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例说物理教学语言科学性和逻辑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07 浏览:16962
论文导读:
教学语言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学主体进行教学信息交流和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教学语言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唤醒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感知效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具有科学性是物理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它指所使用的物理教学语言必须用词准确、语句简练、语意清晰、条理分明。专业名称、专业术语、物理概念和规律可以进行必要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但不可以随便更改名称和说法,或表述含糊不清。
例如:胡克定律表达式F=kx中的F是弹簧产生的弹力,不能说成是弹簧受到的拉力,尽管它与弹簧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态”。表述中“一切”阐明了定律的普遍适用性,无论是天上物体还是地下物体;“总”说明了持续性,一直是这样,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迫使”这个词带有拟人的意蕴,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情愿”地被转变了,而在被转变的过程中还一直在“抵抗”这种转变,其根本理由是因为一切物体总有保持自身运动状态不变的固有本质属性——惯性。因此,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教学语言表述,务必要注意上述加点等词语的准确性,不能随便进行变通或没有实质作用的所谓创新表述。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不高,备课不细致,教学语言经常出现科学性理由,表1列出常见的一些有违科学性的语言。
说法第5简析:匀速圆周运动和匀速转动都是理想化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是对质点而言的,匀速转动是对有大小形状的实际物体而言的。例如: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可以看成质点,这时可以说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当然是将其轨道当着是圆轨道);而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不可以当质点,因此,只能说地球在转动,说地球做圆周运动就不妥,地球自转时,地球除地轴以外各小部分(可以当成质点)就做匀速圆周运动。
说法第9简析:振动物体运动快慢是用速度描述的,振动过程中,速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表明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断变化的;而周期指一次全振动的时间,描述振动的快慢,对于一个给定的振动系统,其自由振动的周期是不变的,是固有周期。
说法第10简析: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于参考平面的,其值可能是0,但不能说没有重力势能,就象温度是0℃时,不能说没有温例说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度一样。
说法第11简析: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不存在某个方向上的分动能。但运动可以分解,对某个方向上的分运动可以运用动能定理,涉及到的动能就是物体在该方向上分运动的动能。
说法第12简析:假设甲、乙两个质点在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且角速度ω相同,由于甲、乙的角速度相同,它们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速度方向转变的角度?兹=ωt必定相同,说明速度方向转变的快慢相同,那么加速度大小相同吗?根据a=ω2r可知,在角速度ω相同的条件下,轨道半径r大,加速度就大。可见,“向心加速度只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速度这个矢量同时具有的两个属性,在曲线运动中,讨论速度变化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速度变化不可能用分开的速度大小的变化与速度方向的变化两者某种组合等效表示。
物理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基础学科,在传承物理文化的过程中,物理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性。它指物理教学语言中,同一概念的内涵应前后一致,不能模棱两可,判断、推理要有依据,从语言的结构形式到内容都要合乎逻辑规范,遵守逻辑规律。
如图1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装置示意图,笔者曾经听一位教师上课时说:“在平衡摩擦力的前提下,当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时,钩码重力可以认为等于绳上拉力”,这样的表述就不合逻辑,应该说“……绳上拉力可以认为等于钩码重力”。再如“在热传递过程中,若无其它形式能的交换,则在任何一定的时间内,高温物体所放出的热量总是等于低温物体所吸收的热量”,这样的语言表述从逻辑上分析是存在理由的,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不管有无其它形式能的交换,在一定时间内,高温物体所放出的热量(注意:不是减小的内能)总是等于低温物体所吸收的热量(注意:不是增加的内能),从句子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这个假言判断犯有“强加条件”的逻辑错误,因为作为条件的前件即“若无其它形式能的交换”,不是作为结论的后件即“高温物体所放出的热量总是等于低温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的充分条件。为了便于认清其中存在的逻辑理由,下面举一个与它存在同样理由的简单例子:“如果x>0,则x+1>x”,该例子中,结论“x+1>x”并不需要条件“x>0”。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习惯性地用“然后”、“其实”、“也就是说”等词语,一堂课甚至能说几十次,成为口头禅。若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多数时候无需用这些词语,这样的“垃圾语言”应清除。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淮安 223001)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mwxlw/lw40165.html上一论文:试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提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