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诗经》艺术特点诠释与归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606 浏览:156133
论文导读:
【摘 要】
《诗经》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经》中的大量优秀诗作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诗经》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赋、比、兴表现策略的运用,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语言和韵律方面的特点以及《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本文综合归纳叙述各特点时,均以大家熟知的《诗经》章节加以诠释,并辅以名家解释或赏析。
【关键词】
《诗经》 赋比兴 重章复沓 韵律 现实主义精神
2095—6517(2014)01—0123—0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后世凡有作为的诗人无一不受到《诗经》的启迪。《诗经》中的大量优秀诗作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
首先,赋、比、兴表现策略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人用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策略。“赋、《诗经》艺术特点诠释与归述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比、兴”这个概念,从春秋战国出现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诠释,它的特征和含义越来越清楚了。我们认为影响较大,讲法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既便于统治者所赏析,又便于士子研习者,是宋代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铺叙陈述,既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刻画和抒情。赋是《诗经》中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那个憨厚的小伙子,他抱着布匹来交换蚕丝,他不是真心来交换蚕丝的,他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这是非常直截了当的叙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即比喻。《氓》中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时的美貌和新婚的幸福,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被休弃之后的憔悴和被的痛苦。
《诗经》中还有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 “比”,如《硕鼠》,全篇取譬一物,是用比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用借喻的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用偷吃庄稼的田鼠来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从而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剥削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兴”较为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朱熹的解释是,“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出正题(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如《关雎》中的开头部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小洲上雌雄和鸣,引出抒情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
在实际运用中,赋、比、兴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尤其是比兴的合用,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土耽”,由桑树叶子新鲜润泽落笔,引出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沉痛感慨,这是典型的起兴手法;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显然用的是“比”的表现手法,用“鸠食桑葚”,比喻年轻的姑娘沉溺于爱情;“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也可以看作是起兴:由“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起兴,引出“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同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也暗含着女子正处于青春年华,容颜娇媚,男子对她的爱情也枝繁叶茂,远未凋零,形象地表现出了婚前那一段甜美的爱情生活,很显然是“比”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这样比兴合用,使诗歌显得更加隽永而深沉,取得了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艺术效果。
兴和比的区别是:比显而兴隐,即“兴”中的事理和物像之间的关系不像“比”那样明显。除此之外,它们的区别还在于“起兴”之句往往能够引起某种情绪,诱发某种接受心理。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用充满生机的桃树和鲜艳的桃花起兴,所咏的自然景物对人的情绪有一种感染、移易的作用,它为后面的姑娘出嫁作了情绪上的铺垫,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却显然没有包含姑娘出嫁的信息。
其次,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

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重章复沓,即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少数几个字,反复吟唱。这种形式原是来自民歌,最初的民歌大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由于劳动的需要,此起彼和,自然形成叠章。同时,由于民歌的曲牌往往较短,如果不用反复歌唱的复沓形式,就很难唱得尽兴。
如《周南·芣苡》,就是较典型的例子。“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撷之。”这是一首妇女采车前子时唱的歌,每章唱的都是劳动的内容,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字,便唱出了采集芣苡的全过程。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对此,清人方玉润说得好:“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原始》)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复沓章法的艺术效果。这说明复沓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反复歌唱中,递进地加深内容、增强情感,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
再如《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第二、三章分别把“苗”、“摇摇”改为“穗”、“如罪”和“实”、“如噎”,其余都相同。改换这两个字词,固然也有换韵的作用,但是写农作物从出苗到长穗再到结实,乃是一段长时间的流程。诗人长时间往复徘徊在同一个地方的形象,表明他忧伤不断且程度愈来愈重。诗人是一位西周时的旧贵族,看到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黍稷,不禁心中悲怆,连连呼天不止。诗歌通过运用重章复沓,把诗人对西周王朝灭亡的悲叹,对本阶级没落的感伤,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

