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追本溯源 品味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000 浏览:81793
论文导读:
摘要:“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常被用到京剧欣赏当中,透过这句话,就会知道戏曲是比较难懂和不易理解的。究其理由主要是戏曲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艺术特点。同时,也正是这些独特性才使得其能够成功地塑造各种鲜活的人物。
关键词:京剧 《智斗》 人物性格 鉴赏

一、京剧《智斗》概述

“京剧是我国综合艺术的典范之一,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京剧汇集和融化了各地方剧种的艺术精华、博采众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成为我国近世纪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性剧种,因此也被称为国粹、国剧。”①
京剧《智斗》是以革命为题材的戏曲,用戏曲所特有的艺术特征抒发着人民军队大无畏的革命情怀,同时也彰显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的拥护和对反动派的憎恶与倒戈。在整部戏中,《智斗》是一段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唱段。

二、京剧《智斗》赏析

(一)腔调赏析

京剧的腔调是由多种腔系组成的,所谓腔系就是一种归类系统。京剧的腔调主要是皮黄腔,即西皮与二黄。此腔调的产生早于京剧的形成,西皮、二黄是有北方和南方不同剧种的腔调发展而成,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色彩,这也就是为何每出戏都要以各种腔调表现的缘故。在京剧《智斗》中也是如此,“一开始胡传魁的花脸唱腔,运用“西皮二六”唱腔板式,旋律平直,不加修饰,显示出剧中人即是大老粗草包一个。接着的“反西皮摇板”刁德一唱句旋律低沉,多用颤音、装饰音唱法,显得黏黏糊糊、阴阳怪气,着力刻画出他的阴险、多疑的性格特征。而阿庆嫂反差极大的高音旋律,压到了刁的气势,同时刁的态度引起了阿庆嫂的警觉。而后的“西皮摇板”、“流水”,更是显示了胡的笨拙、刁的狡猾与阿庆嫂的随机应变。在短小的过门之后,是刁德一唱的“流水”,旋律跳动大,节奏稍慢,颤音等装饰音唱的较慢而舒缓,以突出刁的圆滑、刁钻的性格。”②
熟知腔调(西皮、二黄),这是欣赏京剧的前提,而后我们可以从摆字、结构、旋律三个方面入手。摆字是指唱词的节奏关系,京剧不同于歌曲,多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七字句常分为2+2+3形式,十字句常分为3+3+4形式。另外,在句逗和拖腔之间,在一种腔调上是有严格定规的,这种定规制约着演奏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结构是指基础结构单位,就是指京剧中的上下句构成,京剧的唱词都是对偶的,在不对偶时会有一个补充使其对偶。在对两句和三句唱词进行处理时,将不对称的地方用打击乐的“扫头”补充,从而发展处不同的板式。西皮可以向快、慢两方面自由发展,慢的有慢板、慢三眼板,快的有二六、流水、快板、垛板。这样就可以适应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在熟悉了各种板式的发展与变化后,就可以在欣赏时准确把握剧中人物的感情。并且对演员的表演水准也会有一个客观的考量。
旋律是腔调本身的旋法,是唱腔最为重要的部分。腔调的旋律包括腔与字的基本关系,即依字行腔原则的运用理由;上下句落音及各腔节的落音,造成结构上的分解与综合理由;调式色彩变化的理由等。京剧唱腔的结构是上下句,区别上下句的主要手段就是看其落音。例如:西皮原板的上句落2下句落1,这种相差大二度的句式落音,和一般的民歌小调相差四五度的落音用所不同。二黄正好相反,是上句落1 下句落2 ,西皮唱段常为宫调或羽调式,而二黄常为商调或徵调式。由于调式的不同,所表现的基本情绪也就有所不同:西皮唱腔常表现叙事、抒情、写景以及激昂、慷慨的情绪;二黄常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以及悲伤的情绪。即使在同一腔调内如同是西皮原板,生腔和旦腔的落音不同,表现的基本情绪也是有差异的。
在京剧《智斗》中,都可以清楚的看见摆字、结构、旋律的变化。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旨在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如胡唱的第一段流水是由四个对偶句组成,前三句是三句体,后一句是双句体,这一唱段具有典型的摆字特征,在句逗之间有着严格的定规。从反西皮摇板“这个女人”开始则注重节奏的变化,主要以拖腔为主,加入了许多扫头,以支撑唱段的归整化发展。并且这段唱段中频繁的转换板式,先后用反西皮摇板、西皮摇板、摇板、西皮流水等。这种板式的频繁转换在理论更好的为剧情服务,彰显了剧中各个人物不同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这是典型的结构变化。在后面刁德一的流水唱段中,以典型2+2+3的七字双乐句为主,并且有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情绪变化。以此来表现剧情,刻画人物性格。
以上这种腔调的变化和摆字、结构、旋律的运用是京剧中所不可或缺的。我们在欣赏京剧时对这种腔调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若能把握腔调,我们的欣赏水平势必会提高一个档次。

(二)音韵赏析

音韵,顾其名,思其义就是指戏曲唱词的韵味。京剧和其他戏曲一样,唱词都是押韵的,这种押韵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所运用,后期经过演变广泛应用于文学诗词、民间歌曲以及戏曲当中。
在京剧当中,常用“中州韵”,所谓“中州韵”其实是源于元代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一书中。此书是根据当时戏曲用语的规范写出来的,对音韵进行了新的发展。由于京剧承袭了《中原音韵》的语音,所以与现代的语言有所出入,显得有些特殊。例如某些尖、团音的由来就是这样。
除了“中州韵”之外,京剧还用“湖广音”。湖广二字来源于清代以来建制的湖广省,大致指今天的湖北等中南地区,为什么京剧要用湖广音?这和京剧的形成有重大的关系。京剧形成于京城,又是一徽剧为基础,加上徽秦、徽汉的两次合流,尤其是余三胜以湖北口音,对规范京剧皮黄的念白与演唱有极大的影响。于是,首先从老生开始运用这种被称为“湖广音”的戏曲用语,后来在青衣行当也开始使用。
音韵包含了京剧唱腔的所有音与字,在欣赏时如果能掌握唱腔的每个字,我们就能够自如的欣赏。因为京剧中的字并非都是普通话读音,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种地方语言,故而音韵在欣赏时是比较重要的,关系到欣赏的效果。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ljlw/lw21849.html上一论文: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整合与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