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藏族史诗《格萨尔》在藏汉双语艺术教育中意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94 浏览:97474
论文导读:双语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的看法和倡议。在藏族地区从史诗《格萨尔》中领略到人类文化中的乐舞活动无处不在的事实。我认为《格萨尔》乐舞文化的研究从藏汉双语教育学科角度谈应该有独立的学术层面予以支持。从而形成完整的、结构牢固的构架。既有理论层面,又有实践层面。

(一)理论层面:即研究《格萨尔》学中一系列“口传

摘要:《格萨尔》乐舞文化的研究从藏汉双语教育学科角度谈应该有独立的学术层面予以支持。从而形成完整的、结构牢固的构架。既有理论层面,又有实践层面。即研究《格萨尔》学中 一系列“口传”乐舞的理论理由,宏观、整体地来解剖和分析这个学科,并用科学的策略和严密的理论思想体系来归范该学科。从实践层面在《格萨尔》“口传”乐舞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具体对艺人们传唱与描述的各种内在动态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乐舞的产生与民间乐舞对《格萨尔》故事中乐舞的影响,《格萨尔》故事的乐舞创作与表演动态的研究等。理论引导实践,以藏汉双语艺术教育的方式入手解决藏族地区语言障碍 和心理障碍。再唱歌跳舞与情感的交流中轻松自然地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同时在表演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藏好双语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格萨尔》 藏汉双语 艺术教育
我自2011年主持国家项目“史诗《格萨尔》口述中的乐舞文化研究”不断地与格萨尔研究专家、民间艺人探讨。深感长篇史诗《格萨尔》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藏族群众生活中。
一、史诗《格萨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过艺人们选择、处理、根据接受者的期望同时接受者又应和传播者的期望,在互相调整与相适应中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双向互动,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我应邀伴随着碧绿的草原,穿峡山林,从果洛到玉树一路实地考察,感受到《格萨尔》故事优秀的魅力,和当地政府和民间艺人都在极力保护藏族《格萨尔》这一非物质民族优秀的文化。比如在玉树康巴艺术节时,在格萨尔广场看到称多县、杂多县、囊谦县,曲马来县用藏戏不同的动态和艺人的说唱形式表现了格萨尔的故事,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治多县用肢体语言和艺人言说相结合的《嘉洛婚俗》的表演。要从史诗《格萨尔》“口述”中去研究舞蹈动作,尤其对舞蹈动作进行剖析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史诗《格萨尔》是一种以口头创作和口头传唱的艺术作品。值得庆幸的是藏族史诗《格萨尔》故事的传播者“民间艺人”以其独特的方式,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层出不穷。在青海玉树地区和青海安多地区的藏族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乐舞个性,约定俗成地有了自己的称谓。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格萨尔》故事中有“鲜花旋转舞”的曲名,从字义就告诉我们该动作的动律是在圆式思维中进行旋转与派生,去理解舞蹈体语曲线的美。“圆”即“环”, “环形”代表着东方文化思维方式,环舞形式包括体态的圆形,更具藏族文化特征。从青海黄南泽库《格萨尔》剧团表演和最近看到的治多县用舞蹈语言和艺人言说相结合的《嘉洛婚俗》的表演动作中,感到史诗《格萨尔》中应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的乐舞形式。据我了解《嘉洛婚俗》表演的肢体动态中的很多元素是根据四川德格一些寺中传统的“格萨尔”岭国舞蹈动态中吸取,具体的内容将在我写在即将出版的著作《史诗《格萨尔》“口述”中的乐舞研究》中有描述。
据说治多是珠牡的故里,以珠牡故里实地创作演出《嘉洛婚俗》是非常有作用的。据文化局巴德才仁局长介绍,演员是以牧民为主在很短的时间内排练并演出。充分显示藏民族乐舞文化的潜力。在玉树州文化局领导和州文联彭达主席的引荐下,看到并参加了很多玉树州的关于格萨尔的专著和玉树州二中“格萨尔口述基地揭牌仪式”等,体会到玉树从上级政府到民间机构都在为《格萨尔》这一民族文化而动,并在发展。不但有老专家的引导,而且在中学建立了长久的“格萨尔口头传统研究基地”,包括看到的治多民族中学演出的“嘎嘉洛婚俗”从基础做起,让民族文化在孩子的心灵中受到影响,感受到党的关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在观看玉树治多希望小学演出《嘉洛煨桑》剧目,该剧目是以格萨尔民间艺人青梅热德“赞珠牡”的史诗而改编,孩子们演出非常投入,他们的舞台就是珠牡故乡大草原,背景就是那里的山河,寻找四大神山,远看山头点燃十三煨桑台,的火焰,场面壮观,非常感动。在玉树治多民族中学观看学生演出的嘉洛婚俗和民间艺人吟唱《格萨尔》剧时,偶然在该校执教的汉族教师黄老师,他听说我是搞艺术的,非常感动,希望我们能搞出一套藏汉双语的艺术课泵,她说“在这里最缺的是藏汉双语的教师,尤其是符合本民族心理特征的双语教材,否则学生上语文课时学生听不懂,不容易接受,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出过草原。”我分析1、语言障碍 2、心理障碍。如果要解决这两个基本障碍,最快的解决策略应该从最容易接受的艺术教育入手,学校在其他必须上课程之外,加强艺术教育,再唱歌跳舞中轻松自然地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在表演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能力。
二、 我在研究“史诗《格萨尔》口述中的乐舞文化” 的过程中,努力寻找《格萨尔》故事中乐舞的起源,发展、融入、创造与再创造的合理度,并为此提供理论依据。从乐舞艺术的角度,对于史诗《格萨尔》 “口传”乐舞文化的历史定位、乐舞文化的产生过程、文学特点与价值体现的艺术成就及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格萨尔》作为藏族文化的典范,怎样融入现代社会,对《格萨尔》说唱中曲名和飞禽、动物、人物的动态描述分类以及艺人的说唱风格和创作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建立完整的《格萨尔》史诗中乐舞文化双语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的看法和倡议。在藏族地区从史诗《格萨尔》中领略到人类文化中的乐舞活动无处不在的事实。我认为《格萨尔》乐舞文化的研究从藏汉双语教育学科角度谈应该有独立的学术层面予以支持。从而形成完整的、结构牢固的构架。既有理论层面,又有实践层面。
(一) 理论层面:即研究《格萨尔》学中 一系列“口传”乐舞的理论理由,将它宏观、整体地来解剖和分析这个学科,并用科学的策略和严密的理论思想体系来归范该学科。阐述论证乐舞在《格萨尔》民间故事中的作用,以及在民族地区应用藏汉双语艺术教育领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此,《格萨尔》学科理论层面包括以下内容: 1、史诗《格萨尔》学“口传”乐舞的 研究对象;2、学科职能;3、学科结构;4、研究策略;5、学科特征; 包括《格萨尔》学中“口传”与乐舞、民间文学、音乐学、舞蹈学、美学、戏剧学的区别与联系。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lxxklllw/lw42227.html上一论文:简论艺术实践课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