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评剧艺术深思之我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06 浏览:14271
论文导读:淑兰艺术学校的校长,75岁高龄的她仍在为培养青少年而勤奋工作。她说:“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喜爱评剧,学习评剧,我将为此不遗余力。”来自天津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花玉兰也说:“评剧今后要多发展青年和少年,目前评剧班没有招收年龄很小的孩子,希望今后能够多招收一些青少年学生参加评剧专业学习,评剧要从孩子抓起。如
摘要:评剧诞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曾在北方流传很广,因其作品贴近生活、针砭时弊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并迅速成长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艺术的冲击以及电视传媒的广泛普及,节奏缓慢、难以上口的评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评剧的评剧艺术深思之我见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发展历史表明,评剧仍然充满着魅力和独到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群众基础 发展关键 青少年
目前评剧还不景气,如何让评剧更好地发展?笔者就评剧事业的目前状况和未来采访了一些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和有关专家,引发了许多深思。

1、评剧很有群众基础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剧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那时随着一批评剧现代戏的上演,如《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黛诺》《夺印》《向阳商店》《南海长城》等,评剧几乎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唱评剧,评剧团最多时一天要演六场戏,和放映电影差不多。评剧不仅在北方有群众基础,评剧院团还常常到上海等南方城市演出,同样深受观众喜爱。
十年动乱之后,评剧有过一个复苏期,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了一些观众喜爱的好戏,如中国评剧院排演的《野马》《高山下的花环》《米酒歌》《评剧皇后》等。可是好景不长,从20世纪90年代起,评剧开始进入了一个低谷,好戏越来越少,演出越来越少,当然,文艺的样式呈更加多元化了,观众有所分流是完全正常的,喜爱戏曲的观众有所减少不足为怪。但不正常的是,为什么过去那么有群众基础的一个剧种,现在却离开了观众?国家一级编剧张永和认为,评剧应该回归它的本色。他说:“评剧是通俗剧种,是俗文学的代表,现在由于艺术形式多样化了,不可能再像当年那样京、评、曲三分天下,但现在评剧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所以,评剧应该放下架子,回归到群众中去,不要一律搞豪华版,搞大制作,这对评剧不太适应,而要更加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这样评剧就是有希望的。”
张永和说:“现在评剧有一种脱离群众的倾向,也流失了一部分观众。但是我们看到,专业评剧不景气,而业余评剧活动还不少,所以评剧应该回归到戏曲本土中去,不要脱离群众。”中国评剧院总导演张玮也认为:“现在的评剧有一个大理由就是脱离群众。北京的评剧以前定位就是写北京、演北京,那时还有不少业余作者,他们与专业作者相结合,也创作了不少生活气息浓郁的好戏,比如1960年排演的《生活的凯歌》就是业余作者写的,后来改编成《向阳商店》,影响非常大。现在评剧不写他们的生活了,他们就不喜欢了。”
在这次邀请赛期间,笔者也和很多来看戏的戏迷们聊起评剧,他们大都和笔者的年龄差不多,五六十岁,那种痴迷的程度绝不亚于如今一些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迷恋,而且说起评剧流派、唱腔来头头是道。很可喜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剧迷们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后代和亲朋好友,一批青年评剧爱好者也在不断产生。但他们普遍反映,现在没有戏可看,新戏太少,喜爱的老戏包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戏也几乎绝迹于舞台了。所以,评剧应该是有观众的。

2、评剧发展关键在领导和政策

既然评剧是有群众基础的,那么影响评剧发展的根本理由就不在观众方面,而应该在剧团。中国评剧院总导演张玮说:“没有好的新剧目,这是一个很大的理由。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好的本子,就不会有好的舞台剧目。现在戏曲编剧大多改行了,中国评剧院有不少搞编剧的,大学生也不少,可是基本都走了。根本理由在哪里?一个是领导理由,另一个就是政策理由,比如对编剧,稿酬少暂且不说,他们参加作家协会都很困难,写小说的很容易进作家协会,写剧本的就很难;还有搞戏曲音乐的进音乐家协会也很难。戏曲是综合艺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艺术团体,过去常是为演员来写戏,演员捧戏,戏又捧红演员。现在没有这种环境了,好多很好的演员没戏演,这样也就很难再培养出观众认可的新一代演员。评剧要发展,这是必须解决的。”
张玮是有着四五十年舞台经验的老评剧导演,曾导演过许多在观众中很有影响的评剧剧目,而如今她已经没有什么新剧目可“导”了。据了解,原来评剧鼎盛时期全国评剧团有上千个,而现在剩下的已经寥寥无几,很多小评剧团解散了,大剧团都没多少戏演,更何况小剧团,如果没有点“金钢钻”,很难养得活自己。因此,张玮呼吁在政策上要适当作些调整,鼓励戏曲创作,这是振兴戏曲包括评剧艺术的很重要的环节。除此之外,就是希望各级领导重视戏曲艺术发展。在当今“领导重视”还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希望门的领导、戏曲院团的领导把观众需求放在第一位,不要眼睛只盯着经济效益。当然不是讲不要经济效益,而是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为观众服务中创牌子,在演好戏中创牌子,这样,是一定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

3、评剧要面向青少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包括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不是抽象的,一切代表人民利益的文化,一切最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都应该包括在先进文化的范畴。当然,一切文化艺术形式都需要与时俱进,评剧艺术要发展,就必须努力争取青少年。
来自辽宁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就已经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为花淑兰艺术学校的校长,75岁高龄的她仍在为培养青少年而勤奋工作。她说:“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喜爱评剧,学习评剧,我将为此不遗余力。”来自天津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花玉兰也说:“评剧今后要多发展青年和少年,目前评剧班没有招收年龄很小的孩子,希望今后能够多招收一些青少年学生参加评剧专业学习,评剧要从孩子抓起。如果需要我做些什么,我会义不容辞。”
这些老艺术家都表现了对评剧艺术未来的期望。北京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提出,评剧要进入课堂,让学生从小接受评剧的熏陶;“梅花奖”得主谷文月也认为,抓评剧青少年演员和抓评剧青少年观众要并重,这样评剧才能有高水平的接班人,有将来高水平的观众群体。
艺术家们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评剧必须走近青少年论文导读:
,为此,笔者以为评剧需要“三并举”:一是传统剧目,这是一批老观众所喜爱的;二是现代剧目,这是评剧之长处,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东西;三是适应青少年观众口味的新评剧(暂且这样称呼),就是可以将各种现代艺术手段融合在评剧当中,既保留传统的东西,又尽量有现代气息,如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也基本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当然,评剧要更好地体现群众化,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努力。中国评剧院总导演张玮说,评剧本来是很活跃的,应该体现它的灵活多样性,比如搞小剧场,搞折子戏、戏曲小品,搞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戏都是一本正经,都是大制作、大舞台,就不能吸引观众。张玮主张搞自由结合,名角可以组织班子演戏,作者也应不拘一格,移植是戏曲的传统,可以多移植一些小说、小品。张玮的这些话值得我们思考。
有新老评剧艺术家对评剧事业的执着,有评剧票友们对评剧艺术的热爱,有许许多多关心评剧、甘为评剧事业做奉献的评剧爱好者,评剧艺术一定能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