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国际关系视角下对民族共享文化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533 浏览:95714
论文导读:
【摘要】目前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界中热议的“第二代民族政策”因急于达到“民族融合”而倡导的某些政策遭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虽然“民族融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急于求成不仅不能有助于民族理由的解决,反而会导致诸多民族理由的产生。笔者认为若要达到“民族融合”,各民族具有共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文指出目前我国还未有系统的共享文化,并尝试使用国际关系中构建文化理论体系的策略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体系,探讨和分析所构建的民族文化体系理论中的三要素,文化结构,文化力和文化单位,以构建共享文化,从而达到与“第二代民族政策”殊途同归的目的。
【关键词】“第二代民族政策” 文化理论体系 民族共享文化
“第二代民族政策”是以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等民族学界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提出来的民族政策思路。此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民族学界的广泛反响,还获得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民族学界(不乏大家)和少数民族的质疑。因此,“第二代民族政策”引发了学术界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试图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作为切入点,并利用国际关系领域秦亚青教授构建“文化理论”的策略,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状况的实际分析了构建民族共享文化的文化理论的三个概念,文化结构、文化力和文化单位,对“构建民族共享文化”作了初步深思。笔者认为当前中国56个民族还没有系统的共享文化,这制约了各民族对国家的最高认同,若以某个民族的文化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政策”或“策略”。只有“构建中华民族共享文化”才是实现“第二代民族政策”目的的路径,才可能实现“国家”、“民族”的最终目标。

一、由“第二代民族政策”所引发的深思

“第二代民族政策”倡导推行淡化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和国家认同的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倡议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加强国家认同,即:一是政治上推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平等的向每个民族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二是经济上推动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推进各族公民混居杂居;三是文化上坚决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对每个民族进行文化改造,大力推广普通话,防止宗教极端主义。促使人人争当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国民,以工作为天职,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第二代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的发表引发了学术界的两种对立观点,它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例如统战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以其“在居民中取消“民族”一栏,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学生混校”的观点有力地支持了“第二代民族政策”;环球日报陆续出版了一些文章来响应“第二代民族政策”。而纳日碧力戈教授则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是继承了旧日的同化思想,从学理上犯了“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要和国家的边界一致(熔炉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文化中心论)”和“对美苏国情误读”三个错误。郝时远教授认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统一市场形成、城镇化人口流动、社会权益均等化进程中必定产生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通过“第二代民族政策”设计的一系列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容许”来强制实现的。
笔者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目的是推动民族交流交融一体,以减少民族矛盾,达到民族团结。其主观愿望是好的,甚至也是我们民族学界一直致力的方向。但是因为“第二代民族政策”超前判断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符合民族实际,所以对解决民族理由起不到实质作用,有可能还会造成有些少数民族的反感和学界的批评。

二、推动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构建民族共享文化

既然“第二代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显得过于超前,笔者认为,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为实现“民族融合”,各民族具有共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的文化目前呈多维复合体状态,各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也各自强调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少有吸收其他族文化之优点、弃不足、共建共享文化的思想,所以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难以铲除。就当前中国民族研究界的成果来看,强调民族融合的多,而对构建共享文化的深思却少之又少。
构建共享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本,民族团结是民族融合之前提。众所周知汉族由若干民族逐步融合而成,其所谓的融合就是众多的民族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汉文化。在这个构建过程中不同民族与中原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兼收并蓄,中原文化也利用自身文化的精深博大与厚重向其他民族渗透,这是形成今天世界第一大民族——汉族的历史过程。鉴于这一历史事实,为了化解中国的民族矛盾,构建各民族都乐于接受并以此为荣的共享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那共享文化是什么呢?
在今天,文化交融是文化演进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渠道,文化生命力的强弱也在于此。在交融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会在各方面发生碰撞,形成许多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新文化的产物,是参加碰撞的各方文化所共同认可并为其民族成员共同享受的。这种共同的文化成分就是民族团结的根本—民族共享文化。

三、建设民族共享文化的策略探讨—使用国际关系领域构建文化理论的策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

构建民族共享文化是一个浩大并复杂的工程,其范围之广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方面;促使共享文化形成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要构建民族共享文化是需要文化理论的,为便于分析,本文借鉴了秦亚青教授构建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以期达到构建共享文化。那么,为什么可以使用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构建理论策略来构建民族文化理论呢?笔者认为:
第一,国际关系学领域追求和平,致力于各国共同发展与民族学界寻求解决民族理由,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并且两者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体国家和民族也有相似之处。
第二,本文只借鉴了秦亚青教授构建的文化理论的三个概念(文化结构、文化单位和文化力)和结构,且并非按照其模式生搬套用,而是充分结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目前的状况。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swhlw/lw32762.html上一论文:研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