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豫剧常派唱腔艺术特征及其在民族声乐中应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400 浏览:97158
论文导读:
传统戏豫剧常派唱腔艺术特征及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曲及我们今天的民族声乐都是通过清晰的语言、动听的歌喉,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学习借鉴戏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的音乐综合力,是有效推动民族声乐提高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学习借鉴中,我们也应注意戏曲表演与歌曲表演的差异,而并不是使民族声乐戏曲化。要坚持在继承中创造,在借鉴中发展,走出一条声乐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人共同理解、接受的路子。而常派艺术无论在演唱、表演和情感方面都与民族声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民族声乐之间互相借鉴、应用,相互提高。真正做到字、声、情的完美结合,达到歌唱的最高境界:声音优美、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一、豫剧唱腔艺术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流行于河南全省,长江以北和西北各省,以及新疆、西藏、台湾等省区。豫剧近几十年的发展令人瞩目,不仅遍布河南全省各地,还在相邻省份盛行起来,最远影响到甘肃、宁夏一直到新疆,目前,它已进驻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之

一、这一切的成就不能不归功于以常香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及其创作群体的共同努力。

二、常派唱腔概况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女艺术家,1922年生于河南省巩县。在她9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张福仙学习戏曲,13岁演出新改编的豫剧《西厢》,从此闻名于开封。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研究花旦和青衣表演艺术,成名以后,把豫剧各唱腔流派,包括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合于豫西调中,成为别具一格的“常派”唱腔艺术。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等。
常派的艺术特征总结起来就是:讲究字音、善于用气、用声丰富、情感充沛。

三、常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一)常派唱腔在咬字方面的应用

常派混合声唱法,对歌唱的吐字有着严格的训练策略和要求,比如五音、四呼、十三辙等等。我们知道,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吐字的作用是和戏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快板中容易造成咬字、吐词含混不清,会使歌曲缺乏艺术感染力,破坏了整首曲子的艺术魅力。
如何练好在快板中的吐字呢?首先,要念准字音。其次,要掌握好字音的轻重。最后,要掌握好吐字的快慢速度。具体策略是:1.必须吐字清楚,每个字出口要利索,不能拖泥带水。2.字不但要出口快,而且要念准字音,这是演唱的基本功。3.每个字要用气打出去,这样声音才能传得远,使观众能听清楚。4.在吐字过程中,一般不能大换气,应多用急换气和偷换气的策略,这样才能保持唱腔的连贯性。

(二)常派唱腔在气息方面的应用

气为声之本,气是声的动力,是声的源流,是声的根本,没有气就没有歌声,也就没有借以传导的听觉审美效应。每一种好的唱法,都要有呼吸的支持。我们知道,较常用的呼吸气策略有三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而常派只用胸腹式呼吸法。那么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为何要借鉴常派的胸腹式呼吸法呢?这要从它在戏曲演唱中所具有的优点谈起。1.无论唱腔旋律如何变换,声音都非常自然、灵活。2.便于运用各种各样的润腔策略,可以随时根据人物感情的变化来变换音色,而且能使声音亮丽、饱满、圆润。

3.在演唱中,随着感情和角色的变化,便于制约音量和掌握力度。

(三)常派唱腔在声音方面的应用

常派的混声唱法集中了真、假声两种唱法的优点。1.它能使嗓音圆润,音色优美绚丽,能充分展示声音的艺术美;2.音乐形象表现的广泛性与丰富性;3.在演唱中它能使各声区协调一致;4.它能使声音坚实,并具有极强的穿透力;5.它能使字音清楚而饱满;6.它能使嗓子持久耐唱。常派唱腔在声音上还注重润腔美。润腔是中国音乐的民族性特征,也是中国几千年音乐文化传统的审美习惯所形成的一种抒情方式,润腔是对曲调和语言的润饰、烘托、渲染、补充、丰富,以弥补曲调的呆板,强调对旋律、语言的润色加味,增强表情作用。

(四)常派唱腔在情感方面的应用

作为一个审美主体的戏曲演员,在用声音技巧来诠释艺术作品时,没有好的情感表现力,是不能深刻把握作品的艺术内涵的。也就是说,作为演员在演唱时要充分发挥肌体的全部能量,在演唱前后各发声器官要处于最佳的准备状态,同时,在演唱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深层次的艺术表现力,那么,声音也是很难保持统一、平衡的状态的。从声乐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讲,歌唱艺术如果没有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就不能充分调动歌唱器官各部分的积极性,也就失去了光彩,进不到人的内心世界。

(五)以情带声

在作品中,为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隐私活动、自言自语等情况时,演唱时把声音制约得很弱,来表达真切的情感以及人物的思想。

(六)以情换气

这种换气策略,就是在表现悲痛、哭泣等激动的感情中运用。它不一定是单纯为了补充气息,它有时完全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痛哭中的哭泣,所以它不完全是只出现在需要换气的地方,有些是根据情绪需要而使用的。
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上,必须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在保持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风格的同时充分表达现实生活和时代给予自己的激越感情,使演唱的歌声真正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参考文献:
[1]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4.
[2]许讲真.歌唱语言艺术[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
[3]杜蓓.论河南豫剧常派唱腔的艺术魅力[J].海南大学学报,2006,(03).
作者简介:
马瑶,女,西北师范大学声乐表演专业艺术硕士在读。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ljlw/lw37814.html上一论文:试议艺术职业教育中赏析类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