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对《古诗十九首》文化解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5 浏览:8134
论文导读:时代的文化背景,其次探析其内容与形式的表达,最后从文学史、美学及认识的角度对其价值作出评价。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文化语码艺术价值《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梁代萧统的《文选》。近代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诗为东汉后期中下层失意的文人所作,且非为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创作角色共同的社会身份,使其
摘 要: 《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文选》,近代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东汉后期中下层失意文人的作品。本文首先综观考察《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其次探析其内容与形式的表达,最后从文学史、美学及认识的角度对其价值作出评价。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创作背景 文化语码 艺术价值
《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梁代萧统的《文选》。近代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诗为东汉后期中下层失意的文人所作,且非为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创作角色共同的社会身份,使其文化性格具有一致性。以下笔者综观考察《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文化语码和艺术价值。

一、创作背景:力争上游,诉求仙道

西汉武帝时即确对《古诗十九首》的文化解读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立“儒学”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采取由上而下的选拔与由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儒吏结合的政治规范。到东汉后期,儒生与文吏日趋融合,儒生的参政意识不断强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儒生奉为安身立命的圭臬。读书足以增加人的底气,所以儒生总是自视清高。他们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普遍观念,竭力进官。但毕竟为官者总是少数,就像一个金字塔,层层筛选。加之当时世族子弟据有垄断权势,而多数中下层儒生努力向上游走,积极寻找自己谋生和图现理想的职位,其机缘是微乎其微的。《古诗十九首》里就有表达此类感受的诗句。
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仅有几十年,社会基础很是薄弱,远未成为民众精神信仰的重要元素,更不用说与当时文化中既有的儒家观念相融合。本土道教却在不断地发展确立,成为社会性的宗教。长生成仙、阴阳五行等理论糅合,炼丹、医药、养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儒士的思想意识,影响着儒士的处世与文学创作。道教神仙方士的生活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士的居住方式,如《古诗十九首》里的“仙人好楼居”,庭院楼阁建筑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拜与向往,特别是楼阁,可凭高远眺,也可增强自信,其中包含和表现了儒士在文化心理上某些特别诉求。

二、文化语码:羁旅情怀,闺阁怨愁

大致说来,《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东汉后期中下层文人求学、求仕生涯中的种种感触。他们努力向上层文人靠拢,但又终究不能脱离与底层民众相联系的层面。他们的创作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同时吸收民间乐府的营养,真实表达情感。
“游子思妇”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要主题。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采撷香花芳草,其“所思在远道”,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发出思乡与怀内的心声。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阁怨愁实际为一类情感的两个维度。思念怀人之情多从思妇的角度表达,如《行行重行行》,先追叙离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次说路途遥远见面困难,“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再叙及相思之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最后以宽慰鼓励之语作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又如《冉冉孤生竹》写女子新婚后与丈夫久别的愁怨:“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庭中有奇树》写折花欲寄游子,“将以遗所思”,但“路远莫致之”,最后道出“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花本不足贵,唯因离别太久思念太深,不能自已。再如《迢迢牵牛星》描写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孟冬寒气至》前半段写寒冬夜长,女子难寐,“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后半段写女子对游子多年前的来信仍倍加爱护,“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以见自己的挚爱之情。《明月何皎皎》写女子的月夜难眠,徘徊思念,“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以上各诗所展示的思妇心态是复杂多样的。思妇盼望游子早归,有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有担心游子喜新厌旧、外力离间,而诗中多写因不归而盼归,越是盼归越是不归,表现了思妇独处时的精神苦闷。
男女成为“家”的基本构建。男性向外,女性向内。男性可以驱车出游,在良宵会上赏歌听曲,女性只能徘徊院庭,空室长叹,漫长等待,她们难言的寂寞经常靠泪水冲洗。在《古诗十九首》中,思妇是孤独的,游子其实也是孤独的。两者孤独感仅是生发点不同。游子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步入仕途,建功立业。如《今日良宵会》就写道:“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軻常苦辛。”这是要在仕途的激烈竞争中捷足先登,占据显要的职位,摆脱无官无职的贫贱境地。《回车驾言迈》亦称:“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不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追求自身扬名后的不朽价值。但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寓居他乡,饱经忧患,需要理解、同情和帮助,但世态炎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月光》)心理落差,对不义之伪儒者产生感愤;“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这是对知音难遇的慨叹;“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友则相亲,弃则相疏,此亦人情世态的真实表达。
游子离家远行,四处漂泊,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诗中表达的生命意识与时空意识是相互交织的。人生有限,生命短暂,身为异乡客,加上仕途的不顺,更使得游子不断寻求精神的慰藉和解脱。于是,他们“荡涤放情志”(《东城高且长》),追求燕赵佳人;他们认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得乐且乐,化忧为乐,话语虽达观,但深层的悲哀可以明显体味到。
《古诗十九首》中的情感表达是个人性的,其中游子思妇所表达出的复杂的思想情感论文导读: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张传玺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

