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20世纪70年代澳门小说与汉语新文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035 浏览:132471
论文导读:悔恨不迭。她最终在苦果尝尽后回归现实,开始懂得并珍视平凡中的幸福。对于当时追求物质享受、奢靡成风的澳门社会生活风气而言,《天鹅》以新颖的构思表达出了很深的人生深思和现实批判意味。再如海辛的长篇小说《什字路口》,1975年1月1日至5月31日连载于《新园地》。主人公徐薇在小餐馆里做服务员,家境虽贫寒却有成为钢琴
一直以来,在中国汉语新文学的版图上,澳门新文学创作因为相关资料匮乏、文化生息状态不同、地处边缘等诸多因素,基本上被内地学界和批评界所忽略。这种目前状况,致使我们对澳门文学的学术研判存在不少显在的认知误区。以20世纪70年代的澳门文学研究为例,就已形成广被认可的学理性判断,认为在从“寄生”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中,本阶段的澳门文学处于一种“哑音”状态。在为数不多的研究著述中,刘登翰先生的观点尤其具有代表性。在《澳门文学概观》一书中,刘先生认为20世纪的澳门文学可以界定为“三四十年代艰难起步,五十至七十年代孤寂摸索,十年代走向自觉、繁荣’三个时期,而20世纪70年代的澳门文学“依旧是步履蹒跚地在困顿中挣扎”。这里突出的“孤寂摸索”,颇值得玩味。对此,内地的澳门文学研究者多为认同。
具体而言,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澳门没有文学类的杂志,是形成刘登翰先生上述学术结论的主要理据。进而有论者断言:“八十年代以前,澳门不仅没有什么文学性杂志,也没有文学副刊供文学作品发表,更没有一个出版社能让文学作品付梓问世……1983年6月,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文学副刊‘镜海’在《澳门日报》问世……”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20世纪70年代澳门文学及相关媒体存在的无视。就当前已有的资料来看,澳门在20世纪80年代前虽没有文学杂志,却有不少报纸的文学副刊。澳门著名诗人陶里曾就澳门文学副刊的源流明确提出: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澳门,就有“《朝阳》《大众》《新声》《澳门时报》《民生》和《平民》几张报纸,有的设有副刊,比较著名的是陈霞子主持的《大众报》副刊……”澳门著名报人李鹏翥也证言:“1950年3月8日创刊的《新园地》,无论是半月刊、旬刊或周刊时期,都相当重视刊登文学作品”……1958年8月15日,《澳门日报》创刊,其综合性副刊即沿用《新园地》为刊名。”
以我们课题组师生对20世纪70年代澳门报纸的搜集整理来看,已有数以千计的各体文学作品被其副刊登载发表。显然,是由于缺少对澳门报纸副刊文学作品的发现、整理和归纳,才导致学界和批评界视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澳门文学为荒蛮之地,进而判定其处于“寄生”和“哑音”状态。于是,转向“拾遗”澳门离岸文学并以之作为研究20世纪70年代澳门文学创作的主要依据,成为学界的基本研判路径。本文基于对20世纪70年代澳门最具影响力的《澳门日报》和《华侨报》的归纳整理,分析两报副刊所载小说作品的基本情况,进而阐述其对汉语新文学的作用与价值。

一、20世纪70年代《澳门日报》《华侨报》副刊的小说创作

王宗法教授曾撰文说,“澳门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却自有其独特之处:在文学诸品种中,诗歌、散文一路领先,小说反而滞后,戏剧则相当活跃、成绩不俗”。而根据我们整理统计20世纪70年代《澳门日报》和《华侨报》副刊所载的各体文学作品来看,小说数量却颇为壮观。例如从1970年到1979年的10年间,在《澳门日报》的副刊《新园地》上发表的小说总计为:长篇小说56部(连载)、中篇小说45部(部分篇目连载)、短篇小说277篇,总为378篇(部)。与澳门基金会1995年出版的《澳门离岸文学拾遗》中所收发表于1961年至1974年的34篇小说相比,《澳门日报》副刊一家的小说登载量就已对20世纪70年代澳门文学的“离岸说”形成根本否定。如果再和同时期内地寥寥可数的“政治”性叙事文本相比较,这些小说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着“个人话语”的纯洁度和自由度,都处于文学的本真状态,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民间性,使20世纪70年代的澳门小说创作焕发出独特光彩。
如鲁茂连载于1975年9月11日至1976年4月lO日的长篇小说《天鹅》,写虚荣且喜欢幻想的少女爱伦一心期望嫁到国外过幸福安逸的生活,为此她不择手段地去实现这个愿望。但等嫁到美国后,爱伦就真切体会到了幻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悔恨不迭。她最终在苦果尝尽后回归现实,开始懂得并珍视平凡中的幸福。对于当时追求物质享受、奢靡成风的澳门社会生活风气而言,《天鹅》以新颖的构思表达出了很深的人生深思和现实批判意味。
再如海辛的长篇小说《什字路口》,1975年1月1日至5月31日连载于《新园地》。主人公徐薇在小餐馆里做服务员,家境虽贫寒却有成为钢琴家的想往。富家子弟的狂热追求,使她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难以取舍:是依附于人过奢侈富有的生活,还是自食其力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在经历了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后,徐薇选择了平凡和自尊,与同样贫寒却善良向上的餐馆厨师确定了恋爱关系。那个富家子弟,在小说最后被证实是一个专门诈骗女性的犯罪团伙成员。作品一方面揭示了享乐堕落的丑陋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颂扬了自尊而善良的美好人性,充分肯定了澳门平民阶层对理想和独立人格精神的执着追求。
20世纪70年代,鲁茂是写作时间最长、作品最多的澳门作家。在1969年5月到1978年9月的九年间,他以鲁牛、柳惠、梅若诗、余振中、万山红等笔名,为《澳门日报》写作了《星之梦》《黑珍珠》《打虎不离亲兄弟》《假面杀手》《小城冬暖》《迷离世界》《谁是凶手》《王老五之恋》《彩虹》《逆浪》《天鹅》《危巢》《心愿》《爱的轨迹》《仲夏夜之恋》等长篇、中篇小说共十五部,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书写。
与《澳门日报》副刊偏于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不同,《华侨报》副刊登载的小说多以武侠、传奇为主,这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尤为明显。此期的连载主要有王香琴的《云海群龙》(1969-1970.01)、《昆仑快刀》(1970.01-1971.04),萧笙的《金玉情鸳》(1969-1970.05),凌霄的《南明英烈传》(1969.12-1970.07),茵茵的《残梦》(1969-1970.05),青云的《箫声剑影》(1969—1971.01),高唐的《左右为难》(1969-1970.01)、《断线的风筝》(1970.01-03)等。根据我们的统计,1970年至1979年间《华侨报》副刊所载小说的总量,有长篇小说52部、中篇小说15部、短篇小说398篇,共计465篇(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gwxlw/lw33741.html上一论文:探究版画创作中的边界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