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对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之路反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06 浏览:155240
论文导读:如同武术文化一样。作为体育学科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吴保占2013年在《搏击(武术科学)》上发表论文指出,通过对四川省四所师范院校2013届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和其它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一样,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的推动作用减弱,现代文明冲击、就业市场惨淡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文化自觉”思想不强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华武术文化在传承之路上能走得更稳,为武术文化传承中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术 传承 文化 发展
:C DOI:10.3969/j.issn.1672-818

1.2014.17.144

“武术”一词在古代极少使用,多被不同时期如技击、武艺、手搏等相应异称所指代,彼时多指兵技巧、骑射、徒手搏斗技艺,至明清,武术流派林立,拳种迭起,武术逐渐成为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载体,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传承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随着市场经济时代带来的各种诱惑,强调“循序渐进”的中国武术很难得到大众的青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成为表演赛项目,正式登上了奥运大舞台,可以说武术文化传承的契机出现了,这对武术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一些障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
1学校教育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
学校教育在中华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环节出了理由。一方面,武术正式成为中小学课程内容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可是一直以来由于师资不足、教材不完善等种种理由,武术在学校教育开展得还不是很普遍。只有体育院校和少数的一些综合性院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这无疑束缚了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形”在“神”不在的现象日渐突出。正如赵进所指出的,按照竞技武术技术要求编写的武术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武术的普及教育,按照西方学校教模式开展的学校武术教学是否有利于武术在学校的传播,这些制约因素正使学校武术教育被形式化。这种形式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形”而忽略“神”,即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而缺少对文化底蕴的探究与传授,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是单一的武术技能,无法使武术教育向更高层次转化。卢元镇教授认为:“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我们称它为‘文化丛体’,是因为它以多个触角与哲学、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竞技、娱乐、休闲、民俗等相关联,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它不仅仅属于体育。”单从体育的角度来教授武术知识未免太过狭隘了,武术的精髓也不能很好的体现,武术本身也会成为一个“死物”失去原有的活力。
2现代文明冲击、就业市场惨淡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面对强调“循序渐进”的中国武术时,很难保持热情。产业化的节奏使得任何事物的发展似乎都得贴上“产业化”的标签,武术也不例外。武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导致散打比赛、竞技武术繁荣的背后是的利益博弈,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特点逐渐消失,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被剥夺、被过滤、被屏蔽、被遗弃。继续这样的道路,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经济来衡量的,有些是无价的,就如同武术文化一样。作为体育学科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吴保占2013年在《搏击(武术科学)》上发表论文指出,通过对四川省四所师范院校2013届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和其它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一样,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由于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其综合素质和其它专业方向的毕业生相比较差,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武术教学质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也往往容易被快节奏的世界所牵引,对需要长时间、内化的事物不感兴趣,导致在学习上兴趣不浓,报考专业时主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方向的人很少。从这两方面看,武术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输入少,产出少”最终会导致武术文化一点点流失。
3“文化自觉”思想不强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不仅是对自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还包括对他者文化的认识,对异族文化的认识往往为本民族的文化自觉认识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参照系,如此,不仅会为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新鲜的文化思想,带来新的文化模式,而且还有可能会促成新的文化精神的诞生,最终达到推动本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目的。武术要想在文化传承方面获得较大突破,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其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性。一方面,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自觉”应包涵着对民族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和功能的深刻认识,包涵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包涵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从本源上深思武术究竟是什么,它的文化包涵什么,它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它能向什么方向发展等理由。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武术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其发展的轨迹以及成为推动文化传承推手中的一员。当然,文化学习也是一个长久而漫长的过程。对于一种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还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多汲取他民族文化的精髓,为本民族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传方.“非遗”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断想——以拳种为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1):47-51.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
[3]赵进.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式微的社会学分析:基于中、日、韩的跨文化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20-24.
[4]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搏击·武术科学,2010,7(3):1-2.
[5]吴保占.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就业目前状况及策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2):8-10.
[6]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2.
作者简介:王羽茜(1990-),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成都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四川成都 610041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swhlw/lw50705.html上一论文:阐释基于中职校园文化活动的体验式德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