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论艺术创作主客体朴素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14 浏览:143115
论文导读:深厚,气势磅礴,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这也说明在不同时期画家为人超逸和画法超逸是相互提升的,当人的心境情感和自然的节气姿态处于同态对应的关系之中,画面就会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契合关系,作品中就会显示一种人与自然的内在亲和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和谐之美的传达,这种画面自然而言就会达到朴素之美的意境。人与自然是
课题项目:本文系贺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010年度项目“工笔人物画课堂写生创作化的教学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zxyjg2010024;广西贺州学院院级科研立项项目课题2011年度项目:“《古镇人文景观的重彩语言表现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KKY21摘要:文章所谈及的朴素美是相对于艺术创作的主体、客体及主体的艺术表现语言而言的,这里强调的是艺术主体的高尚人品、艺术客体的天然之美及艺术表现语言的真切、自然之美从而形成的一种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就是艺术作品所散发出的朴素美,也是艺术审美层次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朴素美;主体;客体;艺术语言;意境美艺术主体要达到对自然之美的真诚流露、使画面呈现返璞归真的“朴素”之美,不仅需要画家对其有美的关照,还需画家静心修养自身性情,才能使作品体现出朴素之美的内在精神品质。
1主体之朴素美
艺术家人格的旷达高洁和艺术技巧的精湛高妙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美感。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修养自身性情是历朝历代对艺术家人品的不屑的追求,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到宗炳的“澄怀味象”到张彦远的“自然”为画中“上品之上”到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再到宋代黄休复“逸”格的提出,可以说艺术作品所散发的“神韵”成为了中国画的核心美学观点,而艺术作品如何才能到达如此品境呢?
宗炳的“澄怀味象”要求创作主体涤除胸中的杂念,进入“清与静”的心境,才能使作品达到美的关照,此种理论的提出明确阐述了主体在面对自然客体之时的主动性,所以修养主体的品格成为了表达画面意境美的关键。而近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的美学观念,同样深刻地阐述了画家的品性美对表达自然之美的重要性。画家要达到对自然之美的真诚流露,画面呈现返璞归真的境界,就需要做到人品与画品的共修。要在作品之中映射出自然之大美,不仅需要画家对其有美的关照,还需画家静心修养自身性情,才能使作品体现出朴素之美的内在精神与内在美。柏拉图言:“艺术家必须是一位道德家,是至善的体现者。”这里的至善就是一种不骄不躁,不做作不虚伪的人格体现。这种至纯至真的情感就是艺术主体朴素美的一种体现,是表达艺术高层境界的法宝。只有主体在思想情操、审美意识、艺术表现手法到达较高境界时,艺术作品才会流露出艺术审美的至高境界——朴素美。
所以,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关键也是首要,只有艺术家从自身修行才可领悟自然之美、创作艺术佳品。当然不同时代对艺术主体的审美评判会略有不同,但是主体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本这点是无容否认的。
2客体之朴素美
庄子在《知北游》中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即是道的本身,亦即,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里的朴素之美是指单纯、原始、未雕未琢、自然天籁般的自然之美,这种美具有无可比拟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艺术创作中,这种自然天籁般的客体之美对艺术创作主体的选材是至关重要的,近代山水绘画大师黄宾虹以“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丽”抒发着自己最真实的审美感受,这种自然景观对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最真实的最自然的美的素材。
人与物,只要是维持其自然天性就可以称得上是美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一直保持自然造化的景致,这种自然之造化就是客体的真实之美、朴素之美。西施长年皱眉的体态,是因病所致,是一种真情流露,所以很美,而东施效颦就不是这样了,这种是脱离了自然本真而矫揉造作的一种体态,所以就谈不上什么美感了。艺术家往往是面对真实自然之美时才会被触动,电影《红高粱》的诞生正是如此,当导演张艺谋遇到了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正是因为小说大片火焰般的红高粱为他的心中绚烂的电影意象寻找到了源头,点燃了张艺谋的蓄谋已久的艺术灵感,从此张艺谋开创了一个色彩与场景的电影新时代。这就是自然纯真的艺术客体的魅力所在,如果张艺谋没有遇到莫言,如果黄宾虹没有遇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又何来他们的艺术呢。所以艺术客体的美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主体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本,那么客体就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源,只有主体的审美架构与客体的自然之美产生共鸣,艺术作品才会有到达朴素美的高层境界。
