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离岸》反讽艺术魅力赏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11 浏览:15638
论文导读:
摘 要: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年近六十开始创作,一生共创作九部小说,堪称英国当代文坛最为简洁隽永的作家之一。她于1979年发表的《离岸》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赏,并为她赢得了当年的布克奖。本文将对其反讽艺术手法从主题、人物形象和情景三方面进行分析,使得作品结构呈现出一种含蓄的张力,延伸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扩大了作品的作用空间,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品位。
关键词: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 《离岸》 反讽
一、引言
从古希腊至今,尽管反讽的涵义在微妙变化着,但其基本思想还是一致的。一方面,反讽产生于具体的语境中。“语境就如环绕在词语周围的空气,是每一个具体的语境才使词语获得了自己的作用。”①而且,作家一般是不会写出自己的真正意图,这需要读者通过语境自己体会和感悟。故而有学者提出,反讽是对读者智力的一种含蓄的赞美。另一方面,反讽是两种对立物的均衡统一。布鲁克斯曾说过,“反讽是对于一种陈述语的明显歪曲”。②但这种歪曲并没有破坏作品的和谐统

一、相反它将两种对立的东西巧妙结合起来,彰显了作品的张力。

而作为大器晚成的女作家,菲兹杰拉德凝练简洁的语言下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其中自然而然少不了使用反讽艺术手法,这点我们可以在作品《离岸》中随处可见。荣获布克奖的小说《离岸》,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一群常年居住在伦敦泰晤士河巴特希河段上的群居者的离奇生活和情感故事。

二、主题与题目的反讽

有学者这样描述反讽的基本特征,“在文字的表面作用和真实作用之间、行动与结果之间、表象与真实之间有一种不相符合或不相协调的现象”。③而此特征运用在这主题与题目的反讽上,其效果会事半功倍。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离岸》。作品中的人物最终迫于现实的种种因素和压力纷纷离了岸,或者说是现实拖拽着他们离开了岸,离开了船居的生活。尼娜因为意识到丈夫不会跟她们母女一起在船上生活,以及两个女儿的教育成长等现实理由,离开了她们的“格蕾丝”号船,跟随姐姐露易丝搬到了加拿大;船长理查德在经历袭击事件后,也不得不服从了妻子劳拉的安排离开了他们的“吉姆”号船,搬到了安逸稳定的乡村;伍迪为了能与妻子一起生活,也搬到了他们在帕里的家;威利斯因为自己的船沉没了,暂时跟随伍迪一家搬去了帕里;莫里斯在一场猖狂的暴风雨肆虐下,与自己的船一起石沉大海,在一定作用上也离了岸。
尽管结局如此,但他们都眷恋着船上的生活,舍不得离开。他们爱他们的船,开会点名字或者跟自己的亲友提及时,他们会故意或无意以船的名字来代替他们自身的名字。他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也都饱含了对河岸生活的依恋之情。尼娜不顾丈夫的反对依然带着两个孩子居住在船上,尽管尼娜的姐姐一再劝说,她还是在犹豫,因为她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船,舍不得河边的美景,但最让她舍不得的还是居住在这儿的邻居,舍不得离开邻居对她关爱的怀抱。理查德在受伤之前,尽管他爱自己的妻子,知晓妻子不喜欢船上的生活、不喜欢邻居,但他仍无意离开,即使在面对妻子出院后对他们往后生活的安排,他也只是默然接受,他由衷地不想离开。伍迪尽管已经与妻子计划好离岸去帕里生活,但他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在他眼中,帕里的冬天会让他“寂寞难耐”。他也会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离岸》反讽艺术魅力赏析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在自己空闲时,仔细观察河边的风景,用心记下河边的美景。而威利斯则画了很多以船只和河流为主题的画,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河岸的依依不舍之情。莫里斯面对肆虐的暴风雨,无所畏惧,除了畏惧船上的冷清,他看着一个个邻居逐渐离岸,他害怕了,他怕失去朋友的陪伴,但他也无能为力,他不想离岸,于是在这种意识驱使下,他并没有向其他人一样去躲避这场暴风雨的灾难,而是选择与他的船一起沉没河流,以牺牲性命来表明自己不离岸的决心。总之,他们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们的船居生活,由衷地关爱彼此,他们不想离岸,不舍离岸,也不愿离岸。由此,主题与题目形成的反讽效果,令读者回味无穷。

