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杨应修艺术传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068 浏览:117973
论文导读:

1、少年时代

杨应修,字可宾,号慎斋。1912年11月6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朱石桥乡三凤村。父亲杨季生,母亲郭氏。父亲早年毕业于宁乡师范学校,在乡村小学教语文,兼图画课。
幼时的杨应修身体虚弱,母亲常带他去宁乡回龙山的古寺去进香,唯愿菩萨保佑应修能平安成长。也许正是寺内的雕塑和壁画引起他最初对美术的兴趣。
杨应修从小喜欢上了画画,便经常坐在乡下房屋特有的大门槛上用瓦片在地上画鸡、画狗,画了擦,擦了又画。父亲教室的南面有个很大的窗户,每当上绘画课时,他还会溜到教室的窗口外,趴在窗棂上出神地偷看……
父亲注意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尽管到了像哥哥们那样该下田帮忙的年纪,父亲却很少要他干活,而是要他跟学生们一起听课,又从自己那些心爱的画笔中分出两支给他,还给了些毛边纸。应该说是他的父亲最早注意并引导他对学画的兴趣,当时他大约7岁。
旧时乡下,有一种专卖毛笔的人,青衫长褂,背着毛笔到处走,逐家问售。每有卖笔先生到,父亲总是把一大把笔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挑了再挑。然而总是看的时候多,买的时候少,有时看半天竟不买一支,因为家里确实没有余钱。
父亲曾给过他的两支旧毛笔,既当墨笔,又作色笔,常常落好了墨,再跑到塘里洗笔,洗干净,蘸上颜料再画。他的画艺渐渐有了长进,能画简单构图的画。父亲看了十分高兴,开始托人到处给他借画,哪里有画稿或画册,便千方百计借来。有时为了一张画稿,不惜来回数十里。他见到喜爱的画,便废寝忘食,看了又看,临了又临。那时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多有几只毛笔。
一次,应修为一个远房亲戚画了一幅雪景,亲戚很喜欢,当即给了他300文钱作奖。从这以后,他天天盼望青布长衫的卖笔先生。不知等了多久,青布长衫先生终于来了,他从满满的一大把笔中,选了一大一小两支羊毫,试了试水,用珍藏近一年的300文钱买了下来。他终于有上颜色的笔了!
不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去距家十几里远的高小读书。
在高小读书期间,应修结识了肖庆涵老师。肖老师不苟言笑,常要求他清晨起床临习字帖。经过一段时间对正楷的刻苦练习,又让他兼习隶、篆。肖庆涵知道应修喜爱画画,为了让他理解书法对杨应修艺术传略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绘画的重要性,肖老师开导他“古人论画云‘写竹还须八法通,须知书画本来同’,以书法的笔意去揣摩画法必会大有长进的。”在读高小的日子里,幼年应修的绘画就已经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了。肖庆涵的教育思想对杨应修一生都产生影响,杨应修本人也一直尊肖庆涵为自己敬佩的启蒙老师。
高小毕业,应修考取了长沙的长郡中学,因家中无钱交纳学费而放弃了去省城读书的机会。
宁乡师范学校的收费较低,父亲只得送他去读师范,也许希望他像自己一样,将来做一名乡间教师,也是条谋生之路。可是,一年半后应修又因病而只得辍学,这一年他16岁。