3艺术表现语言的朴素美
朱景玄在他的《唐朝名画录》中提出了“神、妙、能、逸”的绘画评判标准,这里的逸品之画,其一要求画家为人超逸,其二要求画法超逸,此观点强调的是主体的审美情操与主体艺术表现语言的同一性,而其中的“画法”便是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
不同的艺术家其绘画风格是迥异的,而对于主体自身而言在不同时期艺术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往往是主体审美观念提升在前,艺术表现手法才会随之跟进,这也是主体所必经的一个艺术生命历程。近代山水绘画大师黄宾虹的座右铭“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进一步印证了主体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性。以黄宾虹先生为例,他的绘画美学观念和绘画风格,在50岁后,渐趋于写实,80岁后,渐渐形成了 “黑、密、厚、重”的画风,而晚年他的山川景致层层深厚,气势磅礴,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这也说明在不同时期画家为人超逸和画法超逸是相互提升的,当人的心境情感和自然的节气姿态处于同态对应的关系之中,画面就会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契合关系,作品中就会显示一种人与自然的内在亲和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和谐之美的传达,这种画面自然而言就会达到朴素之美的意境。
人与自然是以情感为媒介的,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向着真实的、自然的境界靠拢,当情与景相互交融,艺术作品自然而然的就会迈入人与自然高度谐和的艺术佳境。
4小结
艺术作品的朴素美,在作品方面显现出朴质而精深的品格,从表面上看或许似乎没有诱人的绚丽,但却富有内涵和具有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如清四僧:原济(石涛)、朱耷、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的艺术作品无不在墨色中求变化,这种未曾涉及绚丽五彩的水墨画永恒的展现着朴素之美的最高境界,直到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的艺术作品同样也是延续着此种画境之美;又或许表面之上是雄壮磅礴的,又同样富有内涵和永久的生命力,而大唐绘画就论文导读:家李思训的《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等作品便是如此,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气质,如同清四僧一样,他们都是在自身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真切的艺术表达,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着自己对艺术认知的真实情感,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一致,展现着画面不露创作痕迹的有自然淳朴风味的意境之美。艺术作品的
是如此,如人物画家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的《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等作品便是如此,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气质,如同清四僧一样,他们都是在自身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真切的艺术表达,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着自己对艺术认知的真实情感,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一致,展现着画面不露创作痕迹的有自然淳朴风味的意境之美。
艺术作品的主体与客体是构成艺术佳作的两个核心要素。可以说,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生发的关系,缺少一者其艺术之生命必定衰竭。但凡一件绘画佳作的诞生都与主体和客体的交融度有着根本性的联系。在一幅作品之中如何才能使艺术主客体之间达成精神上的共鸣呢?这就需要主体在真实的情感之下表达艺术本体,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最真挚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主体情感的流溢和客体之美,按照美的法则达到和谐一致,自然而无矫饰。而通常情况下,主体在艺术创作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就要求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首先要具有较高的审美层次才会顿悟出自然之客体的大美,才能通过自身的艺术语言创作出含有朴素美的艺术佳作。参考文献:
[1] 王绍辉,朴素美.艺术创作的高层境界[J].中国文学研究,1995(1).
[2] 常 娟,王 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与“美是道德的象征”——庄子康德美学追求之比较[J].宿州学院学报,2007(12).作者简介:周国泉(1980—),男,广西宜州人,硕士,贺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
吴秀丽(1980—),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贺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