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透过《宠儿》看莫里森文化立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13 浏览:17207
论文导读:和生活遭遇的所思所想。而莫里森的作品正向人们展现了非裔美国黑人生活的真实一面,同时,她的作品纠正了黑人妇女在白人社会里长期被扭曲的形象。她曾经说过:作为一名黑人妇女,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黑人妇女“重新占有、重新拥有、重新被命名”。她帮助了黑人妇女“重新获得”她们的“身份”:不仅反对黑人妇女在白人眼中的错误
【摘要】本文透过莫里森代表作《宠儿》,剖析莫里森独特文化立场的形成理由,分析莫里森作品中的文化立场。
【关键词】莫里森 《宠儿》 文化立场
著名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凭长篇小说《宠儿》分别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无论是读者还是文学评论家都被其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依笔者所见,这魅力正体现在莫里森作品中欧美主流文学传统与黑人文化精华的完美融合。
莫里森的文化立场既受白人传统教育的影响,也浸润着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本名族文化的滋养。莫里森出生和生长于三十年代民族传统浓厚的黑人家庭。父母一生所保持的民族自尊、祖母的民间故事和鬼怪传说、祖父演奏的黑人民族音乐,这些使得莫里森从孩提时起便浸染于黑人民族文化艺术中。同时,莫里森在美国霍华德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学习古典的白人文化,具有浓厚的欧美传统文学知识底蕴。因此,莫里森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双重意识”与双声特征,既是对欧美文学传统的学习、借鉴,也是对非裔美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翻开美国的建国史,不难发现黑人与美国这个年轻国家的发展不可分割,客观的说美国黑人对美国历史的影响与其所创造的文化在美国的历史中是后来其他民族所不能相比的。可黑人民族他们的所思所想却不太为很多美国人所了解。提起美国黑人,一般人们会把他们定位在体育场的优秀天才运动员、音乐的大牌明星或者少有的治国精英,再有就是作者笔下和历史书上的被奴役的黑人形象。而唯独没有或很少有对美国各时期非洲裔美国黑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以及其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们所处时代生活情感和生活遭遇的所思所想。而莫里森的作品正向人们展现了非裔美国黑人生活的真实一面,同时,她的作品纠正了黑人妇女在白人社会里长期被扭曲的形象。她曾经说过:作为一名黑人妇女,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黑人妇女“重新占有、重新拥有、重新被命名”。她帮助了黑人妇女“重新获得”她们的“身份”:不仅反对黑人妇女在白人眼中的错误形象,而且展现黑人妇女被忽略的特点和优点。
莫里森的作品经常被评论家拿来与欧美经典作家的作品比较,尤其是与福克纳的作品比较。如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就曾经论述过莫里森对伍尔夫与福克纳的“继承”。哈罗德指出:“作为一个艺术家,莫里森与卓拉·尼尔赫斯顿或拉尔夫﹒埃里森,或者其他非裔美国小说大师几乎没有什么密切关系。她与D.H.劳伦斯某些方面令人好奇的相似并不表明劳伦斯对她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影响其实来自两位塑造了她叙述敏感性的主要前驱威廉·福克纳和维杰尼亚﹒伍尔夫。”“这不是隐喻理由或摹拟理由,而是风格、思维方式、情调、叙述节奏以及模拟方式的理由,而所有这些都源自福克纳与伍尔夫——莫里森的父亲与母亲——的混合”。莫里森对布鲁姆的评论反应颇为强烈,她一方面承认福克纳对其作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试图否认这种影响,在布鲁姆的著作《影响的焦虑》中,对这种矛盾给出了一部分解释,“强势诗人通过相互误读为自己清理出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莫里森的种族因素、文化立场也解释了她的矛盾心态。作为一名黑人作家,莫里森一直在努力创造和发展属于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现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价值,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白人文化的氛围中,莫里森的作品不可避开的带有欧美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正是由于带有欧美传统文化特征,她的作品才会被美国主流文学评论家认可,才会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莫里森的文化立场是相当鲜明的:既体现自己的种族身份,又张扬自己的性别特征。这种文化立场可以在《宠儿》中窥视一二。这部作品的杀子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不同于历史事件。作品侧重表现的是夭折的女儿在十八年后借着她人的躯体复活,向母亲追讨她两岁时那份被“割”断的母爱。莫里森对种族和性别理由的深思通过这部作品集中地展现出来。一个黑人母亲宁可杀死自己亲爱的孩子,也不愿意她去过没有自由的生活,在母亲心中,对奴隶生活的恐惧远胜于对死亡的恐惧。
在美国文学历史上,涉及美国黑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乏少数,但是莫里森的作品展现出于其他黑人作家不同的特点,除了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之外,莫里森赋予其作品更多的内涵,她所追求的就是对非裔美国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文化身份的确认。可以说,莫里森将欧美主流传统文化与黑人文化完美耦合在一起,从而将自己的文化立场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ywhlw/lw49160.html上一论文:浅谈论广播电视大学师生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