2、学艺之路

在应修的亲戚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杨世焯,另一个是肖泳霞。杨世焯是杨应修的族叔爷,肖泳霞是他的伯母。杨世焯是一位画家,走南闯北见识颇广,曾经开过绣庄,是杨氏族内的重要人物;肖泳霞善刺绣,所绣作品无不精妙。这两位都是当时湘绣界的名人,至今仍在湘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湘绣行业有个特点,对稍有绘画技能的人而言,便可以从事“勾粉”“上缎”等基础工作,从而能够获得收入养活自己。也许正是这个理由,肖泳霞在1932年秋天介绍杨应修到长沙广华湘绣庄做学徒,学习湘绣绘画。广华绣庄当时聘有三位著名画师。杨应修从栗子希学花鸟,从曾醒樵学走兽,从文澜学人物。由于原先有些基础,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所以便能很快适应湘绣的工艺要求。学徒正式开始工作,最初就是勾粉。所谓勾粉,就是在画稿的反面循着透过纸背的轮廓线,涂上铅粉,然后拍拓到缎子上去。勾粉,好比小学生写蒙本,依样画葫芦。
先来的师兄弟们都“上缎”了,应修仍然在没完没了地勾粉。哪一天才能上缎,成了应修的梦想。
“上缎”就是按铅粉印下的部位,直接在缎子上勾描出画面的轮廓线。完成一幅幅白描绣稿。上缎工序要求较严格,弄不好就会造成缎子的损失。所以,能够熟练的上缎就预示着收入的提高。
进入广华绣庄一年后,杨应修的才能初步显现出来。他不仅可以很快适应湘绣的各项工艺,而且在纸面绘画上也开始引人关注。曾醒樵善画狮虎,人随和,不保守。杨应修很快地掌握了他画走兽的基本要领。有一天,他以曾先生所教的笔法画了一头狮子,又以自己的理解配上背景,整个画面顿感生气勃发,作品绣出后获得一致好评。谁知就是这件事,竟成为了他的一段难忘的经历。正如他自己回忆:“曾醒樵先生,为当时长沙颇有名气的人像及走兽画家,书画造诣甚高。老板聘请他来‘广华’为师授徒,原定是3年,每月酬金为银元70元。可是到了第二年春上的一天,师傅没有来上班。庄里学徒们议论纷纷,后来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学徒的每月酬劳是只管饭,无酬金。但由于我在学徒第一年就能单独作画,老板很高兴,竟在众多学徒中破例给了我3块银元,遇着这么好的先生和老板,可以想象我的感激之情了。于是,我更卖劲地干,哪里知道老板的心计。我能单独作画,且工资只须付先生的几十分之

一、所以老板借故将先生辞退了。”

经过这件事,杨应修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之路是条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艰难之路,如果因循守旧,即便是曾醒樵这样的好画师也会遭受冷落。在后来的岁月里,杨应修对艺术始终保持着探索的,这个伴随着他一生的信念铸造起他后来的成就。
在广华绣庄一年多的时间,杨应修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才智很快站稳了脚跟,虽然仍是学徒却有了一些收入。天生聪颖的他又有了新的设想,朝着真正的国画家发展才是他的目标。长沙当时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刘松斋,专攻传统山水画,名噪一时。
但当时刘松斋年事已高,已不再收徒。应修再三恳请,刘先生看他确实至诚,才答应收其为徒。开始阶段,应修很难见到刘先生,他的书房画室的大门常常是关得紧紧的,一个人埋头在里面工作。布置应修临习书法等都由师母传达,第二天再将习字交给师母带给师傅,同时师母布置新的作业,并对先天的练习作出讲评。半年过去了,师论文导读:
傅开始了耳提面命。他告诉应修:书法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书画巨匠郑板桥、吴昌硕等人都是从书法入画,进而名声大震的。这时,应修才真正明白书法里面有大学问。从这以后,应修坚持练习书法,清晨起床光线较弱,他先写四张大字,曙色临窗,再写一张小字。连续十二年,天天如是。
坚实的书力,终于形成他自己的风格,后来竟成为湘绣题款的常用字体。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战火摧毁了长沙城,无处安身的杨应修领着徒弟躲到乡间。野地里的蚱蜢、螳螂在草丛里跳动,麻雀、燕子在枝头翻飞鸣叫。他凝眸注视,久而久之这些小生灵的翻飞跳跃都摄入了他的心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观察事物极为细心的他感受到了天地的造化。正如他所讲:“雨天的麻雀,头大体小。雌麻雀贪吃,雄麻雀爱叫。 ”于是他笔下的麻雀,从工笔到写意,几十年刻意揣摩,最后形成独树一帜的独特画法,为人们所称道。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杨应修举家回到长沙,由于画艺日益精湛,在业内有了名声,无需再服务于一家绣庄,而是与当时湘绣界的其他有名画师一样,以接受订货和计件方式,同时为广华、湘源丽、锦华、胡锦霞等绣庄提供绣稿,成为独立的画家,收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这一期间他主要以画湘绣精品为主,如狮虎、人物的绣屏和少量堂彩、寿屏等,他的画稿风格秀丽,清艳多姿,工艺适应性强,受到各绣庄的欢迎。

