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电影《芝加哥》反讽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82 浏览:58246
论文导读:充满动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观赏性;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但最吸引评委和观众的是影片针砭时事,嘲讽现实的批判性。影片中的情节设置、叙事风格、语言的运用和人物的刻画无不幽默和搞笑,充满反讽意味。反讽的多层次运用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手段,也是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一、情节的反讽电影的情节始终围绕着律师比利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要]《芝加哥》改编自百老汇舞台剧,是一部颇具现代感和观赏性的歌舞片。电影讲述了女杀人犯罗克茜如何在律师的帮助下成为舞台明星并逃脱法律的制裁的荒谬故事。影片利用绚丽多彩的歌舞显示出芝加哥的喧嚣与繁华,同时用反讽的形式揭露出繁华背后腐败黑暗的现实。反讽贯穿着整部影片:无论是情节的设置,还是叙事风格、语言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幽默和搞笑,充满反讽意味。
[关键词]《芝加哥》;歌舞片;反讽
反讽原为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往往是指所言和所指恰好相反。它最显著的特征是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的表面作用相互对立矛盾,并具有嘲讽意味。随着电影视听语言的形成、丰富,反讽也渐渐发展成为电影叙事表意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反讽的修辞手法使电影充满了矛盾张力,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芝加哥》改编自百老汇的舞台剧,荣膺2003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故事以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浮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而又值得思考的故事。剧中的歌舞四射、充满动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观赏性;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但最吸引评委和观众的是影片针砭时事,嘲讽现实的批判性。影片中的情节设置、叙事风格、语言的运用和人物的刻画无不幽默和搞笑,充满反讽意味。反讽的多层次运用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手段,也是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

一、情节的反讽

电影的情节始终围绕着律师比利如何想方设法帮助女杀人犯罗克茜获得大众的同情,打赢官司而展开的。罗克茜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一心梦想成为舞台明星。因为受到情人的欺骗,一怒之下杀了情人。被关进监狱后遇见杀了出轨丈夫而被关进大牢的舞台明星维尔玛。看见著名律师比利正在帮助维尔玛打官司,罗克茜设法引起比利的注意。比利觉得罗克茜更能吸引公众的关注,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因此受理了她的案子。他把罗克茜包装成楚楚可怜的受害者,欺骗媒体,从而博得大众的同情,最终达到了双赢的目标。
在整个故事中,观众从一开始就知道罗克茜有罪,亲手杀了男友,接着见证律师帮助她精心策划,操纵媒体,博取芝加哥民众的同情。最终罪犯逃脱法律的制裁,反而利用狱中的机会靠着欺骗的手段摇身一变成为明星。这一情节似乎不合情理,荒谬之极,又似乎合情合理,就好像又是现实。正是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结局具有绝妙的反讽效果,更能引人深思。
这样一个荒谬的故事实电影《芝加哥》的反讽艺术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际上嘲讽了美国社会中的司法的不公平和新闻界的腐败。20世纪初期的芝加哥,表面上歌舞升平,一派繁华,但实际上仍是享乐、歌舞、犯罪狂欢的场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城市,没有人真正关心故事中女人们的命运。人们只需要感官的刺激——令他们感觉新奇的故事。娱乐新闻界一味地迎合大众的猎奇口味,全然不顾是非曲直,事实真相。新闻的导向反过来影响甚至又制约了大众的舆论,进而引导司法决策。这才导演出杀人犯被判无罪释放,无辜的人被处以极刑等一幕幕闹剧。

