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保护与文化传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70 浏览:24638
论文导读:尺度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的论述中,将街道的宽度设为D(distant),建筑外墙的高度设为H(high),临街商店的面宽设为W(wide),通过三者间的比例关系D/H、w/D,对商业步行街、小型商业街、生活性街道的空间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中山路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街道尺度,三种街道类型各具特点:(1)中山路商业步行街路幅宽
摘要:厦门市中山路不仅是一条传统的步行商业街,而且具有与生活性街道、小型商业街、临时性摊位相结合的特色。因此,在对其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其背后的地域性和人文关系。本文研究对象为厦门市中山路及与之相邻相接的几条街巷,通过对比分析该历史街区内的街巷空间,并对其人文属性进行研究解读,探讨其空间保护与社区文化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文化传承
1008-0422(2013)10-0070-03
1 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概况
上世纪2。年始,厦门开始进行旧城改造,新开辟了开元路、大同路、思明南北路和中山路等近现代马路,道路两侧陆续兴建商住房,一批近代的住宅楼房逐渐代替了原来的平屋。中山路原名为岛美路,自1928年建成后商业繁盛,涵盖了购物、美食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两侧骑楼立面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明显,主要采用简化的折衷主义手法。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市城市道路建设是现代马路在明清街巷基础上的二元叠加,因此,中山路在发展成近现代商业街的同时,仍保留了当地的生活性特征,在“一层皮”开发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生活性街巷,这些街巷保留了历史和地域的原真性,体现着厦门传统街区的建筑风格、空间肌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的空间保护与文化传承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理和文化特色。中山路历史街区是闽南地域文化与西方建筑特色的有机结合,以其独特的历史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厦门传统街区的代表。
厦门市政府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将中山路分次分段改造成步行街。2010年改造的步行街仍在起步阶段,而自轮渡到思明南路的区段经过多年发展已趋向成熟,因此将其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2 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平面布局为鱼骨状模式(见图1),即以中山路横贯整个街区,两侧街道作为次级骨架,形成层次分明、肌理清晰的鱼骨状街道格局。地块内的生活性街道保留了厦门老城区原有的街巷肌理,呈现不规则网状,曲折多变,具有自然生长的特点。
本文研究对象为自轮渡到思明南路的区段的中山路及与之相邻相接的街道,类型包括商业步行街、小型商业街、生活性街巷等,分别对其平面布局、空间界面、空间尺度和空间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2.1平面布局

凯文·林奇在其所著《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道路的起点与终点有助于把整个城市联系起来,由此可见,道路起点与终点的明确性对于整个空间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山路商业步行街大体上呈“—”字型分布,起始华侨银行与鹭江宾馆,止于与新华路的交叉路口,其主要分成两段,第一段为原岛美路头至原雍莱河(现思明南路),第二段为原雍莱河(现思明南路)至桥亭(现新华路),呈东西走向,长1202m,宽14.5-16m。道路的起点与终点均有明确标志,因此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小型商业街位于中山路两侧,包括海后路、升平路、镇邦路、大中路、局口街、水仙路、太平路等,街道平面布局大致呈直线型,长100-180rn,宽8-10m,局口街由于有其形成的特殊历史因素,宽度仅有3.5m。生活性街巷位于中山路与小型商业街划分出来的地块内,起点位于地块边界,终点处往往扩大为公共空间,道路形状曲折,局部宽度变化明显,呈树状伸展。
线性街道和树状街道的组合,使中山路历史街区的街道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可以容纳更多种行为活动的发生,也为人们进入当地居住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2.2空间界面

街道空间界面取决于其两侧建筑的形态,建筑的风格、高度、组合方式是构成街道可识别性的重要元素。中山路历史街区街道界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商业步行街、小型商业街为代表的连续界面(见图2),一类是以生活性街道为代表的曲折界面(见图3)。

2.1连续界面

中山路街道两侧为近代所建成的骑楼,建筑一般为四到五层,立面主要采用简化的折衷主义手法,整体以米黄偏白的色调为主,其风格结合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具有明显的外来建筑文化影响。骑楼所限定的空间在整条街道的方向中延伸,界面上高高低低的长条形广告牌,层层叠叠错落,在一点的作用下,整个街道界面增加了许多有前疏后密的小尺度,变得活跃起来,整体的空间非常流畅。街道界面呈现上实下虚的特点,骑楼沿街面底部的架空,延伸了步行街区的空间,这对原本“-”字型的线性空间有一定的横向拉伸效应,减缓了人群流动速度,并且增加了街道的亲切感,留住了人气,很符合步行街的空间特点。
连续的界面是街巷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重要理由,中山路商业街中连续且统一的建筑使得街道空间得以完整的界定,具有明显的街道特征和较强的识别性。

