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灵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72 浏览:20661
论文导读:
【摘 要】在思潮云涌、各种价值观急剧涤荡的时代,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成为建构和谐校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建设学校精神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和谐校园 精神文化
1674-4810(2014)29-0051-02
和谐的校园成为当前人们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在思潮云涌、各种价值观急剧涤荡的时代,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成为建构和谐校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和谐校园呼唤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时下,许多学校的设备设施等物质资源配置日趋完善,教师的工作酬劳和学生的学习条件日趋提高和改善,可为什么很多师生的幸福快乐却日趋黯淡?学校的办学水平日趋提升,组织管理日趋科学、规范,可为什么很多学校师生的管理矛盾却日趋复杂?如此种种,师生总有一种孤苦无助、郁闷彷徨、杂沓纷乱而又期待、躁动的心绪,将许多师生逼进了泥陷与自拔、逐流与超越的心灵苦旅,形成一种不能和谐统一的矛盾痛苦。这其中的因由,尽管存在学校法治建设滞后、我们主观努力不够,以及学校中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失当等因素,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明显肤浅和不适应更是一个重要理由。奥伊肯指出,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却仍然感到失落,因为我们身上有着一种东西,它独立于我们的身体及其外在的活动,是它在寻求、体验和评价生活的作用,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为此,我们建构和谐校园,应在加快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对师生精神生命的养育。
时下学校中的困惑和不安,正深刻地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这也充分表明我们对精神文化有着更高的要求。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升华、内化成的无形灵魂和底蕴。它虽然不可分割地依托、贯通于管理和物质中,却处于绝对的“领袖”地位。它外在发轫为制度、物质、行为、思想理念等形态,而内化为无形的价值规范和尺度,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最为内在、最为根本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中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孱弱,严重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一,在中国“面向现代化”的学校建设中,日益强盛的物质文化建设阻隔了精神文化建设的时空。学校教育工作
者追求教育物质条件的最优化,尤其是“追求物质效益”以及“教育产业化”等思潮渐渐地将学校精神文化淹没在急功近利的物欲横流中。这必定导致物质文化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时,严格的科层组织,统一的行政命令,明确的责任分工,森严的权力等级,高强度的物质刺激等,无不压抑着精神文化的空间。可以说,我们只关心了学校外部有形状态,忽视人的生命体验和内心生活,忽视了人的精神建构的关怀,从而陷入了“社会存活情绪激奋而精神贫乏的疯狂漩涡”。
第二,近十多年来,非理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离散和解构了学校精神文化整体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改理论明显具有后现代的思想印痕,如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等,在教师的认识与实践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长期处于残酷应试教育下的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想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渴望后现代主义对精神与灵魂的解放。于是,非理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便轻松地占据了广大师生认识观的制高点。然而,人们对此缺乏批判和有机融合与吸纳,仅以简单移植和搬运为手段满足渴望的心灵,从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学校精神文化整体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陷入政治、和传递知识的单一向度,扭曲和异化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片面化为政治和的服务功用,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观念中,造成了人的价值意识、思维和情感道德的单一化、模式化,造成了对师生生命本真的遗忘和精神生命养育的关怀。
第四,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错位,异化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发展。一方面,生活世界被外在生活形式的日常生活替代。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往往将贴近或走进日常生活设计学校文化活动视为回归生活建构精神文化,使得精神文化建设囿于日常生活,缺乏超越性。另一方面,政府行政人员的生活世界置换了基层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的成人世界置换了学生的未成年人世界。由于上述三者的生活世界的不同,对精神文化价值的认同及其建构的方式肯定存有差异,必定带来学校精神文化的异化。现实中,教师以成年人指称给学生的精神文化往往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生活基础,致使学生处于抉择困难的境地,导致了许多人为的心理理由和困惑。显然,这是难以建构起和谐校园的。

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以人的和谐为本

学校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各种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互动的开放系统,只有人的、公平、友爱、有序才能使学校保持活力,并在开放、流动中,实现各种教育资源与学校要素达到最佳的和谐配置。同时,学校也是一个以人为本、推动人的素质与人际和谐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和谐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人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根本。
立足师生生活,在生命体验中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建构以人的和谐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才能使学校获得一种超越性的“绝对价值”,才能使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互相尊重、友好相处。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看,精神文化的本质必定体现为生命本质,精神文化作为人生命活动的高级形式,真正体现出了文化的生命特征。离开人的生命意识,任何文化的深思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精神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同时,站在当代教育人学的视界看,作为一种人文诉求,教育人学以警醒的语言为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指出了“非人”或“物化”建构的谬误,重新找回以“人道”方式建构精神文化的路径。
在生命体验中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的最内在的本质,但它不是一种能够从日常经验的活动中获得的东西,也绝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而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晶。正因为它极其深刻而内在于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唤醒它、激扬它、建构它;而无法从别的学校(或他人)掠夺它、搬运它、移植它。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swhlw/lw42941.html上一论文:研讨《疯狂原始人》之我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与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