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旅游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822 浏览:107521
论文导读: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日本在和英国的沟通过程,强调间接性的表达方式(indirectverbalinteraction),感情较为丰富,讯息较简单与模棱两可,重视螺旋形推论(spirallogic),团体意识强和讲求建立长期性的友谊或关系。低语境文化,如美国、加拿大、德国和瑞士、则强调经由直接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讯息,也较具有个人主义的取向,使用直线
摘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旅游出现文化冲突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高低文化语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旅游的影响。跨文化旅游的双方都应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尽量减少文化的冲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旅游;文化冲突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国旅游特别是去西方国家旅游,并且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旅游活动是游客(客)与东道主(主)之间的交流,而主客依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1]。正是由于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在进行这种跨文化交际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本文拟从导致文化冲突因素的高低文化语境方面以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等方面对旅游跨文化交际中冲突理由加以分析。

一、跨文化旅游的概念

跨文化旅游理论研究起源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提出并发展成熟。研究目的是为了人们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过程及如何避开和解决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文化冲突和推动相互间交流。胡文仲教授把跨文化交际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2]结合旅游的定义,我们可以把“跨文化旅游”定义为:跨文化旅游指荷载着至少一种文化的旅游者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3]

二、影响跨文化旅游的中西文化差异

1.高低文化语境

美国人类学家Hall从沟通的角度把文化归纳成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的两种[4]。研究显示[5]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日本在和英国的沟通过程,强调间接性的表达方式(indirect verbal inter action),感情较为丰富,讯息较简单与模棱两可,重视螺旋形推论(spiral logic),团体意识强和讲求建立长期性的友谊或关系。低语境文化,如美国、加拿大、德国和瑞士、则强调经由直接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讯息,也较具有个人主义的取向,使用直线性的逻辑深思(linear logic)方式,而且不讲求建立长期性的友谊或关系。因此当冲突发生时,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们更倾向于崇尚和谐的社会关系,因而对待冲突以情感为取向,将冲突和与冲突相关的人看作一个整体,尽量采取回避冲突的方式。而在低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们倾向于分析式、线式逻辑思维,对待冲突的态度是工具性取向,对人和事、冲突及所涉及的人采用两分法,对事不对人。曾经有个中国旅行团在美国旅行,由于时间很紧,中国游客觉得来一次美国不容易,想要尽可能多的游览几个景点,所以有一位中国游客向美国当地的导游提出说行程安排不合理,要求更改行程。这一要求遭到了当地合作方导游的强硬拒绝,并和这位游客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没想到第二天,美国导游又面带微笑的前来,想要商议行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而中国的旅游团却强烈的更换导游,否则退团。很明显,这一冲突中美国游导游并不是针对那位中国游客本人,而是不满于提出更改行程安排,而且他事后的友好态度也正说明他在冲突时是任务取向,就事论事,目的是想解决理由。而中国游客则把美国导游的公开对抗认为是对他本人甚至整个团体的的否定和不尊重,有着明显的团体意识,进而采取回避冲突的解决方式———退出这次旅行。

2.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6]。交际中的不少规则都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交际中的不少规则就是由价值观决定的。同样,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渗透在旅游跨文化交际中。只有重视中西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才能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表现。中国人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凡事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其次。这样的倾向在交际中表现在更加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尊老爱幼的礼貌方式。美国注重的是个人主义,包含独立精神,注重隐私,,平等,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主要表现在“个人隐私、个人深思、个人生命”几方面[7]。此外中国人尊敬老年人,认为老年人经验丰富,富有智慧;而西方人珍视青春,认为“老“是代表了衰弱和不尊重。中国游客去欧洲旅行常常会寄宿在国外的家庭里面,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发生文化的冲突。如果寄宿到一个家庭,那么在言语交谈中,中国人习惯用自己的攀谈方式,询问年龄,收入,工作等十分的自然,但是这些理由都涉及隐私,这恰恰是西方人非常忌讳和回避的,从而招致他们的反感。而且,当走在国外的街道或旅游景点时,如果看到当地的老年人在过马路和游玩时,如果还是按照中国人尊老的价值观念,跑过去冒味的搀扶或者帮助他们,也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念里,这是表明他们年迈,被社会所嫌弃的行为。

3.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的心智活动和状态都属于思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为:中国思维模式主张“天人合一”、“阴阳结合”,具有归纳性、模糊性、直觉性、意向性、整体性等特点;西方思维则而近代西方则倡导“主客二分”的哲学原则。西方分析性思维把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等分离和对立起来,从而具有演绎性、精确性、逻辑性、实证性、分析性等特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在表达时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在旅游跨文化交际时对于篇章的布局,文字的风格,话题的顺序等都有影响。中国思维的直觉性、模糊性使中国人形成了不求精确、模糊表达的方式。在交流时往往采用一些模糊华丽的词藻,而非具体有特征的描述。在和当地人的交际中中频繁使用“大概、差不多”等模糊概念的字眼,在西方人看来特别的不严谨,不精确。比如很多的外国游客在去游览泰山时就被介绍泰山是“天下第一山”,而在去游览黄山时,导游还是随口介绍的是“天下第一山”。这在追求精确和分析思维的西方游客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冲突也就这样产生了。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swhlw/lw41922.html上一论文:浅议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我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