二、叙事风格的反讽

影片平铺直叙讲述了整个故事。叙事的特别之处在于现实和虚拟的舞台两条线交错展开,两条线一实一虚,现实灰暗阴沉,歌舞色彩绚丽,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影片的主线是现实,主要用黑白来表现,再配上叙事性的歌舞为副线,互相补充。在现实世界中,一切都是压抑与杂乱无章的,两起谋杀案均发生于月黑风高夜,维尔玛杀人后匆匆赶往俱乐部,俱乐部内人声嘈杂,罗克茜杀男友时也是在狭窄而凌乱的房间里。而当罗克茜被关进监狱后,监狱里更是阴冷灰暗,一个个冰冷的铁笼,单调的滴水声和脚步声更是将主线这种灰暗阴沉的基调渲染到极致。灰暗的色调意味着现实的冷酷无情,束缚和压抑。在监狱里六个女人共同道出自己弑夫缘由,她们跳起监狱探戈,伴着慷慨激昂的音乐,她们的舞蹈热情奔放,动感十足,极富感染力。这是那些女囚心底的呐喊,表达了她们对自由的渴求以及罪恶释放后的快感。显而易见,在歌舞叙事中,编导故意将黑白颠倒,在舞台上用美的艺术去表现丑陋罪恶,这种反讽更能深深打动观众,表现出现实的残酷无奈。
在影片中,色彩鲜明的两条线不断交错、切换,反衬出现实的悲惨。惟一无辜女囚犯韩雅被带到绞刑台,影片以颇为巧妙的手法虚拟了一个舞台,舞台上韩雅表演着匈牙利著名的“大变活人”消失的魔术。现实中,韩雅被吊死,绞刑架下的人们似乎很难过,对她充满同情;而舞台下观众看到韩雅消失后全体起立鼓掌,持续地欢呼呐喊。舞台上民众的反应才是现实民众的内心表现。芝加哥民众猎奇心理,对娱乐的盲从以及无情贪婪的看客心理才是杀害无辜的韩雅的真凶。
另一场值得人们回味的舞台表现是木偶戏。比利为了给罗克茜洗脱罪名,首先把她包装成明星,精心策划在记者面前的答话。为了不露破绽,他们甚至提前反复演练。在记者招待会上,整个场面变换成舞台,罗克茜和记者们都幻化成活人木偶,他们完全受到比利的制约和摆布。在这场戏中,舞台和现实模糊化,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舞台。木偶即人,人即木偶。两条叙事线的交叉和模糊正是对新闻界的嘲讽。人生若戏,无论现实还是虚拟世界,真正的操纵者就是比利。

三、语言的反讽

影片中语言也很有特色,和影片反讽的风格始终一致。其中很多语言言在此意在彼,即表达的实际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监狱中六个女囚犯跳着探戈,愤怒地重复唱着“他们自作自受,罪有应得”。诚然,被她们谋害的男人们有可恨之处:他们或欺骗,或,或背叛了他们的女人,甚至泡泡糖小姐的丈夫并没有犯罪,只是爱吹泡泡糖,惹怒了老婆。“他们自作自受”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不禁让观众反问:如果那些男人犯下以上的罪孽就应该受到剥夺生命的惩罚,那么舞台上这些犯下杀人罪的女囚犯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处?当看到影片的结局,罗克茜和维尔玛被判无罪释放,“他们自作自受”更显得是对现实的嘲弄。囚犯中惟一无辜的韩雅只会讲几句简单的英语,其中一句就是她经常重复的“我是清白的”。韩雅的“我是清白的”和最终带上绞刑台的命运也构成一对反讽。神秘的律师比利上场时,他踏着音乐,如痴如醉地在一群性感的女囚中唱着“我不要钱,我只要你们温柔论文导读:体的游戏规则,操纵着芝加哥的媒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形象在影片中却呼风唤雨,如鱼得水,获得大众的支持,最后名利双收。比利的成功不正是对现实的嘲讽吗?罗克茜的丈夫汤马斯,是剧中为数不多的忠厚善良的人。但老实人的境遇却不得不叫人感叹现实的不公。忠实的汤马斯为了不让妻子入狱,主动承认自己是杀人犯,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的爱”。但是现实中却只认钱不认人,楚楚可怜的韩雅用几句不标准的英语向他求救,他假装没听见。可是现实和舞台还在一直切换,他依然唱着“我只要你们温柔的爱”。这句显而易见的谎言就是对他莫大的讽刺。
监狱中的典狱长莫顿夫人利用自己的职权,经常收取女囚犯的贿赂并为她们打开方便之门。而对于监狱里没有钱势的弱者,她当然是不闻不问。在聚光灯下,她受到顶礼膜拜,衣着艳丽的她夸张地扭动着身体,唱着“你问问栅栏里的小鸡,它们会告诉你,我才是这里的老母鸡。我爱护每只鸡”。她把自己比护每只小鸡的母鸡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歌中她还唱道:“只要你对嬷嬷好,嬷嬷一定也会对你好。”又是对囚犯们的暗示,显示了她的无耻与贪婪。
在木偶戏的舞台上,记者们木偶一般僵硬的妆容,也是对于现在的记者们本性的写照。记者像木偶一样,没有思想,只是被人利用的对象。在舞台上,无论罗克茜说什么,他们都会应和道“可以理解”。事实上“可以理解”导致了黑白颠倒,进而愚弄了大众。