3、步入艺术殿堂

1949年长沙解放。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生活无着,哪里还有心思去欣赏湘绣,杨应修全家的生活再度陷入窘迫。好在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各行业复工,这才逐渐有了起色。
1954年公私合营,杨应修放弃了为私营绣庄画绣稿的高额收入,第一个走进了国营红星湘绣厂。随后,他出面组织聘请了邵一萍、喻辛农等画师进厂,组成绘画设计室,作了大量工作。杨应修不仅自己勤奋工作,并且热心培养徒弟,几十年来带出了如陈淑云、叶秀丹等许多学员,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湘绣画师。
1957年3月,关山月、黎雄才带领首届国画毕业班学员要到醴陵的南桥进行写生创作,杨应修应邀配合协助搞好这次活动。当时正值春季,细雨蒙蒙,气候阴冷,关山月和黎雄才他们下火车后看见杨应修在站台上等候,很受感动。关山月和黎雄才向学员提起杨杨应修艺术传略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应修,夸奖他是湖南画得最好的画家。汤清海当时就是这个班上的学员,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杨应修,老师们对杨先生的夸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8月,他作为代表与省内其他17位著名工艺美术艺人(湘绣界的李凯云、左宗芬以及陶瓷界的吴寿祺、唐汉初等人)一起,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会议。这是工艺美术史上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党朱德副主席在会上讲话,勉励艺人多带徒弟,把传统工艺美术事业传承下去。大会展出了各地艺人创作的两千多件作品,包括杨应修设计的湘绣绣品。北京归来,在同年第七期《工艺美术通讯》上,他发表题为《改善中的湘绣》的文章,对湘绣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启迪作用。
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首都十大建筑先后落成。1959年杨应修被派到北京,为十大建筑设计湘绣画稿。这一任务对他来说,既感到光荣,又有压力;既是精心设计的过程,又是一次大开眼界的机会。
这时人民大会堂各省的接待厅都已基本装修完毕,湖南厅东面门口旁边有两块屏风,杨应修应邀画两幅画装上去。杨应修很快便以明代文徵明的笔意创作了两幅墨竹图。凡从东门走过的宾客都觉得湖南厅文雅精致,格调很高。有一次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前来考察,由当时湖南厅装修的设计者夏纪慎陪同,走到东门边这位局长一抬头见到门两边的墨竹,兴致大增,随口吟出唐代谢缙的名句:“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对湖南厅的装修格调给出很高的评价。
在京工作期间,给杨应修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了!他只要有时间就会一次又一次泡在故宫里,故宫展出的那些珍贵的历代名画令杨应修大开眼界。他不是一张一张地看,而是一笔一划地摹写,细心地揣摩领悟。
由于工作关系杨应修结识了崔子范、王雪涛、汪慎生、周怀民、孙其峰等诸多艺术家,亲眼观摩到关山月、傅抱石巨幅国画《》的创作过程,为他后来创作大幅山水作品起到了宝贵的启迪作用。任伯年、吴昌硕画展开幕,他又观赏到巨匠的原作,获益匪浅,对他后来的画风影响深远。
中国美术馆的同行和领导十分欣赏杨应修的绘画技艺和工作作风,动员他长期留下来工作,并且派人事干部来湖南商调事宜。可是,湖南也需要他,湘绣更需要他,于是在北京工作约一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长沙。
从北京归来后,他立即尝试把王雪涛和其他画家的作品移植于湘绣上。这是将写意画稿用于湘绣的宝贵尝试,为了体现水墨交融的浸染韵味,杨应修与绣工们反复探索,终于开创了湘绣的一代新风。湘绣从此有了表现水墨画风韵的工艺技法,一直延续影响到今天。
杨应修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逐渐由工笔转向兼工。《执扇仕女》仿费晓楼笔法,初具豪放风格。《屈原》则工笔淡彩,用笔稍纵。1960年所画《嫦娥奔月》线条飘逸,兼工,施以重彩,工艺味重。同期的《关云长》笔力豪雄,设色富丽,极具特色,是典型传统题材。这些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杨应修人物画风格。
他的走兽题材继续在融合中国画风上前进,风格偏重工艺。北京期间所见郎世宁的走兽作品,讲究光线变化、色调和谐、形象逼真的画法,也对他创作走兽作品产生影响。
1965年夏,为迎接建国十六周年,他创作了通景墨竹四屏,送入人民大会堂湖南厅陈列。后人民大会堂征集墨梅,他的作品再度入选,画面中枝干苍劲,花朵疏密有致,布局巧妙,受到人们普遍好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这场浩劫中,杨应修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被迫离开朝夕相伴的画案,下放到衡南草市五七干校。临走,他将心爱的画笔付之一炬,一副与绘画诀别的神情。正如人们所说,杨应修是为画画而生的,他无法离开心爱的事业。果真如此,离开画笔的他觉得生活那么乏味、空虚。鬼使神差,劳动之余他又开始写生了,乡间野地里的车前草、蒲公英、野菊花纷纷进入了他的写生画稿。这一段经历,给他的花卉题材带来清新、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是论文导读: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与《花开翠屏喜东风》绣屏,遥遥相对。1984年,这幅双面绣经总书记推荐,在李先念主席出国访问时,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罗马尼亚。由于作品精湛,受到人们的珍爱,后来又于1985年补绣一幅仍陈列于湖南厅。同年,他画的年画《猛虎图》在北京印刷发行七十万张,雅俗共赏,大受欢迎。1986年4月,杨应修在北京中
他又一次在特殊境况下的师法自然。在草市干校他创作了四季花卉写生稿100余幅,后来选编归入了《杨应修白描花卉写生集》出版,成为一部生机盎然的花卉写生集。
人们惊喜地发现,他的花鸟作品又有了变化,笔触更为生动,形象更为传神。