4.上一页12

,其失意的感伤、哀婉、悲怨、沮丧,在中国古代具有普泛性和典型性,在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引起了诗人及读者的共鸣。

三、艺术价值:继承传统,影响后世

在诗歌史上,《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①、“千古五言之祖”②,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创作手法上,它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如《孟冬寒气至》中用“赋”:“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行行重行行》将游子的回归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作比;《明月皎月光》则以悲秋起兴,“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从时节的变易说到人情的翻覆——昔日同门友“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在创作语言上,它深得乐府诗的韵味,如叠字的使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读来以听觉的享受;“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青青河畔草》),读来以视觉的美感;“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客从远方来》),用双关语表达爱情的相思绵绵,是乐府民歌的典型手法。
《古诗十九首》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主要体现为抒情性,历代名家都对此有较高的评价。如唐代释皎然评其“辞精义炳,婉而成章”③,宋代吕本中说其“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④,明代陆时雍论道“深衷浅貌,短语长情”⑤,胡应麟更是赞其“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⑥。可以说,《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直言,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抒情最重,间有一定的叙事,几无议论元素。它所带给读者的是阅读心灵上的审美感动。
在诗歌的教育创作上,历代名家也有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提点,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认为学习作诗,“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熟读《楚辞》……及读《古诗十九首》”⑦;明代谢榛认为《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⑧;清代王夫之则认为“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诗》三百篇而下,唯《十九首》能然”⑨。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尚处于文人群体的发生期,文人的独立创作意识正处于自发到自觉的过渡期,文化语码的建构也处于萌芽期。从文人创作的心理角度看,他们已能敏锐地感受到地位高低所造成的人际亲疏关系,感受到世俗人生无以托付或是托付给时空的虚无感,但诗中还没有体现出忧患意识、讽谏品格和隐逸情怀;文人已经开始寻觅自己的精神家园,但还没有着落,真正着落要等到东晋陶渊明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集中表达了儒士的人格气质、社会境遇和精神生活,并可由此东汉后期社会生活的侧面,有着重要的认识作用。今人在对《古诗十九首》进行赏读研究时,往往会对其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作专题性研究,甚至跨文体、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如利用西方文论的话语——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颓废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另辟蹊径固然为一种角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流入实用,其解读的合理性还有待作进一步探讨。
注释: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卷二).明诗(第六).丛书集成新编,80:223.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四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81:361.
③诗式(卷一).“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丛书集成新编,80:1.
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引《吕氏童蒙训》.丛书集成新编,78:399.
⑤古诗镜(卷二).“古诗十九首”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11:27.
⑥.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5.
⑦.丛书集成新编.79:29.
⑧四溟诗话(卷四).丛书集成新编,79:220.
⑨姜斋诗话(卷下).续修四库全书,1698:10.
参考文献:
[1对《古诗十九首》的文化解读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古诗十九首.文选(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版.
[2]马茂源.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张传玺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