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狂想曲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905 浏览:118823
论文导读:
【摘 要】狂想曲是十九世纪早期开始复苏的一种技术精湛而又具有史诗性的器乐作品体裁。最初的狂想曲与当时其它体裁的音乐一样,其器乐是依附于声乐的,后随着器乐逐渐与声乐的脱离,出现纯器乐独奏的“狂想曲”。本文通过对“狂想曲”体裁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重点论述“狂想曲”在不同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作品及它的创作特点。在其基础上,研究并归纳出“狂想曲”体裁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狂想曲;民族性;自由性;发展历程
狂想曲(英:Rhapsody;法:rapsodie;德:Rhapsodie;意:rapsodia),通常是指具有英雄史诗般气概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狂想曲这一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根据古希腊的惯用法,指的是史诗中各部分的当众吟诵 。而用在音乐方面,则指内容连贯的单乐章的以流行的、民族的和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乐曲。

一、狂想曲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英文中狂想曲一词具有丰富的涵义,这一名称最早来自于希腊文(rhapsoidia,意即“史诗”),指的是在无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朗诵者对史诗富有表情的高声朗诵。十六世纪,在欧洲的语言体系中出现了这一词语,当时它不仅仅指一种史诗或叙事诗,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各样性质和特征的作品集。随着音乐历史的不断演变,狂想曲逐渐演化成在情感和情绪上具有极度宣泄的作品。以下是之后狂想曲的继承和发展。

(一)十八世纪的狂想曲

十八世纪,德国和英国的文学史诗开始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即狂想曲类型音乐与当时的其它体裁的音乐一样以声乐为主,而器乐是依附于声乐的。例如舒伯特的《狂想曲》,这是一本带有键盘伴奏的歌曲集,书中收集了少量的键盘独奏作品。另外,从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角度来看,十八世纪狂想曲也呈现出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表现轻松愉快的,例如里夫的《猎人狂想曲》;也有表现悲伤凄苦、忧愁情绪的。此外还有在音乐技法上利用大胆的和声来表达音乐形象的,例如赖夏特的《狂想曲》。
虽然狂想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的古典时期,但它真正确立则是在十九世纪,此时“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新的风格、新的潮流在欧洲文学艺术界较普遍地形成了。而狂想曲体裁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二)十九世纪的狂想曲

十九世纪以来,狂想曲的发展逐渐地脱离了以声乐为主的形式,成为一种表现热情奔放的情感并常常与民族民间音乐相联系的纯器乐的体裁。

1、十九世纪早期的狂想曲

十九世纪初,狂想曲首先作为钢琴音乐的体裁而复苏,一些作曲家相继创作了钢琴狂想曲,其中以奥地利作曲家加林伯格的第五首作品为最早的钢琴独奏形式的狂想曲。而真正使狂想曲成为独立的钢琴音乐体裁则要数捷克作曲家托马谢克,他共创作了十五首钢琴狂想曲,被认为是钢琴狂想曲体裁的创狂想曲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立者和奠基者。
十九世纪初,在托马谢克的学生和另外一些作曲家中,如德列朝克、齐弗里特、莫舍莱斯、梅克尔、格里帕塞尔和弗里谢克等也创作了钢琴狂想曲,这些作品大都在他们的各种家庭音乐会上演奏。

2、十九世纪中期的狂想曲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李斯特为钢琴狂想曲体裁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对这一体裁进行大胆的发展与革新,无论从篇幅、内容、情感表现和音乐手法等方面,都使狂想曲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其释放民族情感、抒发民间情结的重要体裁。李斯特使钢琴狂想曲摆脱了稚气,确立了完整成熟的表现形式,采用匈牙利民间音调加工发展,音乐中充满鲜明的民族色彩。

3、十九世纪后期的狂想曲

十九世纪后半叶,许多作曲家感觉钢琴狂想曲的音响效果已经无法满足对情感的抒发,于是他们创作了管弦乐狂想曲,如斯坦福的六首《爱尔兰狂想曲》非常出色地描绘了爱尔兰的景色和民俗风情,还有拉罗的《挪威狂想曲》、德沃夏克的三首《斯拉夫狂想曲》、麦肯齐的《苏格兰狂想曲》、格拉祖诺夫的《东方狂想曲》等等。
除此之外,在狂想曲体裁中作曲家还运用了多种乐器重奏的形式创作了一些室内乐的作品,或者将不同的几种乐器相互组合来进行演奏,对于一些作品而言,乐队丰富的色彩变化远远超出钢琴所能表达的范围。

(三)二十世纪的狂想曲

到了二十世纪初,狂想曲因其自由灵活的结构特征而得到更多作曲家的青睐。此时狂想曲加入一种流行元素——爵士。如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布鲁斯 狂想曲》 ,它是把爵士音乐发展到交响音乐规模的第一个作品。
另外,二十世纪初的部分狂想曲体裁还加入了手风琴这一乐器。它作为一件20世纪兴起的年轻乐器,其乐曲的创作也具有现代音乐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作曲家们也更倾向于采用自由结构的曲式来表达情感。如皮亚佐拉的《探戈狂想曲》,格里金的《俄罗斯狂想曲》等等。
狂想曲体裁经过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印象主义时期的发展与进步,逐渐走向成熟并在不断地完善,并且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与作品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然而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狂想曲体裁的流变过程,就需要对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狂想曲体裁的艺术特征