4、 硕果累累的艺术家

1973年,他离开干校回到湖南省湘绣厂,重新挥笔作画。为参加1974年广交会,他开始创作绣稿《草泽雄风》,画幅尺寸4.2米×2.6米,经过数易其稿,确定画六只老虎。作品打破湘绣狮虎绣品以狮虎为主体的构图,而是将风景场面拉大,将群虎置于丛林草泽、山谷流水之中,使老虎与背景融为一体。群虎互相顾盼,神情活泼。绣品在广交会展览期间,大获好评。《人民日报》《澳门日报》载文介绍。绣品以四万美金成交,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高价。
从1975年开始,他又一次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写生。几年里,他先后到过桂林、三峡、黄山、华山、泰山、衡山、峨眉山、遵义等风景名胜。爬石级,观日出,揽云海,领略高峡险境、峻岭崇山,后来创作出《成昆铁路》《黄山迎客松》等大幅作品。
1977年,他创作出《猛虎》,画幅为2.1米×1.3米。画面上山石突兀,劲松当空,一只啸虎回首而立,透过炯炯双目和直竖的双耳,似乎画外有幽谷森森,回音隆隆。这幅以意境取胜的作品在一九七八年二月举行的全国公益美术展览上获好评,后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纵观他的狮虎绣稿,大部分都兼工,体现出苍劲与浑厚。
这时期杨应修佳作迭出,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高峰。他比较有影响的重要作品,许多都出现于这一时期。如《清影摇风》《素羽临风》《报春图》《梅兰竹菊》四条屏、《松鹤图》《红梅寿代》《孔雀开屏》《雄狮图》等。这一时期的创作,技法与风格成熟,如《清影摇风》《梅兰竹菊》四屏的文人画风,以墨色为主,构图简洁,朴素高雅,标志着画家几十年绘画技艺的巅峰。
1979年创作设计的巨幅作品《百鸟朝凤》,画幅4.5米×1.5米。杨应修舍弃了浓艳的花卉,采用淡雅的松、竹、梅、柳、石、小草作为陪衬,从而使主题鸟与凤凰显得十分突出,给人清新悦目之感;打破构图的传统习惯,直接采用山水画风景构图;以虚实手法,将鸟分布在空中、枝头和水面,有远有近,有隐有显,有疏有密,动静相宜,使画面生动活泼而具有层次感。此幅画有一百零二只鸟(两只凤凰、一百只雀鸟),共三十八个品种,鸟儿也极具姿态,各不相同,有的自由飞翔,有的悠然偎倚,相互呼应,结构合理,表现出鸟雀生活在山林之中的自然写照。这幅大型作品标志着画家的修养与创造力达到了新高度。作品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刺绣展览会”时,杨应修也应邀赴港出席。香港、澳门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予以报道。
8月间,杨应修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李先念等接见了会议代表并合影留念。他和全国其他三十三位优秀艺术家被授以“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并颁发金质奖章和奖金五百元。这是湘绣界第一位“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1981年,杨应修创作出《雄狮》,这幅作品,打破以往直接表现雄狮扬威的画法,画面上雄狮抚爱幼狮,情态可亲,作品表现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思想,荣获1982年第二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1985年又通过了专家的层层审评,作为国家珍品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同年,他集数十年绘制孔雀牡丹经验,创作《花开翠屏喜东风》,这是又一巨幅作品。画面上,首次画了五只孔雀,分别为白、绿、蓝、灰各色,姿态顾盼呼应,各具神情,以开屏孔雀为中心,形成众星拱月之状。大片的工笔牡丹衬托了孔雀,同时稳定了构图。颇具匠心的是,画面中间的一只小飞雀横空飞过,顿时使画面生动起来。