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祖庙建筑语言里人文符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821 浏览:45470
论文导读:的和谐与统一。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两大彼此渗透、相为表里的部类。把环境与人类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并共同遵循自然的规律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建筑方面的核心追求。而这一价值追求却又与现代建筑学中的“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是一致的。如果从“可持续建筑”的评定原则去衡量祖庙的文化生态,祖庙无疑是
[摘 要]建筑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文、自然环境、审美追求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得到逐步丰富,建筑超越了其基本的功能而融入了时代的人文色彩,成了象征某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祖庙古建筑群作为佛山首批入选我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可谓是当地文化沉淀的结晶。本文主要是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剖析祖庙古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探讨本土先贤如何通过建筑这个媒介表达对中华传统哲学、礼制的精神追求,并将上层建筑的价值体系渗透到建筑装饰中去,引导民众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祖庙建筑 人文 载体
祖庙古建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自明朝1372年至今共进行了27次扩建和重修,并于清嘉庆年间形成现有规模。在建筑群长达148米的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庆真楼7个主体建筑。过去,对祖庙的研究大多从民俗的角度进行挖掘,鲜有以建筑文化作为切入点分析古人对建筑赋予的人文内涵。建筑不仅是人类遮风避雨的物质存在方式,更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寓所。正如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中所说到的“建筑的理由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1]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剖析祖庙古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探讨本土先贤如何通过建筑这个媒介表达对中华传统哲学、礼制的精神追求,并将上层建筑的价值体系渗透到建筑装饰中去,引导民众的精神生活。

一、祖庙建筑是先贤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追求的物化表现

(一)、中国传统人伦思想的群体观念———祖庙以群体建筑为特色的空间构成

建筑的空间观念是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心理的综合反映。占地3600平方米的古建筑在长达148米的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庆真楼7个主体建筑联建而成。其连续性与整体性是区别于西方单体建筑最大的特点。尽管祖庙几大建筑主体并不是在同一个年代修建而成,但后续的世人却一直遵循着同一个设计理念进行规划。我们的先人为何不重视让建筑向高空叠加而执着地以一个简单的基本空间单元在量上作集结?这其中建筑的群体意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的群体意识实际上就是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中人本身的群体意识的反映与浸透。[2]在中国的传统人伦中,从未有过“个人”。个人的身份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找到对应的角色才可能被认可。同样的,任何一个单体建筑,如万福台、锦香池等客观上是不具有彰显自己独立个性的主体性。祖庙古建筑群里的每一个单体项目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空间特体而存在,是整个祖庙建筑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孤立于整体,个体便不存在价值。从中华传统的“群体存活需要”的角度分析祖庙建筑的群体组合,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人伦思想中的这种“群体”和“角色”观念,从深层次上探究,实际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理性的根源,也是古代礼制建筑群体组合秩序的依据和催化剂。[3]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响应———祖庙古建筑与自然环境取得的良性互动

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文化生态的和谐与统一。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两大彼此渗透、相为表里的部类。把环境与人类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并共同遵循自然的规律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建筑方面的核心追求。而这一价值追求却又与现代建筑学中的“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是一致的。如果从“可持续建筑”的评定原则去衡量祖庙的文化生态,祖庙无疑是出色地处理了建筑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达成了人与宇宙的和谐共存。首先,祖庙古建筑群的采光与通风系统就完全符合资源的应用效率原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则。祖庙坐北朝南及建筑北高南低的特点都是应允佛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作出的技术处理。佛山处于地球的北半球祖庙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陆地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阳光都从南方射入,因此朝南修建建筑更能善用可再生资源减低能耗。另外一方面,建筑北高南低,北向无窗,南向开门,利于夏季南风的灌入而拒北风于墙外,从而使建筑取得冬暖夏凉的理想状态。其次,祖庙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同样与污染防止原则和环境和谐原则不谋而合。在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中,建筑的材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取之于自然,回归到自然是可持续建筑的一大特征。祖庙古建筑无论是从梁架、墙体、及地砖等之所用的材料都是木和混合粘土,全部建筑材料都是可降解和可循环使用的资源。自然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如果失去地理环境提供的一切,所谓文化创造不过是空中楼阁。[4]因此,我们的古人一直谨记,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自然环境给予的恩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把天人同构的哲学思想贯穿始终,珍惜和尊重与自然建立的这份友谊。这样,建筑才能与自然取得长期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艺术对均衡的审美追求———祖庙建筑的艺术处理

祖庙古建筑群于明洪武五年重修时,“不过数楹”,后因明景泰年间的黄萧养农民起义事件后,祖庙被敕封为“灵应祠”,从此由地方民祀庙宇上升为国家春秋祭祀的官庙,其规模自此后的几百年不断向南北延伸。祖庙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是传统的中轴线对称,但如果足够仔细就会发现祖庙长148米的中轴线其实是三段南北走向的平行线的叠加,而不是由始至终归于一条直线上。万福台到三门为第一段,三门到前殿是第二段(向西偏移63公分)、前殿到庆真楼为第三段(又再向西偏移85公分)。由于祖庙几个主体建筑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扩建,受到续地情况的限制,整个古建筑群的连贯性有了一定的影响,但设计者对均衡的审美追求还是表现得相当强烈。因此尽管受到场地因素的约束,但上述三个片区一切单体建筑都以各自的中轴线为依据,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而三条中轴线虽不能归于同一直线上,但还是作了平行的艺术处理,让观众对建筑的外形布局始终保持在均衡对称的印象上。与此相似的还有三门前锦香池,为了取得均衡的艺论文导读:
术效果,它被故意设计成正梯形以克服观众由北往南观看时视觉上产生的误差(把池南边的长度多加了40厘米)。“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均齐,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5]均衡的建筑形象,在审美视觉上给人以安稳、持重、冷静而又坦然之感。但是,建筑的布局绝不是一种理想化产物,这种理想的对称均衡模式也不是绝对的。先贤们通过艺术处理,在转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使人在观感上仍获得对称均衡的审美效果。祖庙古建筑群里三段平行中轴线及梯形池子的产生就源于对我国对均衡的审美心理追求。祖庙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由优秀论文网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