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教学英语语言学习体会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64 浏览:118714
论文导读:
摘 要:语言是一种交通工具,语言学习最终是为交流服务的,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依赖,通过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经过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整理,从而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学习;体会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策略是让儿童自己用思维做实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直接体验各种事实,并且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这样儿童会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
人的语言能力首先是从发展语言技能开始的,特别是听和说的技能,因此有效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就必须先发展他们的听说技能,然后是读写技能。因为听说读写作为语言实践的不同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语言的机会,推动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语言知识。

一、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隐含作用的感受;从心理学上讲,语感是语言运用的心理直觉;从能力范畴上讲,语感是高层次的英语能力。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深刻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朗读是巩固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策略。
1.跟着录音机读,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且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起到了纠正和培养学生语音、语调之效。
2.编成儿歌、歌谣、快板朗教学英语语言学习的体会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诵,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朗诵英语是一种美感。七年级上册Let’s play basketball.That sounds good.让学生替换不同的单词,练习说,打节奏,采用轮流开火车,一问一答的游戏方式效果甚好。下课后,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感觉上了一节音乐课,挺好玩。”我马上问他:“会说这些句子吗?”学生一个个点头不已,从中我看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都大大提高了。

二、大量背诵,积累语言素材,灌输语法

为了学生将来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能够很好地将英语脱口而出,就要求学生把功能句型整句背诵,还有短文背诵,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流利表达的基础,而且能巩固语法。例如,both的用法,我提醒学生背诵八年级上册Unit6 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 A部分3a里面有几个句子,We both he black eyes and black hair.We both like sports. We both enjon going to parties.归纳出both放在行为动词前。

三、表演,让语言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背诵到表演,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加深感悟,学生的表演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学习做人的道理,礼貌待人。例如,七年级下册Unit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学生在问路和指路的情景表演中既学会了英语对话,又学会了懂礼貌。英语需要大量的可供模仿的语言输入,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作用上,而不是外在的语言形式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听和说的习惯。我们应当把交际语言的习得作为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手段,而非只是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目的,这在教学中也是应该注意的。

四、联系实际,随时体验

例如,九年级Unit2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我拿出学生七年级刚进初中的相片,让学生猜是谁,说说有什么变化,用used to be的句型巩固练习。因为是自己和同学的相片,学生兴趣和热情高涨,个个举手积极发言。I used to be short , now I am tall. ××× used to he long hair, now she/he has short hair .等等,让学生找到自己同桌的相片和自己的相片,说说变化,一节课下来,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这个句型,并扩展用一般将来时设想以后的变化。
无论是教师创设情境还是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只有当学生真正运用英语解决自己身边的理由,在自由对话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学生才会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刻的记忆,才能做到真正作用上的灵活运用。要让学生养成注意身边的英语学习的习惯,观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上的一些英语单词或短语,使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佳.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程序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
[2]郭宝仙.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芦溪镇第二中学)
编辑 薛直艳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mwxlw/lw7026.html上一论文:对于诗意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