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资国禅寺与佛教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00 浏览:130336
论文导读:龙在,山水就不会离去,永远清秀;下联说龙须在增延,譬喻佛之教法,亦流转一切众生界,域宽径长。还有那“佛日增辉,常转”,“国基巩固,治道遐昌”,说明佛教源远流长,佛光万丈,与日增辉,佛门祈求国基巩固,治道遐昌,干戈永息,甲马休征,八难不起,代代和平!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我们在寺牌门前谈论正酣时,寺院住持释妙心来
我与资国禅寺同乡,经常有机会去那里“光临”、寻觅,每每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次次都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回来时只带有一点点记忆,时隔许久,头脑中便是空旷一片。此次文联携带我们一同前去,我立意对某一方面要有个探究。
清晨,我们驱车径直到了资国禅寺。车在资国禅寺的青砖白瓦大佛门停下,那些大“摄影家”们,拿起相机忙乎于“咔嚓咔嚓”,把那佛教寺门的美好风景吞入相机“肚中”。我虽然也带有一个“破机”,要与他们比起来,便是“小巫见大巫”,不自量力,我只好羞怯地把它藏于衣囊中。
摄影无门。我思量着,能否探究一下禅寺的佛教文化,给这次造访带来一点光彩,颇有一份成果。
我细心地观察,资国寺的山门是牌坊式的,它的造型十分壮观,高大厚实,是典型江南徽派风格,青砖蓝瓦,蓝粉勾线,牌门楼顶飞檐突兀,斗拱翘角,雕刻精美,独立匠心,极富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五尊牌墙依次座落,造势延下,两两相平。资国禅寺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在灰白的底色下相衬得格外清淅。中门两边镌刻“龙在山水无氵皆;须增长转”楹联。联首嵌“龙、须”二字;上联说有龙在,山水就不会离去,永远清秀;下联说龙须在增延,譬喻佛之教法,亦流转一切众生界,域宽径长。还有那“佛日增辉,常转”,“国基巩固,治道遐昌”,说明佛教源远流长,佛光万丈,与日增辉,佛门祈求国基巩固,治道遐昌,干戈永息,甲马休征,八难不起,代代和平!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我们在寺牌门前谈论正酣时,寺院住持释妙心来到我们面前,合掌鞠躬,邀请我们进寺早餐。我曾记得,在参观别的寺院时,我也注意到了住持也姓释,这是佛门子弟的姓么,回来后我特对此进行了查对。有一说法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易居录》卷22云:“沙门自魏晋已来,依师为姓。道安尊释迦,乃以释为氏。后见《阿含经》云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沙门,皆称释种。自是遂为定式,为沙门称释之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僧人统一姓氏通称为“释”,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文化作用。在中国,“姓氏”是标志一个家族的符号,天下僧人通称“释”,就表明大家都是同一信仰的一家人,这就大大增强了佛教内部的团结与组织的统一。另外,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生长、流布、发展,必须经过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天下僧人统一姓氏为“释”,可以视为佛教与中国人民生活相契合的开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我们用的早餐是资国寺法师们用柴火熬的大米粥,稠糊糊的,格外的香甜,我们饱餐了一顿斋饭后,便随着释妙心住持来到耕心堂。妙心住持坐在厅堂之上,我们依次坐好,静静地倾听他对佛教文化的讲授。他讲了春节时佛道与民间的不同。拜佛祈祷、抬菩萨、烧架香、点智慧灯、祈求福禄寿禧的礼仪,使我对佛教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觉得佛教文化浅出而深邃。
我们用过早餐后,妙心住持将我们重新从大门引入寺院内。我们踏上铺设的青砖路,拾级而上,来到了天王殿。天王殿两边站立着四大天王塑像,四大天王分持剑锋、瑟琶、雨伞、蟒蛇,寓“风、调、雨、顺”之意,祈祷年年丰收,岁岁平安,充分显明着劳动人民的聪慧。
我们迈上更高的台阶,来到大雄宝殿。殿宇金碧辉煌、结构玲珑剔透,画栋雕梁。大雄宝殿门前的两幅笔力遒劲的楹联,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宏伟气势,一幅是:两手把山河大地捏扁搓圆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大光明。另一幅是:觉皇御宇统摄三千百亿河山流峙厥内且瞻佛日辉煌;性海涵空普滋万物一切凡圣出没其中深见灵源浩淼。这气势之宏大,令人乍舌。仔细读后隐隐约约感到佛恩浩荡,洗涤人的灵魂,守候守戒定律,戒定真香,一心向善,克欲克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告诫人们要做堂堂正正之人,要理清清白白之事。
再次,我们站在大悲楼前注目许久,我们沉思,为何要设立大悲楼?后来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描述佛教本来就是以慈悲为宗旨,把爱普撒人间。佛教的慈悲精神从古到今,代代相传。人间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弘法利生,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弘法就是以正法来根治人心,陶冶心灵,升华人性。利生就是施乐解苦,慈悲喜舍,利乐有情。慈悲不仅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利生的最终目的。弘法与利生是互动的,弘法可以使众生明白惜缘、知苦的生命实相,利生可以让有情更懂报恩的佛教本怀。
秉持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人间佛教极度推崇慈悲精神,把佛教理念更多地付诸于慈悲行动,如救苦救难,抚孤恤寡,修桥补路,赈灾济国等具体的慈善行为。佛教的慈悲理念符合众生和人民的祈望和希求,佛教强调的慈悲、平等理念,利乐有情的精神深受众生的欢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天的中国,佛教的慈悲理念不断得到诠释和新的发展,佛教已经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不断给予处于变化社会中的人们以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抚慰。佛教慈悲浸润人心,符合人性的弱点与优点共存的本质,去恶从善的要求,离苦与乐的愿望,以及平等博爱的追求,在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我想,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它流传之广,是以它涤除污垢、心善品正,清贫克欲而深入人心。我们要与佛教文化结缘,倡导慈善为本,努力营造佛教慈善和现今经济社会相融的思想文化氛围,蔚起人心清正,慈悲为怀、惩恶行善、助弱扶贫的好风气。
(作者单位:吉安县审计局)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swhlw/lw20224.html上一论文:简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