四、反讽的人物形象

一方面,影片中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反讽意味。另一方面,这些人物具有现实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思。罗克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形象。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毫无同情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她杀情人,锒铛入狱。但是她没有一丝悔过,抓住一切机会吸引律师的注意,说服他为她辩护。她和比利一起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欺骗民众,为自己洗刷罪名。这样一个坏女人的形象,导演并没有刻意丑化她的形象,反而赋予她一些美好的品质,比如她即使身陷囫囵,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遇到困难,机智善变。这些美好的品质不仅使克罗茜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贴近现实,而且试图混淆观众的视听,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正是因为她的逼真形象与善恶不分的价值观,才能引起观众的思索,达到嘲讽现实的目的。
比利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律师。他打官司一方面为钱,另一方面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从不考虑他的客户是否违法,全然不顾社会和大众利益。他利用媒体和大众的同情心为客户辩护,为了自身利益不顾一切。比利深谙整个媒体的游戏规则,操纵着芝加哥的媒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形象在影片中却呼风唤雨,如鱼得水,获得大众的支持,最后名利双收。比利的成功不正是对现实的嘲讽吗?
罗克茜的丈夫汤马斯,是剧中为数不多的忠厚善良的人。但老实人的境遇却不得不叫人感叹现实的不公。忠实的汤马斯为了不让妻子入狱,主动承认自己是杀人犯,不料却遭妻子的欺骗;但他还是原谅了妻子的不忠,帮她付律师费;当听到妻子怀的可能不是自己的孩子这一消息时,老实人虽然愤怒,却没有放弃对妻子的救赎。法庭上,当罗克茜无罪释放,众记者也对她失去兴趣,纷纷离去后,只有他在那儿耐心地等待着妻子的归来,愿意给妻子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自私的罗克茜却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嘲弄他的善良。再次受骗的汤马斯独自一人悻悻地转身而去。汤马斯的形象叫人既怜又恨。他诚实善良,但有时却愚笨懦弱。他数次受到罗克茜的欺骗,却始终选择相信她的话电影《芝加哥》的反讽艺术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 在舞台上,汤马斯以小丑的形象出现,他顾影自怜,称自己为“玻璃先生”,受到人们的忽视。这意味着诚实、善良、宽容这些美好的品质在现实中不再受人珍视,甚至像小丑一样受到嘲弄,社会变得冷酷而荒谬。
匈牙利女人是惟一无辜的,因为不会说英语,花不起钱雇辩护律师,所以她也是惟一一个被处死的。惟一清白的人被绞死了这是对现实莫大的反讽。韩雅的存在就是向世人昭示这是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世界。
在影片中,诚实善良反而变得可笑,痛苦和不幸成了开玩笑的对象,人类的处境变得冷酷而荒谬。到处充满了谎言,欺骗和腐败,人们不再天真,不再有道德感,不再崇尚真善美。面对自身这一现实处境,人们甚至没有觉醒,只有麻木,就像汤马斯一样。影片最后的结局让人啼笑皆非,昔日冤家对头罗克茜和维尔玛竟然作为姐妹花同台演出。更为讽刺的是她们在最后的演出中以为道具,再次掀起了舞台的。观众们都清楚,她们俩就是用杀死了背叛她们的男人,而现在她们不仅无罪释放,而且还成为舞台上的明星,还拿着作为特色道具,用她们曾经的犯罪经历作为噱头,吸引观众的关注,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观众们的掌声、欢呼声显示出他们的冷酷与麻木。影片戏剧式的结局反讽出悲剧的现实,让观众在轻松的剧情中深思这并不轻松的现实。所以,这部影片可称之为黑色冷幽默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夏冬星.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反讽叙事[J].电影文学,2010(18).
[3] 吕琼.纪实、间离与反讽——论影片《贫民富翁》的叙事艺术[J].电影文学,2009(11).
[4] 何塞.《芝加哥》:即便不声名显赫,也要声名狼藉[OL].http://i.mtime.com/jose/blog/1732702/2009-03-06.
[作者简介] 李芳芳(1976—),女,湖北钟祥人,硕士,长江大学一年级工作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和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