2.2曲折界面

曲折界面是中山路历史街区生活性街道的特点,尽管街道立面具有协调的材质以及统一的风格,但其空间界面不断地发生转折,展现出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其间结合水井、牌坊、座椅和台阶等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形成得天独厚的邻里空间和活动空间。
中山路历史街区不同的空间界面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人进入到商业步行街中就会有强烈领域感,同时,当进入小型商业街或者生活性街道,由于其界面风格的不同,将会产生不一样的领域感,这种风格迥异的感受丰富了中山路历史街区的空间体验。

2.3空间尺度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的论述中,将街道的宽度设为D(distant),建筑外墙的高度设为H(high),临街商店的面宽设为W(wide),通过三者间的比例关系D/H、w/D,对商业步行街、小型商业街、生活性街道的空间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
中山路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街道尺度,三种街道类型各具特点:(1)中山路商业步行街路幅宽15-16m,D/H值为1:1.3左右,具有良好的交通性和公共性,人们可以在其中流畅行走,亦有足够驻足停留的空间。空间感觉舒适、稍有空旷,利于驻足停留以及游走购物。(2)小型商业街D/H值为1:1.1,显得较宽敞,即使中间车辆来回穿梭,在两侧人行道行走也不会产生过分的压抑感;不仅能达到街道本身的交通性,也不至于过宽论文导读:,沿街布置了许多茶座、咖啡座以及退让的小广场和景观小品,这些手法都大大增加了街道的可停留性,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有很多可以驻足观察、休息的地方。因此,中山路不仅具有传统街道的线性特征,而且通过这些空间节点的串联,也具有一定的公共空间属性(见图5)。

2.4.2局口街位于中山路西段路口,两条街道交汇处有一大榕树,并在

而使建筑产生疏离感,从而丧失亲切的购物环境。(3)居住性街道净宽度在3m左右,最窄处只有1.5m左右,但两侧住宅入口有宽0.15-0.6m不等的台阶,减弱了街巷的压抑感。建筑高度多为两层,约为6m左右,D/H值大大小于1,营造了很好的生活性空间。从商业性街区过渡至此,尺度的减小满足了其作为居住性街巷的条件,使人们的心理感受逐渐由开放转为私密,形成了相对宁静的生活空间,形成了适合社区内部活动的街道环境。

2.4空间节点

由于中山路是基于旧街巷肌理叠加修建的,因此旧街巷与中山路步行街交汇形成若干个天然的空间结点,整个步行街区空间以“小广场——街道——小广场”串联伸展(见图4)。步行街整体空间比较平稳,但局部空间的点、线与其他垂直方向的小街巷互渗透穿插,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空间节点。
2.4.1中山路商业步行街以购物、旅游为主要功能,沿街布置了许多茶座、咖啡座以及退让的小广场和景观小品,这些手法都大大增加了街道的可停留性,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有很多可以驻足观察、休息的地方。因此,中山路不仅具有传统街道的线性特征,而且通过这些空间节点的串联,也具有一定的公共空间属性(见图5)。
2.4.2局口街位于中山路西段路口,两条街道交汇处有一大榕树,并在此退让出一块小广场,成为人流集聚的一个小场所,同时也形成一个分导人流的开口,预示着小型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开始。大榕树及其周边的公共空间是承接转换两条街道的重要节点,很好地缓冲了附近积聚的人流(见图6)。
2.4.3小走马路等生活性街道所在的地势较高,在这些开口处可见层层而上的台阶(见图7),空间便很自然地向着高处延伸。这些台阶成为一个过渡空间,将周围街巷到达步行街区的人流缓冲过渡,这里也常常成为行人聚集活动的一个良好平台。同时,两侧高差将居住区和商业街天然地分隔开来,对保持街区适当的独立性是相当有利的。
热闹非凡的街道与丰富多彩的街市生活共同构成了中山路历史街区独具特色的街道环境。空间节点是影响街道活力的重要因素,诸如牌坊、古树以及浮岛式的临时摊位都构成了积极的公共活动空间节点,它们也是街道之间相互转换的重要纽带,从而串联起整个街区。
3 中山路历史街区人文剖析
街道是人们用于交通,参与户外活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场所,也是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须的外部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在这里人们可以游览、休憩和交往,生活事件和旅游参观就在这些空间中交织发生,同时这些事件也丰富了街道空间的人文内涵。

