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以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中国医道道德观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51 浏览:23798
论文导读: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已之病”。仁人仁心仁术,视病犹亲,德术兼修,成为中华医道道德观的表达。需要持续传承与不懈地践行。现在盲目追求医疗市场化、产业化的必定结果是使卫生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把医疗推向市场、按企业管理,丢掉了医疗是社会福利的基本功能。出现了和药厂挂钩,用钱买病人,广告拉病人,就医宰病人
内容提要:中华医道是中国哲学同几千年来,培育形神、健身强体、养生治病的实践经验不断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追求人的健康为终极目的,提高自我自主健康能力为最高认识目标与对象,同时也是医疗实践的服务对象、依靠对象、向前进步发展的对象。从而决定了其形成为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及其效果评价的医道、医术、疗效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医药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关键词:中华医道道德人本思想
医道就是讲悟性,讲心法。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倡言医道,提出了著名的“医者易也”,“医者意也”,“医者艺也”的医道智慧。《老子》《庄子》《黄帝四经》乃至《管子》都从不同角度提示了中国人研究生命、自然、宇宙万物的策略和理论。歧黄源于道,歧伯跟黄帝对话,总结出医家宝典《》,较完整详细地阐述了医道之理。东方文明发扬的是内文明,其中包含着个人的体内生命质量和品格的综合性提升,达到“天人合一”,即内外光明的心身健康状态。“修之身,其德乃真”。医道是众多医家世代共同努力,研究人的生命运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劳动创造能力,增强生命质量,突现生命价值,使民族繁衍昌盛,国家富强的一种具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词,最早见于《乐记》。“乐者,通者也”。从本质上说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其结构等理由基本原则的概括。一般是指一系列行为实践的观念,是道德现象在概念角度上的哲学深思。它不仅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含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道理。美国《韦氏大辞典》把道德看成是讨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首先责任义务的学科。中华医道的道德观,体现了人对各种关系根本看法的一种传统观念。其中包括人的生命运动自我自主的各种关系,及其以“天人之际”为边界的非我外部社会、自然、宇宙万物各种运动关系的总和。即“天人合一”的整体运动观发展观。因为天地人的有机整合即是道运动的具体展现。反映了人的“生长壮老已”生命过程的健康转化关系。
中华医道道德观的逻辑出发点是人为贵思想。孙思邈深刻地指出:“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医家的最高职责。充分地表达出,对人的生命价值、权力的尊重和肯定,在医家的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济世、救人、治病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是密不可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所追求的为人准则,也是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他在《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中发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誓愿。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中国文明史上建立了千古不配的丰功伟绩,成为被世代传颂的伟大人物。良相良医同此风流,“良”才能济世救人。
中华医道道德观,特别强调医家个人道德品行修养。《段庄》曰:“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内得于已,谓身心所自得也”。将医家心身双修的道德作为行医的首要条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从医德和业务两个方面,对医家职业道德进行规范和要求。指出作为一名大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集中而完美地阐述了中华医道道德观的内涵。不仅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而且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充分表现了大医“普同一等,同仁博爱”的人道主义普世精神。以仁慈至善的精神情怀,赋予医生职业的神圣与高尚,把挽救生命放在医疗的首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尊重生命、珍视生命价值是医生的根本道德。孙思邈从生命的诞生、价值、延续等几个方面的论述,深入地探讨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其重视生命的光辉思想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才提出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要早一千多年,从诸多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从多方面奠定了道德观的基础,构建了道德框架,树立起医家道德典范,是中华医道道德观的开创者。
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已之病”。仁人仁心仁术,视病犹亲,德术兼修,成为中华医道道德观的表达。需要持续传承与不懈地践行。现在盲目追求医疗市场化、产业化的必定结果是使卫生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把医疗推向市场、按企业管理,丢掉了医疗是社会福利的基本功能。出现了和药厂挂钩,用钱买病人,广告拉病人,就医宰病人的不良倾向,甚至出现了病人越多越好的可怕现象。温故而知新,今天重温中华医道的道德观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罗国杰《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王海明《新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亚里士多德选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冯雪峰)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ywhlw/lw43795.html上一论文:对于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迪