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校训:师生精神生命中“文化胎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852 浏览:121245
论文导读:
校训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系统中的亮点。顾明远教授认为:“校训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校风、学风中提炼出来,反映全体师生的志向和追求,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言行。”这一理解集中概括了校训的内涵、范畴及作用。简言之,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核心,以文化的形式呈现,教育性是其属性特点。
以校训为核心,可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优势,塑造学校精神;可以借助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属性功能。校训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内化为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成为职业追求乃至人生追求的动力。校训,对内具有约束性、生成性,对外则是学校软实力等综合系统的形象展示。
校训系统建设是隐性生产力的转化,它对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促成教育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校训集中体现了学校精神、治学传统。通过校训,可触碰到学校的灵魂特质。当我们对“校训”满含感情时,它便成为全校师生精神生命中的“文化胎记”;当我们浸染其中时,它便成了培育“文化共识”的最佳载体。

1.搭建文化平台,让校训文化由物质形态渐变为精神内在。

以校训为导向,精心布置物质环境,使之由内到外彰显校训文化;借文化氛围的营造,再将文化由外到内地影响师生身心,内化为精神修养。
走进我校校园,“正德厚学”的校训石即入眼帘,从校训石出发,沿中心大道往前,在教学广场上刻有“明理笃行”四个大字的文化石又赫然醒目,两座大石一前一后遥相呼应,似乎在昭示朴素的道理:厚学方明理,厚德为笃行。中心大道两侧,间隔竖立的名言警句又将“正德厚学”作了作用诠释。“让每面墙壁都能讲话”,但又不能“让每面墙壁都自说自话”,以校训为内涵指向的文化布局独具匠心。从教学区的板报宣传到校刊校报的策划,从教室文化的经营到办公室书法匾额的悬挂,从绿园花圃的人文语录到教师的座右铭设计,从文明教室、文明办公室到文明学校,“正德厚学”无不隐于其中。

2.借助校史教育,让师生触摸校训脉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起始年级有一项重要的入学课程——了解校史,领悟校训。学校会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陈列室,展示杰出校友事迹,并广泛开展“我说校训”活动;对于新进教师,不论年长年少、资历深浅,都需要参加校本培训,校训的解读和浸润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学生毕业离校,教师回访母校,争相以校训石为背景拍照留念,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当校史激发了师生内心的崇高感和使命感,校训的“价值塑造”便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便成为可能。

3.狠抓“三风”建设,让具体的规范约束与校训的文化熏染相生相长。

“三风”是校训内涵的直接延伸,它依托于校训,保持内核一致,指向一致,但比校训要求更具体,更便于操作。因此,我们将“三风”建设视为深入领悟校训的捷径。围绕教风,学校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以信仰教育为切入点,树立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围绕学风,学校从“习惯、毅力、理想”三方面入手,使之贯穿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师生间相同的文化使命,促成校风蔚然生色,办学理念紧扣着“正德厚学”。同时,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注意以校训为内隐,引领师生精神成长。

4.构建特色课程,在课程文化中彰显校训的生命力。

学校应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体现着自己的课程观,体现着学校价值观。课程的工具性以传递学科知识为主要体现,而人文性则以文化内隐的方式存现。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学校充分挖掘人文因素,为构建学校文化框架提供丰厚资源。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更是极力彰显学校主体文化,主动融入校史、校训、“三风”等精神文化。将校训内涵融入课程要求,是我们进行校训系统建设的鲜明特色。学校提出总体课程目标: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养成课程,培养每位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选择课程,培育每位学生的独立人格;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特长拓展课程,开发每位学生的创造潜力。

5.推进队伍建设,在教师职业追求中彰显校训文化魅力。

我们以校训为导入,重视校训在师资建设中作为精神标杆的引导作用,强调教师对校训精神的身体力行,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符合学校文化的隐性要求,彰显校训濡染下教育人应有的教育格调和职业品格。只有这样,作为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沉淀的校训方能获得继承和发扬。
学校要求教师将“德学”视为自我诉求,培植“正德做人一世,厚学育人终身”的职业信念。学校将师德视为队伍建设的核心,推动师德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绩效考核,调整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师德表率优于工作实绩,成为考核重点。
学校尤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以“三心二意”砥砺自己:真心——热爱工作;正心——恪守师德;恒心——不轻言放弃;要有争先创优的意识,敢于超越;要有创新突破的意识,追求卓越。我们要求教师在专业成长层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成长目标,并通过教研实践、教学比武、校本培训、论文比赛、专项技能竞赛等方式,使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能获得发展。

6.重视德育催生,在德育实践中实现校训融合。

德育与校训有功能的交叉,德育工作的文化属性应附属于校训文化,校训作为文化核心直接影响德育目标,因此德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又能对校训建设产生推动作用,促成校训实现育人功能。一个重在目标引导,一个重在文化渐染,两者相辅相成。
我们坚持“人品与学识同步成长”的教育实践,将德育融入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校训精神依赖德育思路一贯而下:高一重习惯养成,围绕军训、学习规范,以衔接教育为重点;高二重自律责任,围绕主题讨论,以目标教育为重点;高三重理想信念,围绕校友典范、心理辅导,以勤奋教育为重点。学校重视两个德育亮点的打造:一是强调作为德育主阵地班会课的作用发挥,每周班会课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容构成;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课堂教学要立足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德育渗透的抓手,它使课堂内人文与科学比翼齐飞,做人与求学并驾齐驱,“正德厚学”的要义在课堂中得以延伸。
论文导读:
校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训自身建设的系统性,正如东南大学陈怡教授认为“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凸显了这所学校的精神风尚、治学传统”,校史迭变、传统延续、文化提炼等属于校训的纵向系统。在纵向系统的建设中,校训作为“线索”的贯穿作用非常明显,学校有必要围绕“线索”厘清各项“外延”。例如在校史整理中,必须明确不同时期校训的地位和影响,甚至是不同时期校训的演化,在厘清校史变迁和校训演化的双线进程中,厚实校训的文化内蕴,凸显其时代性;作为高度凝练的文化标签,校训要得到广泛认可,必须进行文化诠释,要将抽象的概念陈述为可鉴可行的准则;校训还可以成为学校的品牌符号,但办学特色的提炼和教育风格的涵养是其重要的支撑。
另一方面,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枢纽,统摄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对诸如物质环境、管理制度、德育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等都具有指导作用,这些是校训建设的横向系统。物质环境中的“器物文化”,管理制度中的人文内核,德育制度中的性灵养成,教学制度中的主体追问,科研制度中的学术操守等,都需要体现校训的“主题”色彩。当然,在横向系统中强调校训与其他文化建设的关联,突出校训的灵魂地位,仍然需要保证其他文化项目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他们同样是校训永葆生机的源头。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的系统要素,都要服从于校训的教育属性,服务于当下教育目标的实现,支撑教育走向可持续性。因此,校训建设的根本,就在于其强大的向心力,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教育要素,让教育润物无声。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