并且预示着美好未来的曙光。象征的手法赋予了红字A丰富的内涵和多义性。

(三)对比与反衬的贯穿。与四位主要人物相比,《红字》中的其他人

梅斯代尔来说,珠儿同样具有象征作用,她的存在让后者因为良知的谴责而时时颤抖,当丁梅斯代尔在白天公开承认自己和她们的关系后,珠儿身上的象征意象任务也顺利完成。此外,在小说中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自然与社会彼此交融的场面。霍桑采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动物、植物以及普通物体人的思想和感受,借它们的反应和行为象征人类的内心世界。监狱、野花、小草、大海、刑台、太阳、茅屋、刺绣等不胜枚举,例如,监狱是文明社会里的一株黑花,象征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之处,而门限处的那丛野玫瑰则“能够象征道德之花的馥郁,读者在读完故事阴森凄惨的结局后,仍可以得到一些慰藉。”公开表明小说中的环境带有丰富的象征作用。红色字母A首次出现时是通奸罪的代名词,是耻辱与罪恶的象征。经过故事的发展演变,女主人公的善良、隐忍和对爱情的坚贞逐渐得到人们的原谅,红字成为能力的象征与美德的标志。在小说尾声部分,一座新坟的碑石上面刻着:“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A成为这块土地上每一个人的一部分,并且预示着美好未来的曙光。象征的手法赋予了红字A丰富的内涵和多义性。(三)对比与反衬的贯穿。与四位主要人物相比,《红字》中的其他人物应该是一种陪衬,用以强化故事的背景和彰显人物的反差。贝灵汉总督和约翰·威尔逊牧师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的世俗和宗教权势,他们或严厉或仁慈、或奢侈或简朴、或以权取威或德高望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以凡人的躯体冒用上帝的名义,对同种同类滥施惩罚,这与海丝特的低贱和丁梅斯代尔的自卑构成强烈对比。至于城镇当中广大的清教徒,特别是那几位自封为法官的妇女,他们起初尖酸刻薄的评论,甚嚣尘上的叫骂,以及随后残酷无情的嘲讽、白眼、拒斥、,不过只是印证了他们的愚昧、狂妄、褊狭、虚伪。他们崇拜丁梅斯代尔之流的高尚,殊不知他们是伪善的化身;他们蔑视海丝特之类的堕落,忘记了清教的阐释,他们自己也是以赎罪之人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在信仰上反对浮靡的生活和自负的情结,却常常喜欢炫耀荣华富贵,爱慕虚名实利,舞弄人世间的权杖,僭越天庭里诸神的位置。直到最后,只是在罪人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感召之下,他们才开始自我反省,渐渐培育起人类相互理解、同情和共鸣之心,从而在自己与他人的苦难中获益语言修辞视角下对霍桑《红字》写作特征的解读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这些人物对主人公的反衬,以及人们对白兰的看法从堕落、、为人所不齿到美德表现出的对比,还有人物自身行为的对比贯穿于整部作品中,深化了小说的内涵。
四、结语
高度的艺术成就使得《红字》这部长篇小说历经岁月长河的淘洗沉淀下来,在美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光彩,百余年之后仍受到各国读者的广泛喜爱。同时,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象征寓意、艺术手法、宗教情结和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论文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不够,学界亟需研究者们运用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开阔的评论眼界和集文学、历史、哲学和宗教于一身的文化素养全面地解读作品,为读者呈现一部真实的《红字》。
参考文献:
[1]霍桑.熊玉鹏,姚乃强译.红字[M].燕山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甘文平.惊奇的回归:《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03).
[4]任晓晋,魏玲.《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