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地域文化视域下唐加勒克诗歌创作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27 浏览:22092
论文导读:时,都乐于从草原文化中汲取养分,特色浓郁的草原文化以及草原独特的地域风貌、人文景观深刻影响着哈萨克族作家的创作,并在他们的创作中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唐加勒克出生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着辽阔的草原,在唐加勒克的家乡,就有全国
唐加勒克是20世纪中国哈萨克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歌创作以新疆伊犁哈萨克族牧区生活为素材,有的描绘了伊犁草原的四季美景,有的表现草原哈萨克族群众的生活感情与愿望,也有的生动地再现了草原哈萨克族的民风民情。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诗人生活的地域空间,唐加勒克的诗歌都带上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唐加勒克是中国哈萨克族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1903年生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的美丽草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巩乃斯草原上度过。巩乃斯草原辽阔静谧,孕育了诗人的诗性情怀,在那里诗人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歌,这些诗作多从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草原取材,反映草原上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情感与愿望,表现草原牧区人民对人生的深思。
草原生活的书写
“地域”作为一个概念,除了具有某一地理区域这一含义之外,更主要的是指某种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的空间,其中人文空间作用是“地域”概念更深层次的内涵。“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文化现象及其空间组合特征。”[1]作为地域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地域文化”可简单界定为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草原,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概念,所以草原文化也就是一种地域文化。
草原文化形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中,从广义上说,草原文化包括游牧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在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丰富而带有浓郁地域、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岁时节庆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是影响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草原文化决定草原文学的性质,长期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的诗人们在表现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现实生活时,都乐于从草原文化中汲取养分,特色浓郁的草原文化以及草原独特的地域风貌、人文景观深刻影响着哈萨克族作家的创作,并在他们的创作中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唐加勒克出生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着辽阔的草原,在唐加勒克的家乡,就有全国著名的旅游圣地那拉提草原。草原文化是唐加勒克创作的精神之源,草原文化的地域性影响着诗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伊犁草原既为诗人提供了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孕育了诗人别具风情的审美情趣。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唐加勒克诗歌的突出特点就是地域性。他的诗歌始终关注哈萨克牧民的生活,以浓重的笔调讲述哈萨克人的游牧迁徙,细腻地展示出草原牧区人的心理感受。