三、人物形象的反讽

除了主题与题目的反讽之外,小说《离岸》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中的反讽韵味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升华了作品的思想。
首先是船长理查德和女主角尼娜的丈夫爱德华之间的对比。作为尼娜的邻居,船长理查德对尼娜来说,虽不是丈夫但胜似丈夫。面对没有男匠帮忙打理船只的尼娜,理查德会时常关注她的船只状况,留意她在船上的举动,并告诉她一些整理船只的策略和技巧;发现尼娜脚受伤后,理查德立即拿干净的手绢为其包扎,更是为自己发现得不够及时而自责;邀请尼娜一起乘船漂流,与其交谈心事,并表示非常理解她;理查德受伤恢复意识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着身边尼娜的孩子,拿笔吃力地写下理由询问她们的母亲的尼娜状况。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身为尼娜丈夫的爱德华,他对于自己的妻子则是漠不关心、不负责任的。丈夫爱德华曾抛下尼娜,自己只身一人,远赴异国工作十五个月,与自己的妻子分居两地。回国后,与妻子有过一次不愉快的交谈后,又离开了她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人生活着,杳无音讯,不管不问自己的妻子。即使爱德华和尼娜起初关系稳定时,他也从不记得给尼娜买礼物,他从不懂得付出和给予。小说最后,爱德华拿着朋友倡议买的礼物香水去找他的妻子尼娜,请求她的原谅时,却不知尼娜是从来不用香水的。总之,对于尼娜来说,丈夫爱德华却如同陌生人。
其次,尼娜的两个女儿——大女儿玛莎和小女儿蒂尔达,形成了对比。玛莎看待事情总是消极悲观的,而蒂尔达却是积极乐观的。例如,当莫里斯点起耗电昂贵的紫光灯时,蒂尔达被这美景所吸引,连连惊喜赞叹,而姐姐却不以为然,认为莫里斯的行为极其不明智。当玛莎谈及自己和妹妹的矮个子时,相当自卑消极,心里一直印记着朋友嘲笑她矮个子的事件,并认为自己再也不可能长高了;而同样矮个子的妹妹,当听到有人说站在甲板上会长高时,便经常站那儿,努力尝试让自己长高一些。总之,当面对同一个事件时,姐妹俩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消极和积极、悲观和乐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外,小人物的反讽也给作品增色论文导读:值作用,再次证实了小说反讽的艺术魅力之大。注释①杨钧.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学术交流,1994(6).②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③杨正和.奥斯丁小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说的反讽艺术辨析.上饶师专学报,1997(5).④外国文学批评
不少。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沃森牧师,第一次到河岸拜访尼娜家摔了一跤后,再也不敢踏足在他所谓的“危险地带”了,甚至当玛莎将出生的小花猫送给他时,他却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将小猫送给了女修道院。牧师原本是传递上帝的指示,关爱身边所有人,而他却排斥河岸边生活的船居者们,不愿意靠近他们,甚至连他们的猫也遭到抵触,反讽意味跃然纸上。

四、情境描写的反讽

当情节的发展与小说人物预期背道而驰,小说营造的氛围与人物内心的流露极不和谐等等这些对立物使得小说场景散发出反讽意味,这便是情境反讽。小说中所隐藏的情境反讽之笔也随处可见。
首先,船上生活的两个女人,女主角尼娜和船长理查德的妻子劳拉分别过着与自己所向往的完全不同的日子。劳拉虽陪着丈夫过着船居生活,但她讨厌船上生活的人们,天天抱怨着船上的生活,时刻都想逃离,一心憧憬搬到安逸稳定的乡村中生活,这种念想她从未放弃过。然而,尼娜从童年跟随父亲接触自家的小船时,就喜欢上了船坞和河流。她也爱周围在船上生活的邻居,还会向他们倾诉自己的烦恼并聆听他人的心声。所以她一直渴望与丈夫一起在船上生活,但面对她的却是丈夫冷冷的拒绝和远离。
其次,船长理查德的“吉姆王”号船井然有序、温馨舒适的环境,与理查德和妻子之间关系的冷淡形成对此。干净无瑕的船坞、高级便利的家庭设施等是理查德和妻子的生活环境。然而,两人却同床异梦,理查德想留在船上生活,但劳拉想一心逃离船居生活,两人一直存在着分歧,关系也因此逐渐冷淡。
最后,其中一位船主莫里斯渴望摆脱目前困境与他无法逃离的命运形成了对比。靠接待男客维持生计,被狡猾险恶的常客哈里所纠缠,是宽容仁慈的莫里斯的处境,他梦想摆脱目前状况,出去找份正式工作,并为此准备好了西服,随时准备出发。他是那么渴望摆脱困境,但现实却一次次地打击着他,曾经的希望曙光也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殆尽。最终他还是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
五、结语
布鲁克斯说,诗歌通过反讽获得结构的稳定性,“就像拱形门的稳固原理一样:那些欲将石块拉向地面的力量恰恰提供了支持的原则——推力和反推力成为支持的手段”。④其实,这一比喻也可以扩展到小说文本中来探讨反讽的艺术魅力。本文就巧妙地将反讽手法运用在主题传达、人物塑造和情境描绘中,使得文本呈现立体的网络,在错综交杂中又不失稳定,展示出反讽含蓄的张力,从而使读者站在一个更好的角度上,透过文字表层挖掘深层的韵味,耐人寻味。H·R·耀斯认为,“小说作为文学样式,其最高成就都是反讽性的作品”。⑤其观点也高度评价了反讽对于小说的价值作用,再次证实了小说反讽的艺术魅力之大。
注释
① 杨钧.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J].学术交流,1994(6).
②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③ 杨正和.奥斯丁小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说的反讽艺术辨析[J].上饶师专学报,1997(5).
④ 外国文学批评,1993(2):21.
⑤ H. R. 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 杨钧.试论小说中反讽的四种类型[J].学术交流,1994(6).
[2]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 杨正和.奥斯丁小说的反讽艺术辨析[J].上饶师专学报,1997(5).
[4] H. R. 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 (英)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离岸[M].周昊俊,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