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从美国校车看美国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988 浏览:105632
论文导读:
【摘要】“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古语告诉我们通过个别细微的现象即可知事物发展方向。最近网上一段关于高晓松讲解美国交通的视频吸引了我的眼球,其中他比较了中美两国校车的状况,这对于反思美国文化与社会有深刻的作用。美国文化追求真理,细节,自由,平等之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美国校车便是的诠释。
【关键词】美国校车文化,安全平等,弱势群体,尊重,真理,细节

一、美国校车的背景与简介

在美国,橘校车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特权”,校车俨然成了安全的代名词。据权威机构统计,一个孩子坐在校车里,比坐在父母驾驶的汽车中安全了13倍;比坐在一个近20岁的年轻人驾驶的汽车中安全了44倍。这一让人艳羡的成绩是美国人在长达百年的漫长历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积累校车管理经验的结果。应该说,“校车车体的每一个细节、连接点,都经历了一次次立法的不断加固、加强”。美国校车拥有特殊通行权与特殊装备。1.“通行优先权”2.安全装备包括警示灯,停车信号旋臂,紧急出口,回射标记,横向手臂。这是中国校车无法企及的。但是美国文化里面对特权恨之入骨,她更强调的是平等。但这是否自相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值得强调的是,美国校车文化的形成,是有其坚实的制度基础的。在美国,为主、黑色为辅的校车具有很大的“特权”,比如,当校车司机用停车牌示意校车停车上下学生时,后面及迎面的车都必须停下来;如果有车因为校车旁边没有车而绕行,也是违规的。美国政府还对校车生产进行了严格管制,要求出厂校车从零件到整车,各方面都要达到严格的安全水平。因此,在美国,校车的事故率要远远低于其他车辆。可以说,美国通过《全国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校车安全修正案》等诸多管理法规,为校车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美国校车管理经验的反思

美国对校车的管理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这得益于联邦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以及各州对校车管理的灵活应对,也得益于参与校车改革的主体的多元性与广泛性。
其一,从联邦主管机关的角度看,在“NHTSA”制定的“FMVSS”中提及“校车”字样的就达26处之多,而关于校车标准的规定也多达11项。
其二,每隔几年召开一次的“学校交通全国会议”会及时指出校车管理中存在的理由,并提出科学的改革方案与倡议,因此大大推动了美国校车管理制度的完善。
其三,许多相关的专业化协会与组织,诸如“美国校车委员会”、“美国校车安全联盟”、“学生交通服务州联合组织”、“全美学校交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对于推动美国校车安全运作与监督不无助益。
另外,美国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在贯彻“学生至上”理念的决心与力度上以及该理念在大众中的认可程度上都达到了其他国家(地区)难以比肩的高度。美国总统说过,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
美国校车文化的背后蕴藏着与自我克制精神相交融的平等观念、公平观念。对校车施加的各种制度性保护,体现了整个美国社会对孩子的爱护,对弱势群体生命尊严的尊重。孩子相对成年人是弱者,自我安全保护能力较差。美国校车的“特权”实际上是通过约束成人的行为来建立不同年龄的人在安全方面的平等,对校车质量与安全标准的高要求,亦具类似之功能。校车也使富人家的孩子与普通家庭的孩子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交通环境中,从而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平等的成长氛围。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保护,美国社会也愿意牺牲局部效率。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对校车的停让,乃是整个美国社会为了实现对孩子们的公平而牺牲了局部效率。正是这种局部效率的牺牲,从一个方面增进了孩子们与全社会的福祉,也增加了使交通环境变得有序礼让的文化因素。

三、中国校车目前状况及文化差异深思

 从美国校车看美国文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校车作为孩子每天上下学都要乘坐的交通工具,其安全理由不容忽视。可以肯定地说,校车为孩子们上学放学提供了便利。但遗憾的是,我国在校车领域却相差甚远,不仅仅车辆本身,更重要的是文化。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文化,目前很多学校有的用报废车,有的租,有的校车司机责任意识不强,还有的校车严重超载……据调查,我国每年有超过1.8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

2.5倍、美国的6倍。”

美国的校车文化给我们许多启迪,首先孩子的生命安全是超过一切最有价值的财富。美国校车文化为什么如此发达?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美国社会以自治为基础的公共政治推升了校车文化的成长。美国校车起源于乡村时代,一个村或一个镇有孩子到城里上学,就有了校车的需要,起初几个孩子的家长商量集体雇车。到后来,集体雇车的行为上升为村民或镇民集体的诉求。可以说,校车需求不是一家几户的需求,而是集体的需求。因此,这一集体需求通过自治体的政治运作,成为村或镇的公共议程和集体选项。为什么中国的乡村到现在为止也未能形成校车文化?有许多历史学家比较推崇中国传统乡村政治,并把它视为中国古代乡村自治的样本。可在我看来,传统乡村政治并不是一人一票的自治,而是宗族首领和富裕乡绅所主持的乡村自治,这种乡村自治难以形成平等的照顾到所有人需求的公共政治。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形成校车文化的一个动因。
中国若想创造出优秀的校车文化,需要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也需要全社会逐渐树立真正的平等观念,并且还需要人们有为了公平而牺牲局部效率的精神,故不能简单地将提高交通效率的期望寄托在校车上。当信任校车、尊重校车成为每个人的习惯,这一习惯便成为一种社会性美德,进而方能形成滋养校车文化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恩铭《美国社会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04月版
[2]乔治·桑塔亚那《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史津海,徐琳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05月版
[3]程麻《和山姆大叔对话:中美文化心理比较漫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swhlw/lw38412.html上一论文:探索Christophe Pradere:我国之美VS东方之美,源于文化的差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