经过早期托马谢克等作曲家对狂想曲体裁的大力创立与发展,到李斯特等作曲家对它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狂想曲体裁已经趋于成熟,有了自己的风格,而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它的民族性和自由性了。
(一)民族性
狂想曲体裁往往以流行的、民族的或民间的曲调为主要素材,而且狂想曲一般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常常带有明显的匈牙利、波兰、捷克等民族风格。
例如李斯特在他的代表作《匈牙利狂想曲》音乐创作中便体现出了深深的民族情感。首先,他把特殊的匈牙利音乐语汇运用到乐曲中,通过对匈牙利民间曲调的引用,使得乐曲在主题旋律上就体现出一种匈牙利民间风格。其次,无论是从节奏的多样性,匈牙利吉卜赛调式音阶的使用,还是节拍的弹性处理方式上,都清晰地折射出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影子。再次,李斯特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法进行装饰、扩充、紧缩和变形等等,使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因素隐匿在他的音乐作品之中, 并善于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所特有的音响和制造类似管弦乐队丰满和多论文导读:一般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它采用的曲式种类也颇具有多样性,且音乐不以明显的、统一的发展模式与组织性为特点,而常以随想性、即兴性、创新性,尤其是自由性为突出特征。例如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部作品是利用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为素材,用变奏曲的形式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
变的音响效果,从而显现其音乐创作中的匈牙利民间风格特性。此外,还有谢苗诺夫写的七首狂想曲(《追忆勃拉姆斯狂想曲》《乌克狂想曲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兰狂想曲》《白俄罗斯狂想曲》《爱沙尼亚狂想曲》《立陶宛狂想曲》及两首《顿河狂想曲》占其作品总数的一半)中均带有浓厚的民族民间音乐色彩。尤其是源自于哥萨克民间音乐的两首顿河狂想曲以其强烈的节奏律动、奇妙的和声色彩、鲜明的乐思而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二)自由性
狂想曲体裁非常灵活、自由,一般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它采用的曲式种类也颇具有多样性,且音乐不以明显的、统一的发展模式与组织性为特点,而常以随想性、即兴性、创新性,尤其是自由性为突出特征。
例如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部作品是利用帕格尼尼《第24首随想曲》为素材,用变奏曲的形式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作为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没有一味的沿袭传统的变奏曲式,而是自由的变换曲式结构。作品没有按照惯例,在乐曲的开始,就直接呈现主题,而是在一连串的半音和弦进行后,形成明确的和声框架,随后,将主题烘托而出。此外,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变奏手法,旋律的部分也不使用以前的传统手法,音乐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后,爬升到部分,保持一段时间,在缓慢的下行中逐渐减弱。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乐曲无论在主题发展还是曲式结构等方面均体现了自由性。
此外还有佐罗塔耶夫《西班牙狂想曲》、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等也有明显的自由性特征。
由上可见,狂想曲体裁的作品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并吸收了各个时期最新鲜的血液,使其朝着更多样的风格发展。通过对各个作曲家的狂想曲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狂想曲体裁的日益成熟与迷人。
三、结论
狂想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六世纪,在欧洲的语言体系中曾出现这一词语,在当时它不只是一种史诗或叙事诗,还包括了各种各样性质和特征的作品集。随着社会的变迁、音乐的发展,这一体裁逐渐演变成在情感和情绪上具有极度宣泄的作品。到了十八世纪,德国和英国的文学史诗开始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此时狂想曲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主要以声乐为主,器乐依附于声乐。十九世纪以来,狂想曲体裁的发展渐渐由以声乐为主的形式转变成一种表现热情奔放情感的与民族民间音乐相联系的纯器乐体裁。它首先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得到复苏,尤其以捷克作曲家托马谢克最具代表性,成为这一体裁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之后李斯特作为其改革创新者,使本体裁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到二十世纪由于其自由灵活的结构特征受到更多音乐家的青睐,使得本体裁向着更多样的风格发展。
总的说来,狂想曲体裁多以流行的、民族的或民间的曲调为主要素材,因而其民族性极为明显。在其出现的早期,乐曲一般都具有色彩性、抒情性与戏剧性。到了后期则以随想性、即兴性、创新性,尤其以自由性为突出特征。狂想曲作为音乐史重要的一种音乐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为之奋斗的作曲家数不胜数,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财富。
参考文献
[1]钱亦平,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李季军.西方音乐史教程[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1.
[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彭克宏著.社会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5]娆亚平编著.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赏析[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7](匈)李斯特著.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集(Ⅰ、Ⅱ)[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8]赫菲尔著,李哲洋译.西方音乐家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9]汪启璋编.牛津简明音乐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10]童师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07).
[11]张彬.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与演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7).
[12]李道琳.蓝色狂想曲与美国爵士音乐[J].滁州师专字报,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