2.以四言为基本句式构成

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灵活,语气自然,便不拘泥于四言。如《魏风·伐檀》就是一篇杂言诗的代表作,“坎坎伐檀兮,置之河干兮,河水清且论文导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运用比喻和铺叙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庄姜形态之美,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十分美丽而活泼的少女,真是一幅活生生的美人图,其中每句诗的形容词和动词,都几乎成了后世诗人、小说家、戏曲家的常用词,这一工笔摹写的手法,对后世诗赋很有影响。这说明诗人在选词炼字方面是多么高超。姚际恒说:“千古颂
涟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从中我们很能领略到它的妙处。诗中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相杂,句法参差,或直陈,或反说,自由地抒发了诗人仇恨与愤怒的感情,我们仿佛听到春秋时觉醒的伐木者你一言我一语,对剥削者发出的责问的呼声。这种杂言诗对后世颇有影响。

三、语言和韵律方面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古代语言的宝库,很早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和学习。孔子曾告诉他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他已看到了《诗经》有着丰富的语言和生活知识。语言和韵律特点主要表现在:

1.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诗经》除“周颂”有部分诗无韵,绝大部分用韵。《诗经》时代的作者,并不知晓音韵的规律,他们能创作出这么音韵谐和的诗句,应该说是出于天籁自然。但其中似也有规律可寻,总体说来用韵是很自由的,不像后来近体诗那样严格。
就一般诗考察,多数是偶句的句尾用韵,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首句用韵的,也有不用的,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也有奇句用韵的,还有隔句成韵的,更有特殊的是全诗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的。这里不一一介绍。
总之,《诗经》用韵的确出于自然,体现了“里谚童谣,矢成口韵”的特点。

2.词汇丰富,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词

《诗经》的优美语言不仅为后代的诗人文士所学习,而且有不少已成为人民的口头语,如踯躅、翱翔、邂逅、一日三秋、不可救药、小心翼翼、巧舌如簧、人言可畏等等。
《诗经》中又运用大量叠字来摹声、绘形、状情和描述动态,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音乐美。如摹声的:关关雎鸠、坎坎伐檀;绘形的:桃之夭夭、青青子衿;状情的:忧心忡忡、氓之蚩蚩;描述动态的:采采卷耳、行道迟迟等等。
最后,《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间的社会现实生活,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诗经》是直面现实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农耕,婚丧嫁娶都成为《诗经》表现的对象,从各方面描写了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以至我们说《诗经》是一部反映周人生活的百科全书。
《诗经》中的民歌部分充分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1.通过修辞手法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诗人运用对比、反比等手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现实生活的矛盾,把矛盾着的对立面如实地摆出来。如《伐檀》中,写出了伐檀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它一方面写奴隶坎坎伐檀,十分辛苦,一方面写君子的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诗人善于观察、描写人物在一定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表现出来。如《君子于役》中,首章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就役不归的丈夫的痛苦心情。诗中的画面是日落西山,鸡已上架,牛羊走下山坡要归栏了。这幅画面中蕴藏着诗人的相思情:她眼望着牛羊的归来,回想着丈夫往时随牛羊一起归来的幸福情景,而现在这一切只能在梦中了,她的痛苦熔铸在景物之中。诗人思念丈夫的心情和对奴隶主的奴役的怨恨,都表现得很深刻。

3.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有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生动,如《硕人》第二章,写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手如柔荑,夫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运用比喻和铺叙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庄姜形态之美,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十分美丽而活泼的少女,真是一幅活生生的美人图,其中每句诗的形容词和动词,都几乎成了后世诗人、小说家、戏曲家的常用词,这一工笔摹写的手法,对后世诗赋很有影响。这说明诗人在选词炼字方面是多么高超。姚际恒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卷四)就某方面说,并非过誉之词。
总之,敢于暴露现实生活的矛盾,善于选取并描写客观事物的富有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这是现实主义诗歌常用的手法。《诗》三百篇中有许多作品,特别是民歌作者,运用这些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生活画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反抗,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周统治者走向覆亡的必定趋势。这些都是诗人运用写实手法所取得的硕果。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的确是巨大的,它一直是古《诗经》艺术特点诠释与归述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代诗人学习的范本。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直是古代诗人写诗的基本手法。《诗经》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一直为历代诗人所利用,《诗经》中以少量的词句表现丰富内容的炼字功夫,更为后世优秀的诗人所重视。过去有“《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之说,这应是公允之论。
【参考文献】
[1] 周满江.诗经.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蒋立甫.诗经选译[M].北京出版社,1982.
[3] 余冠英.诗经选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