3.1历史文化剖析

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审中,这条百年老街名列榜首,这意味着中山路成为了全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中山路历史街区保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包括厦门古城墙,新街礼拜堂,江夏堂、以及著名书法金石家吕世宜等名人的故居等等,也孕育了众多的厦门文化名人,比如著名民族英雄陈化成、著名书法家欧阳桢、诗人虞愚:著名的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和作家郁达夫也曾在此短住,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更是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同时,中山路历史街区还体现了浓厚的闽南文化特征,这里会定期演出歌仔戏、布袋戏、南音、答嘴鼓等闽南民间艺术,不仅弘扬和传承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而且给居民带来了属于社区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3.2街道生活性剖析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的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日常生活中诸多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发生在居住社区的街巷。居民在这里休憩、散步、晒太阳、聊天、晾晒衣物(见图8)。生活性街道作为社区内部活动空间的一部分,融入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居民的生活从家扩展到门前的巷道,甚至渗透到中山路步行街,在熙熙攘攘的步行街,经常可以发现当地居民在闲坐聊天(见图9)。中山路历史街区的街道处处体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旅游购物与当地生活互相渗透,既是邻里生活的舞台,也是购物参观的场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和热闹非凡的商业活动在这里交替呈现。
4 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保护与文化传承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这些传统的街道空间和社区文化是整个中山路历史街区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和保护这些街道的空间特色和文化传统,并对其加以延续和发扬。本文在这里提出以下倡议。

4.1保护街道空间的多元性

中山路历史街区是一个多元的街区,这里不仅有商业步行街、小型商业街,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街道,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的空间保护与文化传承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它既是繁华无比的商业街区,也是延续传统生活文脉的场所。多元的街道空间有助于凝聚社区活力,丰富社区的文化内涵。

4.2保护原有街道空间结构的完整性

延续原有的街巷肌理是保持其社区识别性的重要因素,也保证了在更新过程中不会破坏原有的社区结构和传统风貌特征,保护原有街道空间结构的完整性使人们对改造后的街区能保留原有的领域感,实现生活文脉的延续。

4.3整体性改造的更新策略

目前,中山路历史街区改造主要集中在中山路段,整体性改造的更新策略则要求不能只是侧重于中山路的改造更新,而应综合考虑整个街区,将小型商业街以及生活性街道纳入整体改造方案进行更新设计,形成整体性更强、更多元的商业街模式。
中山路历史街区不仅需要一个线性的商业空间,更多的是需要多样化的线路,使人能够停留和游玩。而地域性是一种真正作用上的多样性,在旅游城市的背景下,将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居住社区整合改造成旅游景点的一部分,与中山路商业步行街相得益彰,游客在中山路购物参观的同时,也可进入这些传统街区游览,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一个多元多义的商业居住街区。这种整体性的改造原则将使原本路线单一的线性商业街道空间转变为丰富的树状街道空间,游客可以随时在两种不同的街道中游走切换,对于游览方式和游览路线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不仅增加了观光游览的趣味性,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商业机会(见图10)。

4.4具有人文关怀的更新策略

中山路历史论文导读:,导致部分住宅被空置。政府应给予社区更多的人文关怀,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并提供资金帮助当地居民进行社区改造,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当地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整个历史街区的安定和发展,另一方面能够避开传统居住社区的空心化,引导居民回迁,防止社区生活文脉流失。5结语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
街区内的居民多为社会底层人士,居民收入低、社区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小,导致部分住宅被空置。政府应给予社区更多的人文关怀,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并提供资金帮助当地居民进行社区改造,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当地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整个历史街区的安定和发展,另一方面能够避开传统居住社区的空心化,引导居民回迁,防止社区生活文脉流失。
5 结语
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山路这一线性的商业步行街道,而应与周边生活性街道有机结合,研究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人文属性,并充分考虑其旅游观光特色,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更新,才能进一步挖掘其商业和人文潜力,并带动整个社区的发展,构建真正具有活力的历史街区,进而更好地传承社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