较之内地的汉民族作家,新疆的哈萨克族作家面对的现实环境极为复杂,他们一生下来就浸淫在本民族文化氛围之中,另外,又受到多种异质文化的影响,这些异质文化也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塑造作家的文化品格、思维方式、个性特征。在哈萨克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经常会有为获得生活资源而进行的大规模的迁徙,这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不仅有北方各游牧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也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在唐加勒克笔下,我们常见转场、迁徙、放牧、竞技、宴饮、吟咏等一些独具地域色彩的草原生活内容,以及民族特色浓郁的哈萨克牧民日常生活与民族风俗的描写,但与此同时,诗人也总是在积极地深思本民族的弱点,在《我们处在危急关头》、《我们哈萨克人在做什么》等诗歌中,自觉对本民族群众进行思想启蒙,在与先进文化的比较中反思民族文化,探索民族发展之路。唐加勒克的诗歌以草原和群山作为创作对象,真实反映了哈萨克牧民的思想情感,诗性的草原文化成为诗人丰厚卓越的诗歌创作之源。
草原景观的诗性描写
唐加勒克的诗歌题材形式多样,其中抒发热爱伊犁草原美好情感的景物诗尤为优美。诗人写了大量的景物诗,如《春之印象》、《夏日之晨》、《夏日印象》、《山之景》、《夏波柯》、《伊犁即景》等,在诗人笔下,故乡伊犁的四季美景诗意盎然、风情万种。诗人的景物诗摄取的画面均来自多彩的草原,其中写的最多的要数山景。对于生活在辽阔的伊犁草原的人而言,每日目之所及首先就是连绵高耸的群山,诗人有不少诗篇都是由山景起笔:“东方,翠绿的山峰云雾缭绕”、“两臂是高山,脚下宽阔平坦,头顶白色的雪冠,盖的是绿毯”,同时,草原上迷人的松柏、白桦、蔷薇、嫩柳,跃动的走马、旱獭、山鹿、盘羊也被诗人摄入笔下:“熊、豹、狼、狐挤作一团,在绿色的草地上撕打翻滚”,“像躲避迎亲姐夫的腼腆姑娘,瞧那旱獭钻进钻出不得安生”(《山之景》)。[2]这生机勃勃、质朴自然、充满诗情画意的诗行都来自于诗人生活的伊犁草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中亚内陆腹地,境内既有许多高山峻岭,又有广阔的山之间平原和河谷,四季气候变化剧烈。伊犁的草原大都是四季分明的季节性草场,草原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多彩的景象,牧民也随着气候的变化、四季的更迭不断迁徙。唐加勒克有着一双善于审美的眼睛,有着一颗感受四季之美的丰富的心灵,他的写景诗,特别注意从一年季节的变化中捕捉意象,以细腻的笔触,从日常的草原生活中点染出浓浓诗情。诗人笔下的草原风光变幻多端,四季景象各不相同,山间景物无论是草木,还是清泉,抑或是毡房、牛羊、雾霭、炊烟,均在四季的变化中透露出别样的韵味。在《春之印象》中,诗人着眼于草原在严冬之后萌发的活力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唐加勒克诗歌创作论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严冬逝去,春日融融,草原开始沸腾”。在《夏之印象》中,诗人看到了草原的旺盛之景:“夏日来临,大地面貌一新,群山和四野处处五彩缤纷”。诗人景物诗的共同特征是富于诗情画意,在这些景物诗中,诗人并不是单纯地写景,更是把自己对草原群山的热爱、眷恋都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在诗情的传达上,诗人总不忘歌咏草原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在诗歌中,诗人与白云、苍鹰对话,与草地、溪水对语,把仰仗草原存活的哈萨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写得诗意盎然,这就使诗人笔下的景物鲜活而富有感染力。
伊犁故土的深沉依恋唐加勒克的诗歌是他的故乡伊犁的“江山之助”,诗人的论文导读:
诗歌创作与故土伊犁的地域文化相互生成:一方面,伊犁草原与群山的美景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灵感,而另一方面,诗人的抒情诗又如实记录了伊犁之美,并成为伊犁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总是无法摆脱乡土情结,因为乡土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个精神家园。唐加勒克的乡土情结由于他的故乡伊犁草原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特色独具的游牧文化传统而变得更为深沉,并且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诗人多次在诗中表达对故乡的依恋,“假如能和这美丽的山景相伴一生,该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山之景》)
唐加勒克诗歌的地域性特征与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加勒克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关注本民族的命运,希望用手中的笔、用自己的诗来振兴本民族的文化;希望用自己的诗歌唤起哈萨克人的觉醒,从而使哈萨克民族在文化上获得新生。改造哈萨克民族的使命感在唐加勒克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果诗歌能打动人民的心,诗人就会像雄鹰翱翔在天宇。”诗人描写伊犁的自然风光,描写哈萨克人的豪放和热情,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表达了繁荣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哈克草原上的骏马、雄鹰等作为哈萨克民族特性的象征反复出现在他的诗歌中。当然,诗人并不美化现实,诗人在诗中对哈萨克人身上的弱点,如保守、迷信、安于目前状况、自我满足等理由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诗人希望本民族的优点能够发扬光大,民族的弱点能够得到改造。
