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城市外语文化素质建构及实施方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74 浏览:19983
论文导读:语境的比较来发现相同和差异,并且求同存异,彰显“文化身份”的存在,从而取得“认同”感。“多元文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多元文化强调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基础,即人种的多元化,法律的多元化,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等,其目标指向平等和群体认同。文化多元思想在我国其实早已被提出,其所谓“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从
[摘 要]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西(安)咸(阳)国际现代化大都市。但是这一宏伟的工程离不开文化素质的建设,更离不开国际性语言元素的构建。本文通过分析文化间交流发展的趋势,试图就如何提升公民外语文化素质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外语文化素质建设方面的可行性倡议。
[关键词] 国际化大都市;外语文化素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西(安)咸(阳)国际现代化大都市[1]。到2020年,把西安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贸易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创造业基地,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确立了此项建设的规划和蓝图,要为把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营造良好氛围,努力提高西安市民的文化素质,大力推动和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设和推广西安城市品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素质建设中,国际性语言要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提升市民的外语文化素质将有力地推动国际化进程,早日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目标。

一、文化、文化素质与外语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的研究离不开对文化概念和其诸要素的分析。首先何谓文化?长期以来,许多人类学家都对其进行定义,但各有不同。Clyde Kluckhohn认为,人类学作用上的“文化”这一概念指一个民族整体的生活方式,指个人从其群体所获取的社会传统和遗产,或者也可以指人类创造的部分环境。[2]文化是将人们维系在一起的纽带。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文化是人们交际的基础,而交际的方式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因此文化与交际几乎是同义词,其二者的关系是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古籍中,文化的含义指文治与教化[3],而西方文化的概念最早可追塑到拉丁文colere,而最近是cultura,意为居住(inhabit)、裁仲(cultivate),保护(protect)和朝拜(honor with worship)[4]。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要素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崇教、艺术、首先以及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②语言和符号,二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交际活动中起沟通作用,人类只有借助于此才能创造新文化。③规范体系,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保证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转。⑤物质产品,指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素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授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多的指人文社科类知识,并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外语文化素质是外语文化(具体来讲是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掌握和交际之中的具体运用)和个人文化素质或文化素养的结合,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外语文化通过外语习得、外语感知、外语文化体验和跨文化成功交际来逐步取得。因此外语文化素质则是外语语言和文化交际能力在本族语言群体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语言文化交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的载体。只有提高外语文化素质,公民的个人交际能力才能加强和实现,国际大都市倡议才有软件上的支持。所以让公民学习和了解外语文化的特殊性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共性和异性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第一步。

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外语文化建设的要求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和文化融合(cultural convergence)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词。文化身份指主要通过文学和文化研究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5],也叫文化认同。文化身份的实现是通过两种文化语境的比较来发现相同和差异,并且求同存异,彰显 “文化身份” 的存在,从而取得 “认同” 感。“多元文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多元文化强调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基础,即人种的多元化,法律的多元化,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等,其目标指向平等和群体认同。文化多元思想在我国其实早已被提出,其所谓“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从本质上来讲也同样体现了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和发展这一思想。文化融合是指不同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相互接纳以及趋于统一的过程。这种过程经由文化传播,文化撞击和文化筛选以及文化整合而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融合应是“合而不同”。文化身份、多元文化和文化融合在西安国际化过程中是几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因为国际化既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也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宽容性,这也体现了西安国际化建设中外语文化建设的合理性。
西安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不仅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区域地位、服务功能上达到一个量化的标准,而且在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质上也要体现质的提高。在强调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安居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外语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为城市硬件建设只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资便可完成,而国际化建设所要求的外语文化素质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重大功关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对文化的认识、对外来文化的认可及认同感以及接纳程度、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体验不是仅靠大、中、小学学校教育就能实现的,而是必须通过政府投入、引导、民间参与配合而共同完成的。事实证明,论文导读:12
西安作为著名古都,已经见证了历史上国内民族融合,中外民族交往的成功范例,再加上由于近30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已经在规模和文化基础上都已形成规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障碍,居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外语文化素质)目前状况不容乐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国文化礼节需要进一步了解,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必须普及。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并且策略得当,措施得力,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