这幅作品色彩丰富,构图严谨,极富湘绣传统风格,能全面发挥湘绣固有针法,如翎毛针、花针、游针、蕊针的作用,作品完成后,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杨应修的绘画才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然而他本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当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在舒同先生的倡导下终于成立了。随即在全国征选骨干会员,要求非常严格,湖南仅选授几名会员,杨应修与周昭怡、颜家龙、王超尘等八位书法家一道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第一批成员。由此可见,肖庆涵和刘松斋重视书法的思想对杨应修产生过多么重大的影响。
1982年4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应修画辑》,共收辑他的国画作品二十五幅,从不同角度总结和概括了他数十年从事国画创作的风貌。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为他写了前言,高度评价了他艺术上的成就。
1983年,杨应修开始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具有湖南特色的巨幅作品《洞庭清趣》,画幅4.0米×1.1米,取材于洞庭湖滨的蓬湖野鸭,构图疏密有致,大笔墨荷十分醒目,以野鸭飞翔打破平衡。画面上,荷叶在微风中摇曳,莲花亭亭玉立,十多只野鸭嬉游于荷莲碧水之间,清新秀美,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画面注意色彩对比,墨色为主,而以荷花鸭掌的红色相间,优雅动人。由于这幅作品画幅太大,他只能搭着凳子进行创作,这一年杨应修七十一岁。画稿绣成后,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与《花开翠屏喜东风》绣屏,遥遥相对。1984年,这幅双面绣经总书记推荐,在李先念主席出国访问时,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罗马尼亚。由于作品精湛,受到人们的珍爱,后来又于1985年补绣一幅仍陈列于湖南厅。同年,他画的年画《猛虎图》在北京印刷发行七十万张,雅俗共赏,大受欢迎。
1986年4月,杨应修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标志着他艺术事业的高峰。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同志为他的画展题写了展名。画展展出八十四幅作品,题材各异。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数十年来的创作精髓,全面地展现出他的艺术风采。画展在北京获好评,首都美术界许多知名画家参观了画展,《人民中国》发表了专门的评述文章。著名艺术家潘洁滋先生看过画展后,情杨应修艺术传略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不自禁地挥笔题写:“机参照化笔通灵,性耽丹青老更成。”高度地评价了杨应修的艺术成就。
1988年4月荣宝斋出版《杨应修论文导读:画集》,杨应修跻身于我国著名艺术家行列。同年6月,由于他兢兢业业数十年来对湘绣行业的卓越贡献,无愧于人们对他“湘绣天下久闻名,尺幅粉本苦经营,飞针走线有纤手,论功第一是先生”的高度评价,获得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就了他令人瞩目的艺术人生。上一页1234
画集》,杨应修跻身于我国著名艺术家行列。
同年6月,由于他兢兢业业数十年来对湘绣行业的卓越贡献,无愧于人们对他“湘绣天下久闻名,尺幅粉本苦经营,飞针走线有纤手,论功第一是先生”的高度评价,获得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就了他令人瞩目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