诗人热爱伊犁草原、热爱故土,伊犁的山水草木在诗人的眼中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鲜活的。诗人承袭哈萨克民间诗歌惯用的拟人、比喻的手法,将乡土情写得质朴感人。故土伊犁在诗人笔下总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地名如伊犁、新源、特克斯、尼勒克、塔里柯达坂、果子沟、阿拉尔山、喀拉布拉等总是不断出现在诗行中,透露出诗人强烈的故土情怀。在《乡土情》中,诗人热情呼唤:“高耸的山峰,亲爱的伊犁,你好!我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唐加勒克诗歌创作论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在你怀中长大,整日只知道嬉笑”,“故乡啊,眷恋你那甘美的乳汁,你的儿子如今又扑进你的怀抱”。在《伊犁即景》中,诗人深情歌颂: “伊犁河谷像一位端庄的妇人,她的胸脯好似海洋中的巨轮。各民族的儿女全拥在她怀里,伊犁啊,她是亲手抚育我们的母亲。”当诗人赞美美好事物时,总是与故乡相比,以故乡伊犁为喻体:“晶莹的野酸梅鲜嫩欲滴,犹如姑娘们动人的双眸。尝一口,鲜美,甘甜,恰似伊宁市巴勒塔巴依醉人的啤酒。”(《山之景》)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单位,唐加勒克的诗歌中有着许多生动的意象,如草原、山峰、骏马、雄鹰等,均来自草原,是诗人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和存活体验构筑的。唐加勒克笔下常见雄鹰、骏马的意象:“雄性勃发直冲云霄,恰似天山展翅的雄鹰”(《雄鹰展翅冲云霄》),“让它迈着矫健的步伐,鬃毛尾巴潇洒地飘曳腾空”(《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骏马、雄鹰在哈萨克族心中已经成为崇高而神圣的形象,他们已经把骏马、雄鹰当作了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赋予雄鹰、骏马以拼搏、奋进者的形象。此外高山群峰是伊犁草原最为常见的自然风光,在很多游览者的眼中,群峰只是一道风景,但是对于生长于草原,内心情感丰富充盈的哈萨克诗人而言,它们却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作用。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还大量使用形象而贴切的比喻,其喻体也总是从草原牧场上选取,如诗人把山间溪水比作野马脱缰:“夏日雨后,山溪却像野马脱了丝缰”(《伊犁即景》);将自己身陷囹圄比作雄鹰落网:“雄鹰落入张开的大网,身陷囹圄,困顿不堪”(《给乡亲们的信》)。这些比喻设喻合理,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唐加勒克是地道的伊犁人,对故土伊犁充满深情,伊犁洁净的空气、碧绿的草原、巍峨的大山、清澈的山涧溪水、婉转的飞鸟鸣叫,对于诗人是那样的亲切,诗人在诗歌中用自己诗意的审美理想诠释着他对伊犁地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告别故乡,告别乡亲们》一诗中,即将离开故土的诗人心里升腾起一股思乡之情:“再见吧,我的克宰依部落,可爱的伊犁”,伊犁是诗人疗救内心苦痛的良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了大量伊犁草原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场景,如转场、迁徙、阿肯(民间歌手)对唱、、放牧、挤奶,等等,地域色彩浓郁,如“老汉们手持木棍驱赶牲畜,骑马走向远离人群的地方。牧人在崖上吆着马,放声歌唱,春来的候鸟眷恋地在湖畔徜徉”,“手持白瓷壶把丈夫斜睨,一面倒茶,一面含嗔不语”,“放羊娃骑在花牛背上,挂着皮囊,追随羊群去草场”……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已经走进了悠闲恬淡的草原生活,透过诗人描绘的这些画面,我们仿佛能够真切感受到草原牧区的空旷幽静之美,并且能够嗅到青草的气息,品尝到牛奶的甘甜,领略到它独特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唐加勒克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就表现的文化传统而言,还是从诗人关注的地域空间来说,不仅有着哈萨克族文学的民族特性和诗人独特艺术个性,更有浓郁的伊犁地域特色。
基金项目: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2012年度重大项目《哈萨克现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项目编号:XJEDU080112A010。
参考文献:
[1]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乌拉赞拜,吴孝成.唐加勒克诗选[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本文所引诗文均出于此).
作者简介:
马拉尔泰·库凯(1960— ),男,新疆伊犁人,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