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当代书法文化哲学思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5 浏览:7791
论文导读:
大数据时代,当人类的记忆都进入一个百科全书的大脑,人们在担忧。电子记忆正在悄然转变与抽离历史。从真实到虚拟,再从虚拟到虚无,这就是网络时代科学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另一面,这里突现了一个理由,我们的“灵魂”安置?
而在中国书法的天地里,我们不但体味着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传承的回归,更体味到民族精神与文化灵魂的守护。
书法,作为汉字艺术形式的载体,它是我们两岸同胞共同拥有的文化名片。书法是养心的文化,是修出来的,养出来的。中华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中国书法才活着。因此,每一位热爱书法的中国人必须文化地活着。
我们喝龙井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对茶文化的体验。在这种生活体验中让我们赢得“定力”。梁漱溟先生说:“所谓定力,不是别的,就是他的背景,他总要受过去的背景所决定”。我想,这种“背景”,就是我们两岸共同维系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存活智慧。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处世定力”、“审美定力”三十多年的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群众文化的繁荣,精神需求的重组,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休闲情趣的寻求,以及“民族文化”膨胀表现出某些书法文化民族立场的转移,传统艺术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
因此,当代书法界最急需的是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书法回归心灵!需要书法文化社会身份的重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书法艺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铸,从而推动书法艺术当代经典的文化创造,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时代担当!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文化自觉从根本上需要哲学的深思。哲学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它具有“无用之大用”,这种“大用”就是通过“形而上 ”地探索宇宙万物与人生的“大道”,使人的心性升华而达到“大智”。面对当今书坛的各种艺术思维,我们需要从中国书法的本体进行认真的思辨,从而明晰书法艺术真正的本质作用。

一、文化特质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高度物化,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书法孕育着丰富的东方智慧。
中国哲学中有个名词叫 “为道”,中国哲学重 “为道”,将哲学作为生活的理想来追求。而西方讲 “为学 ”当知识来讲。但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这些哲学家与孔子相似,也是将哲学与人生紧密结合。因此,艺术学就是人学。 “为人生的艺术”是每一位书画艺术家应有的哲学态度与文化立场。
书法艺术发展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传承。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过“轴心时代”观念。而孔子、孟子所处的正是轴心时代,就是一个古初人类存活理性化的时代,它的核心是人类对自己存活处境的一种理性反省。
这种理性化,也就规定了不同文化的精神发展方向并定型化。直到现在,轴心时性化所规定的精神发展方向仍在延续着。不同系统文化发展总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在其历史发展的源头里,寻找自身发展的精神源泉与动力。
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文化心理体验是书法家心灵与人类原始精神的交融,是对宇宙生命与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它是以中华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技法体系到内在精神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精神诉求。社会发展的终极体现为时代经典的文化积累,而一切文化都将会沉积为 “人格”,表述为“国民性”,其最终目标是普及人性中的大爱!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是对全人类做出的最伟大的文化贡献。“和”文化始终唤醒中华民族全民觉醒的文化信仰。从尧舜时代的“协和万邦”、“燮和天下”,到春秋时期管仲发出了“和合故能谐”的“和”文化先声。为中华民族“和”文化价值的实现搭起了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制定了基本规则。以和为美、以和为本,从社会,审美心理到民族道统,构筑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同样也彰显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特质。

二、哲学依据

东西方两种哲学思辨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两种对宇宙客观思维模式的差
异性,两种大文化背景思维的不同,必定会形成两种审美体系的原则差异。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历来将人格意识作为审美原则。中国古代对艺术的审视,一直以“道”来评判艺术水平的高低优劣。“以道事艺”、“技进乎道”、“文以载道”,从自觉文化到文化自觉。
中国文化中的终极关怀,是如何成德,如何成就人品的理由。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民族才能在国难的时候愈挫愈强。对此,冯友兰先生提出:“若问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力量,能使中国人以庄严静穆的态度抵御大难?此力量是道德力。特别一点说,是墨家、儒家的严肃,道家的超脱”;儒家、墨家的“在乎”,道家的“满不在乎”这就是中国精神,民族文化的核心,一个民族自立的根就是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哲学讲“道”,这“道”,孔子说:下学而上达。“闻道”是古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书法艺术的特征是:向内、重和、尚简、贵神。这些本质的特点靠一根变化了的线来表现。“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中国人哲学的依据。“阴”——柔、虚、静;“阳”——刚、实、动,故“道”浓缩为线,线是道的化身。线条的本质是简约与自由。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是中国人最本质地表现事物的策略,“道”是至简至纯的,只有中国书法的线条达此境界。
那么,我们来简析一下,代表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首先,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曾发表一个“巴黎宣言”,其中说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存活下去,必须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的智慧”已成为二十世纪人类共同的智慧。儒家学说“唯天为大”,决定了中国文化品质“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取法“天道”,道生一(天)生二(阴阳)生三(阴阳和)生万物。“和”是万物化生的前提与根基,是万物化一的条件。“取法天道”,“天道”为“中道”,“大中之道”即中庸之道,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中”为适中(不是、中心,它不是科学)这是孔子的智慧。冯友兰说“恰当的时、空限度乃为中”。“庸”为按合适的策略做论文导读:道问学,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奠定了书法艺术创作审美的基本概念,奠定了书法艺术形式演变与技法体系的基础。上一页12
事,就是用中、常规。“不偏为中,不易为庸”。中庸就是“序”、“和”,“序”是礼的基本精神,“和”即乐的基本精神,所以中国文化就是礼乐文化。《礼记》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奠定了书法艺术创作审美的基本概念,奠定了书法艺术形式演变与技法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